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航天科普:中国探月工程(CLEP)

2022-11-22 00:08 作者:永磁-老鼠  | 我要投稿

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卫星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二期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2022年5月6日,探月工程官方宣布,自即日起公开发布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效载荷2级科学数据。 从1999年开始, 原国防科工委组织有关部门系统地论证了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2000年,中国科学院通过了对科学目标的评审,并据此科学目标开始研制有效载荷。从2002年起,国防科工委组织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月球探测工程的技术方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深化了科学目标及其实施途径,落实了探月工程的技术方案,建立了全国大协作的工程体系,提出了立足我国现有能力的绕月探测工程方案。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命名为嫦娥工程。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列入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 探月工程一期 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在轨有效探测16个月,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实现我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全月图。 探月工程二期 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作为先导星,为二期工作进行了多项技术验证,并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目前已结束任务。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12月14日实现落月,开展了月面巡视勘察,获得了大量工程和科学数据。嫦娥三号着陆器目前仍在工作,成为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航天器。嫦娥四号任务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正组织论证,优化工程任务和科学探测目标。 探月工程三期 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于2011年立项。2014年10月24日,我国实施了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验证返回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相关关键技术。11月1日,飞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分离,返回器顺利着陆预定区域,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随后服务舱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先后完成了远地点54万公里、近地点600公里大椭圆轨道拓展试验、环绕地月L2点探测、返回月球轨道进行嫦娥五号任务相关试验。服务舱后续还将继续开展拓展试验任务。 探月工程四期 2022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圆满收官后,探月四期已全面启动,中国航天事业正全面开启星际探测的新征程。中国航天将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2022年9月,据国家航天局消息,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国家批复,将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嫦娥六号产品基本上已经生产完毕。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 工程目标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3、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 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一、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二、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三、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四、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探月工程三期主要包括以下5个科学目标: 1. 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 利用着陆器机器人携带的原位探测分析仪器,获取探测区形貌信息,实测月表选定区域的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测区月质构造背景,为样品研究提供系统的区域背景资料,并建立起实验室数据与月表就位探测数据之间的联系,深化和扩展月球探测数据的研究。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探测区的月表形貌探测与月质构造分析; 2)探测区的月壤特性、结构与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层浅部(1~3 km )的结构探测; 3)探测区矿物/化学组成的就位分析。 2. 月壤和月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盖了一层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种月球岩石和矿物碎屑,并记录了月表遭受撞击和太阳活动历史;月球岩石和矿物是研究月球资源、物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集月壤剖面样品和月球岩石样品,对月表资源调查、月球物质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过程及太阳活动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月壤岩芯明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在区域形貌和月质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着陆器上的钻孔采样装置钻取月壤岩芯; 2)利用着陆器上的机械臂采集月岩/月壤样品; 3)在现场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样装置选择采集月球样品; 4) 着陆器和月球车都进行选择性采样,月球车可在更多区域选择采集多类型样品,最后送回返回舱。 3.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对返回地球的月球样品,组织全国各相关领域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如物质成分(岩石、矿物、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与年龄测定)、物理性质(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磁学等)、材料科学、核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分析研究; 2)月球蕴含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的评估,是人类利用月球资源的前导性工作,可以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未来月球基地建设进行必要的准备;根据月球蕴含资源的特征,测定月球样品中氦-3、H氢、钛铁矿等重要资源的含量,研究其赋存形式; 3)开展氦-3等太阳风粒子的吸附机理和钛铁矿富集成矿的成因机理研究; 4)开展氦-3 、氢等气体资源提取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4. 月壤和月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是研究大时间尺度太阳活动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亿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可反映月壳早期发展历史;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大小、分布、密度与年龄记录了小天体撞击月球的完整历史,是对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灾变事件的最佳信息载体。 5. 月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探测 太阳活动是诱发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人类的航天等活动有重大影响。在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中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探测包括以下内容: 1)空间环境探测器 记录宇宙线、太阳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谱,分析与研究太阳活动和地月空间环境的变化;探测太阳风的成分与通量,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据。 2)甚低频射电观测 在月面安置由两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甚低频干涉观测阵,长期进行太阳和行星际空间的成图和时变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观测甚低频电磁辐射的长久设施。 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我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 大事记 方案提出阶段 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2004年3月15日,国防科工委任命五大系统总指挥及总设计师。2004年6月27日,完成发射场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制定。2004年7月30日,完成地面应用系统设计方案制定。2004年8月6日,完成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制定。2004年11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2004年12月10日,完成测控系统补充18m天线总体技术方案。 2005年4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视察绕月探测工程。2005年6月13日,嫦娥一号卫星月食问题得到解决。2005年12月2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正样研制阶段 2006年5月16日–19日,完成发射场适应性改造与建设验收。2006年5月29日-6月2日,测控系统利用欧空局SMART-1卫星开展USB与VLBI综合测轨试验。2006年7月16日,地面应用系统昆明40m天线通过验收。2006年8月1日-9月16日,完成卫星系统与地面应用系统正样对接试验。2006年8月1日-9月28日,完成卫星系统与测控系统正样对接试验。2006年10月20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m天线通过验收。2006年10月28日-11月19日,完成整星热平衡与热真空试验。2006年11月27日,完成星箭对接、分离试验。2006年12月27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组织各系统开始进行两个百分之百的复查复审、反思、质疑活动。 2007年1月12日,运载火箭完成出厂测试。2007年1月16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发射实施阶段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号卫星通过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团联合评审。2007年1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曾培炎视察绕月探测工程。2007年2月8日,绕月探测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窗口调整为2007年下半年。2007年5月28日-6月10日,完成嫦娥一号卫星任务1:1全过程演练。2007年8月3日,嫦娥一号通过出厂评审。2007年8月10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定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卫星。2007年8月19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发射成功。2007年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底部发动机点火,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与月球交会。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被月球引力捕获。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进入月球轨道。2007年11月26日,9时40分许,来自嫦娥一号的一段语音和《歌唱祖国》歌曲从月球轨道传回。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第一幅月面图像通过新华社发布。 2008年1月31日,原国防科工委正式发布首幅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项。2008年6月,国防科工局(原国防科工委,下同)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将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改进,作为二期工程技术先导星,并将该任务命名为嫦娥二号任务。2008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是当时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许,在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一号卫星落入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表区域,实现受控撞月。2009年9月,嫦娥二号卫星通过正样设计评审,转入正样研制。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2010年10月2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由于此次轨道修正效果良好,原计划于10月3日、5日进行的轨道修正动作相继取消。2010年10月6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成为第二颗中国制造环月卫星。2010年10月8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约3.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2010年10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轨道高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2010年10月15日,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除CCD立体相机外的六种有效载荷已全部开机,在轨测试完成后将陆续开展科学探测。2010年10月16日,嫦娥二号卫星与地面高速率通讯链路的测试全部结束,初步判断全部测试结果优于预期。2010年10月26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降轨,进入远地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轨道,为在月球虹湾区拍摄图像做好了准备。2010年10月29日,嫦娥二号卫星圆满完成对月球虹湾区成像任务。卫星通过实施升轨控制,近月点返回100公里。2010年10月30日,对卫星实施轨道维持,使其返回100100公里的环月工作轨道。2010年11月2日,工程测控系统主任务系统成功切换至长期管理任务系统。2010年11月8日,国防科工局公布嫦娥二号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揭幕仪式并为影像图揭幕。2010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庆祝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 2011年4月1日,嫦娥二号半年设计寿命期满,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圆满完成。2011年4月下旬至5月底,开展了补拍月球南北两极漏拍点和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清晰成像两项拓展试验。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受控飞离月球,奔向距地球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2011年8月25日23时27分,经过77天飞行,嫦娥二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准确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环绕轨道,标志着三项拓展试验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欧空局和美国之后第三个造访L2点的国家和组织。 2012年2月6日,国防科工局发布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2012年12月13日,飞离日地拉格朗日L2点约200天的嫦娥二号卫星,在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并获取小行星高清晰图像。 2013年1月5日,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1000万公里。2013年2月28日,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2000万公里。2013年4月11日,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3000万公里。2013年5月24日,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4000万公里。2013年7月14日,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5000万公里。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3年12月6日,嫦娥三号卫星抵达月球轨道,开展嫦娥三期工程中的第二阶段落。2013年12月14日带着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着陆区)。 2014年10月24日02时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公里、远地点高度41.3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精确再入,安全着陆,成功回收,取得圆满成功。 2015年: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已完成环绕地月系统拉格朗日-2点(简称地月L2点)的拓展试验任务,于2015年1月4日23时实施逃逸机动,飞离地月L2点,计划1月中旬飞回月球轨道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试验。 国防科工局2015年1月13日宣布,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控制,进入倾角43.7度、高度200公里、周期127分钟的环月圆轨道,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试验。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于3月7日完成第三阶段拓展试验,模拟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之前的飞行控制过程,验证嫦娥五号上升器远程导引控制策略、天地协同控制时序、轨道测量与飞行控制精度等相关技术,获取试验数据和经验,评估轨道设计和交会方案,为后续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2015年3月12日,国防科工局宣布探月工程将加大向社会开放力度,计划将嫦娥四号任务打造成为开放的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应用平台,鼓励社会和公众参与,引导和推动万众创新,并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资源共享。    8月17日下午16时35分,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北京成功进行了芯二级动力系统第二次试车。此次试车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重大地面试验的收官之作,为后续转入发射场合练和成功实现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于9月2日完成对嫦娥五号预定采样区遥感成像飞行任务,获取了该区域地形地貌信息,为嫦娥五号任务月面软着陆和采样区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016年2月18日,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自主唤醒,进入第28个月昼,工作正常。2016年2月19日,经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嫦娥五号任务正式由初样研制转入正样研制阶段。截至2016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在月面顺利工作三周年,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的最长记录。 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中国专场全体会议召开,嫦娥四号任务确定搭载荷兰低射频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4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嫦娥三号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5月25日21时4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转移轨道。6月14日11时0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轨道的卫星。 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是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从关于“月亮人”的讨论和想象,再到关于外星人月球基地的想象,并不是仅仅具有一般科学探索的意义,或只是为公众提供娱乐,还有着某种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将来真的会有“月亮人”。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亮人”其实就是地球人类——因为世界各大国对月球的竞逐早已经开始。 美国在逐月之路上一马当先,关于竞逐月球的意识也表达得最为露骨。据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人就有在月球建立军事基地和情报基地的想法,比如在月球建立导弹基地,这样就可以对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形成“居高临下”的威慑。有些材料表明,美国人甚至起过“宣布”月球为美国领土的念头。从经济上看,比如月球上的氦3同位素,将来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能源,也非常令人神往。 今天,逐月之路上的国家,不仅有美国、俄罗斯、我国这样的大国,也有欧洲诸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小一些的国家。再想悍然“宣布”月球为某一国的领土,估计很难成功。与有些国家试图抢占尽可能多的“月球领土”不同,中国的嫦娥不是“战神”,而是“和平女神”。 我国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航天科普:中国探月工程(CLEP)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