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还没有去Barbie的粉红派对?!
电影真的很不错,没有太多隐含的意义,甚至是过于直白的童趣可爱和温暖。不论是Barbie们大放异彩,ken们被工具化客体化的Barbieland,还是女性被物化,父权制统治的kendomland,都不是这个往返两个世界的Barbie想要的,因为都没有平等。在现实世界中,“更会掩藏”的父权制不仅凝视着Barbie们(有着男人凝视,女人厌恶的完美),也压迫着不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ken们(非精英男性,甚至作为塑料人没有penis),Barbie和Ken的斗争不是两个阵营的利益争斗,而是利用父权制的弱点击溃这个制度,最终希望创造人人为自己而活的理想童话。作为一个讲述童年经典虚拟偶像的现实故事的电影,这部电影或许不够某些人说的“女权”,但作为一部讲述“人权”的电影,面临现实的压力能够呈现到这个程度,我觉得已经非常棒了,推荐大家都去看看。 虽然从来没有拥有过芭比娃娃,芭比的动画电影我好像一部都没有落下,断断续续都看过或者了解过剧情。Barbie早期的电影从来不只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虚荣精致的生活,而是关注在女性对友情亲情爱情等等的探讨,其实是大众对女性的要求反映在了后来的Barbie上,现在反而觉得这个过于完美的人偶给了现实的人们压力,大可不必如此,毕竟创造这个玩具的初衷是让女孩子们也可以有更多对自己未来想象的可能性,而不是限缩。这部剧如果因为不够激烈又或者过于直接被批评,我也觉得没有必要,没有什么理论一开始就是完美的,这个电影更像是一些基础平权理论的童话寓言,只需要让人们了解她们想传达的就够了,人生也并不能用电影来作指导。我之前也会害怕自己写这么多是不是有意义,言论是不是足够正确,以后会不会因为先进观点出现被拉出来批判,但其实无所谓,人是不断成长的,这个时候我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够了,有问题再改就是了。
by the way,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描述母女关系的那条线,母女的关系真的很难描述,有时候是相互支持,有时候却像共生绞杀的两棵树。女儿一定会走得更远,接受更多新世界的信息,但母亲并非是我们需要摒弃的落后的自己,而是“让我们知道自己走了多远”,能够看到女性成长的历史,而且她们应当值得更多的倾听,最终一起携手前进。今天晚上回去抱抱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