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

简介:
《苏菲的世界》是贾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关于哲学思考的佳作,本书的特点就是要读者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作者灌输给读者思考,以十四岁少女——苏菲的视角去感知哲学的魅力,这股神秘比起世上任何的职业带来的事物都要有趣,苏菲原本过着平常无味的生活,而一次次不寻常的授课让苏菲开始思考,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题。
这部经典在向我们发出警示和邀请——请不要被一成不变的生活所蒙蔽,请让自己重获好奇心。我们去探寻这个世间的奥秘,不是沉沦在日常的温柔乡,不管是自己的理性还是感性,运用它去思考。
书评:
经典都是雅俗共赏的,《苏菲的世界》也是如此,他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世间最深奥的理论,但也要用心去读,才能体会文章深意。
在这本书里可以了解到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的数位重要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考与理论,譬如:
在世界各地旅游的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认为世上的万物亘古长存,眼见都不能为实,我们的感官不可信的理性帕梅尼德斯;
以及和从某种方面帕梅尼德斯理论完全相反互为死对头的感性赫拉克里特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我们的感官是可信的;
还有劝架的恩培窦克里斯说:你们不要再吵了,你们各有一点对,各有一点错,我的四元说才是真的。所以他认为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由四“根”——土气火水混合搭配组成。
等等哲学家(我会在后面引用更好的介绍)
以上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窥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始终贯穿西方哲学家头脑中的若干问题之一。而“自然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则是自希腊哲学以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早期希腊人认为万物是土气水火组成的,而后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从此以后,万物的构成在西方哲学家心中基本上就大致是这个样子,到现在都基本没有变化。
不过与其说没有变化,不如说他们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比中国哲学家,我反而认为有些时候放弃是一种聪明的选择,我们在提出五行——木火土金水学说之后对万物组成的思考就也没有过多进步。
当然五行学说是明显高于四元学说的,中国的五行讲究的是相生相克,多有种天道制衡的思想,而四元没有,只要求混合比例与此相比感觉是粗暴了点,但从哲学历史来看也算各有千秋吧。
你看,读到这里其实你已经浅浅了解几位哲学家的思想了,你发现在思考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哲学的过程,哲学很简单!
不过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本就不是很充足的智慧。西方哲学不难说清楚,这里我们可以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作对比,中国哲学有个先天性的特点,便是太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强调天人合一,从而造成理性和客观的缺乏。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而是更多的是人文情怀。(在这一点上罗素曾说黑格尔是幼稚的)
不过,作为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我倒是很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哲学情怀是高于欧洲传统的宗教境界的,“庄周梦蝶”这样浪漫魔幻的世界观全世界找不到其二关于这方面的思考,中国情怀使独属于中国的哲学附上一层美丽神秘的面纱,这是古人对于事物的神奇思考。相较于西方哲学,他可能更着重于解开事物的面纱。而对于一生和智慧抱团取暖的哲学家来说,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无法思考和无法拥有智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他们并不孤独。
“命运是谁主导的”是希腊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很耐人寻味,在古代拜神是各种族先人都需要的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华夏地区不同,西方人将其逐渐演变成宗教政治生活,并以此统治国家。
西方人在神的问题上可以说是非常操心了,20世纪之前几乎所有哲学流派,都不约而同在发展自我理论的基础上对神学或是宗教思想进行解释。有时候这种解释实在太牵强,会被视为“异端”,某些哲学家就可能为此付出代价,比如哥白尼(天文学家,但是他的天文学观点改变了哲学)。
但对神的诠释这件事情上,中国人显然更加聪明,我们不会用一成不变的神来做文章,而用随时可以重新解读的“传统”来稳定社会。祭天拜神其实都不是冲着神去的,而是冲着“传统”,祖宗章法去的,“大逆不道”这种事情是不能做的。总而言之,神是哲学的产物而不是哲学本身,人才是哲学本身,并且“传统”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
“世界是感官感知到的那样,还是理性认识到的那样”是第三个西方哲学家辩论了数千年的问题。为了搞清楚“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在动”的问题,哲学家们共同争论了数百年,为了探求真理西方可以说是到了一种魔怔的境界。
我们其实也可以思考一下,其实不难发现,这个世界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我们不可能看到河水不再流动,更不可能看到水变成蝴蝶或是青蛙。可是这样的话无法思考世界到底是什么了,必须二者从中舍一,互相对立也显得很正常了,只不过西方哲学家有时确实是一根经,但可能这也是西方提早脱离无知迷信时代的原由吧。相反在中国就不会那么死板,如果遇见对方的想法的确比自己有理,古哲先们就会想方设法的融合在自家之中,不然怎会出现像荀子这般集百家之长的大家呢。
好了以上简单的理了一下华夏与西方的思考差异,现在我们可以回到《苏菲的世界》来了。
在作品中,最难的问题被放在了最前面的地方:
我是谁?我们从哪来?
但我认为这样并不是太全面,所以我自作聪明的加一句。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要去哪?
世界上最终极的问题莫过于此,它的分量我想一定大于了宇宙的意义。我对它们有一定的思考,但不多,以下我会慢慢梳理出来。
在我年幼的时候,就听说过,我是谁?我是胡遣啊,我就是我嘛,这有什么难度呢?难道我并不代表我吗?但是当我问自己,除了“我”这个字,我还能是什么?我是谁?一个学生,一个中庸的普通人,一个无知的人类,但仔细一想,它们形容的都不太贴切吧,我是一个学生,那我更是一个孩子,综合在一起是“小学生”?我是一个中庸的普通人,但是我有些方面又异于常人,比如反应速度很快,但很多时候回答问题刚好与正确答案完全相反等等,那我是什么不就很难定义了吗,想想简直和日本番剧的名字有的一拼,和印度运镜一样复杂啊。
那,我从哪来?妈妈告诉我是她生的我,我从妈妈的子宫里出来,那有没有什么更贴切的呢,我也可以是从宇宙大爆炸而来,这就是最远了吧。
我们将要去哪儿?不知道,我还没有决定,我们会从成都到江阳?还是说以后会到其他地方?
这也许是我儿时的思考,和我那时的年龄一样天真无邪,事情几乎都从表面思考。
到了初中或者高中,我明显感觉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一下子从天真无邪到了沉默寡言,没有人教导我,完全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我的思考方式变得完全不一样,如果叫我回答,我会这样。
我是谁?这个问题本身非常荒谬,大多数人可能下意识回答我就是我,但是事情绝不是如此简单,即使你如何思考你也只会会到原点,我明白,我们应该另辟蹊径了。如果从抽象的方向去解释,那么我是谁这个问题便不再是询问我,而是我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我是谁,不在于“我”而应该是在于我怎样去看待自己,那么“我是谁?”就是定义自己。我从哪来,必然无法用我是在哪里出生这种答法,我要理清自己的过去,自己的一切,那么“我从哪来?”就是审视自己。不能被世俗的思想控制自己,我将要去哪?陶渊明说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者可追”,一人之下的王也道长说过:过去无法挽回,未来可以争取。我要去哪并不是地理也不是心理的问题,其实还是在于“我”,我怎么去改变自己,那么“我将要去哪?”就是重塑自己。
到了我成家立业之时可能还会有感触吧,不过我现在可不知道,埋下个种子,以后等着发芽吧。
所以现在我的答案就是:
【定义自己,审视自己,重塑自己】

以下是文中金句:
1.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样。
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2.有一天你可能突然会突然发现自己,你可能会突然停下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自己,就在你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你会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
3.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苏格拉底)
4. 真实世界就像这样一堆野火。发出熊熊火光的是“上帝”,火光照射不到的黑暗之处则是构成人与动物的冷冷的物质。而人的灵魂则是那飞散的“火花”。大自然的每一处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神圣之光的照耀。我们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可以见到这种光,就连一朵玫瑰或一株风铃草也不例外。(新柏拉图派哲学)
5.歌德说:“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熟悉我们在历史上的根,是我们避免在空中虚浮的唯一方式。
6.在中世纪这个浩瀚汪洋的深处,也有许多闪闪发亮的鱼儿游来游去。
7.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新旧宗教、哲学与科学融合之后,如何形成新的生命哲学,这些所谓的“新知识”其实只是旧思想的残渣而已,其中有些甚至可以追溯至希腊时代。
8.以前,世界的中心是地球。但天文学家告诉人们,宇宙根本没有绝对的中心,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中心。
9.一位俄罗斯太空人与一位脑外科医生讨论宗教方面的问题。脑外科医生是个基督徒,那位太空人不是。太空人说:“我到过太空多次,但却从来没见过上帝或天使。”脑外科医生答道:“我开过许多人的脑袋,也没有看见过一个思想啊!”
10.斯宾诺莎以磨镜片为生这件事可说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一个哲学家必须帮助人们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生命。
11.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也可能只是我们的心灵虚构的产物而已。(伯克莱)
12.我们真的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吗?我们的世界是由真实的事物组成的吗?或者我们只收到心灵的包围?
13.如今,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法则日益了解,一旦哲学与科学这张拼图板上的最后一片放好时,历史还会一直继续下去吗?
14.如果人类的脑袋简单得足以让我们了解的话,我们还是会愚笨得无法理解它。
15.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也在我心中。(康德)
16.告诉我你住哪里,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谁。(人都是处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17.我们不只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活一次。
18.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祈克果)
19.达尔文的理论不是正好使我们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吗?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
20做梦就是每个人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他或她的存在。一个说他不了解艺术的人显然不了解他自己。(来自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21.意识是什么?它难道不是宇宙的一个大谜题吗?
22.我们就像是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我们并没有要求被创造成自由的个体,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和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萨特)
23.借着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
24.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应该睁大眼睛,即使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白色的乌鸦,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寻找它。如果我不承认有这种可能性,那我就是一个武断的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25.无论如何,你应该对你不感到惊讶这件事感到惊讶。(“荒谬剧场”借着显示、揭发日常生活的荒谬,迫使旁观者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对于我们琐碎的每一天,你感到惊讶吗?)
26.很多人认为精灵是一种比烟雾还要“缥缈”的东西。这是不对的。精灵比冰还要固体。人类能够穿过雾气,是因为人类比雾气更固体。精灵可以穿过石头,也说明精灵比石头更固体。(真是令人惊奇的想法啊!)
27.宇宙要么就是一直都存在着,要么就是突然无中生有。(相比这两种说法,我更想相信宇宙是由上帝创造的)
28.所有的有机体都是有那些曾经融合为一个星球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所以,我们也是星尘
29.在晴天的夜晚,我们可以看见几百万、甚至几十亿年前宇宙的面貌。宇宙所有的物质都来自宇宙最初的大爆炸。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己的路。

以下是文中出现的哲学家以及理论概述(知识点):
哲学的源头: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而不是一直存在的,包括上帝
哲学的必要条件:好奇心。不对世界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哲学家努力掌握永恒不变的事物
神话世界观:哲学诞生之前,用神话来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
希腊自然派哲学家-世界由基本物质构成:
由一种元素构成(泰利斯-水、阿那克西曼德-难以名状、安纳西美尼斯-空气)->
理性主义-自然由普遍理性指导(巴门尼德-万物静止,眼见不为实;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动,眼见为实)->
恩培多克勒-四种元素、物质和力量概念分开 -> 阿那克萨戈拉-自然由微小粒子构成,每个粒子都包含整体特征 ->德谟克利特 - 原子论(原子形状各异、不可分割)、唯物论者(万物机械变化,但原子不变,不存在精神力量和不朽灵魂)
命运:宿命论(Delphi神谕)-> 历史(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与医学(希波克拉底-平衡节制健康生活)为历史和疾病寻找自然解释
雅典的古典派:关心个人与个人在社会的地位
诡辩学派: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每个社会都不同。怀疑论: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宇宙之谜;不可知论:无法确定是否有神
苏格拉底:喜欢讨论而非讲课,假装无知来讨教,最后指出对方的错误-苏格拉底式反讽。始终认为自己知识贫乏。
知善者必能行善:明辨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而非社会中,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所以明白是非者就不会为恶,世间也存在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
柏拉图理型论:物质世界的背后必有一个实在存在,称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各类事物的标准模型)。感观世界的事物都是理型的不完美投影,都会变化,而理性能理解理型世界里永恒不变宇宙共通的事物。理性源于生前来自理型世界的不朽灵魂,追寻理型世界是灵魂回归本源、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的渴望(二元论)
柏拉图理想国:类似于印度阶级世袭制度,现代看来属于极权社会。但女人应有同等能力和地位,统治者和战士责任重大不能有家庭,养育孩童由政府负责
身体象征 灵魂 美德 身份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只追寻理型世界,认为理型与灵魂先于个体和个人存在;亚里士多德注重研究感官世界,认为理型是人类看到许多同类事物后形成的概念,理型作为特征存在于事物之中(事物的潜能与极限),其本身是不存在的。人的一切认知通过感官才进入意识,但纯粹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
目的因:除了质料、行为、性质之外,目的也是所有事物的原因的要素。
逻辑: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得出结论或证明必须遵循的法则,比如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把万物分类,非生物/生物(有能力吸收养分来生长繁殖)-> 植物/动物(感知周遭环境并移动的能力) -> 禽兽/人类(思考能力),思考所依据的理性就是上帝
在伦理和政治上,亚里士多德持“黄金中庸”观点,对女性则认为女性并不完整,母亲只是土壤质料,父亲贡献了所有遗传特质,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对女性的观念(而非源自圣经)
犬儒学派:幸福不来源于外在环境的优势,因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并不再失去。也无需担心自己和他人的生老病死与痛苦来白受罪(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让亚历山大闪开)
斯多葛学派:存在永恒的宇宙公理,每个人都是大宇宙的缩影,精神与物质并无冲突,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一元论),热衷政治和团体活动。自然现象都是遵循法则,快乐不来自外在,也无需为命运担忧(同犬儒主义)(马可奥勒留、西塞罗-人本主义)
伊壁鸠鲁学派:由享乐主义(阿瑞斯提普斯)发展而来,考量一个行动的乐趣时,必须斟酌其副作用,同时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获得更大快乐。快乐不仅是物质享受,也包括艺术欣赏和恬静自制的心态等。灵魂原子-死亡是存在的终结,与自己没有关系。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主张离群索居。(花园哲学家伊壁鸠鲁)
以上三者源自苏格拉底哲学
新柏拉图派:宇宙万物一体,上帝之光存在于万物之中,灵魂离上帝最近,冰冷的物质最远。黑暗本不存在,只是缺乏上帝之光的照耀(普罗提诺)
神秘主义:失去自我,与上帝(天地、宇宙)合一的体验,我就是上帝,人人都可以是上帝,东西方都有,印度教尤其盛行
印欧文化(印度、希腊罗马、古代北欧):多神论,最重视觉(神像),历史是循环轮回的,通过哲学思索洞察预测历史,因此重视自省冥想以脱离轮回
闪族文化(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神论,最重听觉(念经),历史是直线(从神创世到审判日),认为上帝决定历史,因此重视祈祷布道研究历史以期望被救
保罗把基督教传到希腊,把信徒从犹太人扩大到外邦人,基督教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有交叉,因而有神像
中世纪
圣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学派带入基督教,理型世界存在于上帝心中,上帝依此创造世界。哲学能做的有限,信仰才能使灵魂平静
圣多玛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学说带入基督教,包括对女性的看法。真理(如上帝存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得知,一是信仰和基督启示,二是理性和感官。创世纪等“信仰的事实”只能通过信仰。Sophie来自希腊语,意为上帝女性化的一面与智慧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人是独一无二的尊贵个体,神存在于万物之中(泛神论,布鲁诺),崇拜天才(达芬奇)
实证法:以实验和数学测量,而不是古人著作或纯理性思考,来作为知识的基础(伽利略、开普勒)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惯性统一了天上人间的规律,证实了宇宙世界观,宇宙没有绝对的中心,因此每个人都是中心(人文主义)
马丁路德:人与上帝沟通不需要通过教会,人只能通过信仰而非教会仪式得救,溯源新约,只信经文
巴洛克时期:在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张力;人生如戏如梦;理想主义(生命具有崇高特质)与机械论唯物主义(万物皆机器)并存
理性主义(欧陆):
笛卡尔:用理性来解决哲学问题;原则上应怀疑每一件事(包括前人理论和感官),只有怀疑本身是可以确定的->怀疑必然是在思考->自己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我思故我在
我们拥有完美实体的概念->如果完美实体不存在就不完美了+此概念不可能来自不完美的我们但却与生俱来->完美实体(上帝)必然存在
依理性看来越是明显的事情,它的存在也越加肯定
外在世界可能是幻象->但也有可用理性查知的特点(数学特质)->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二元论:宇宙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实体,思想(灵魂)和扩延(物质)。灵魂纯属意识不可分割,物质可以一再分解。二者会相互影响,但灵魂(理性)可以超脱物质(肚子疼,2+2=4不会受影响)
斯宾诺莎: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认为犹太教和基督教完全是透过严格教条和外在仪式才得以流传。《几何伦理学》:理性逻辑来思考伦理,显示生命是遵守大自然的法则,必须挣脱自我感觉与冲动才能快乐。是泛神论、一元论、理性主义者。
斯宾诺莎自然法则:所有事物都可被分解简化为一种实体(可称为上帝或大自然)。上帝具有包括思想和扩延以及可能未知的多种属性,透过自然法则(内因)来主宰世界。自然界每件事物都是实体(上帝、自然)的思想或扩延两种表现形式之一。万物一体,人也是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没有本质上的自由意志,被上帝自然法则(内因)和外界条件(外因)主宰。从永恒的观点来看,每件事情都有必然性,人要克制内心的冲动(野心欲望),凭直觉理解大自然。
经验主义(英国):从感官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先天一片空白。
洛克:代表作《论人之理解力》。所有思想和观念都反映“单一感官”察知的事物,在此之前心灵一片空白。在感官同时,心灵通过处理收到的信息产生了“思维”,得以让“单一感觉”形成复合概念。所有不能回溯成单一感觉的知识都是虚假的。感官分主要(扩延世界特质如重量运动数量-所有人有一致看法)和次要(反映在感官上作用的如颜色气息味道声音-因人而异)性质,主要性质可以通过理智来了解(洛克的理性主义特征)
休谟:经验主义、不可知论者。代表作《人性论》。人应回到对世界由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也就是孩提时代对世界更敏锐的印象。人有两种知觉,“印象”-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对印象的回忆。印象和观念可以复合,因而观念会包含现实不共存的概念,比如天使、飞马、天堂。“上帝”则是无限智慧、善良等等组成的复合观念。人应审查每一个观念,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的单一观念,看看它们是否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而自我认知是一长串自己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并没有“不变的自我”(佛有类似理论)。伦理学上休谟也反对理性主义关于人的理性天生能辨是非的观点,人的言行应由感情而非理性决定的(理性上杀掉几百万人对地球更好)。
不可知论:接受感官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有待证实。从未体验过奇迹,但也从未体验过“奇迹一定不会发生”这一自然法则。我们只能体验习惯性期待(石头无数次掉下),而非自然法则(重力原理本身)。习惯性期待还包括对因果的强调,可以体验时间先后的两件事,但不能体验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妄下定论,永远不能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小孩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没有习惯性期待,见到的是世界的原貌。
柏克莱:最彻底的经验主义,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例如在梦里也能有各种感受但不存在对应事物)。观念的成因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称为“灵”。自身的各种观念可能源于自己的灵魂,世间万物的概念则源于另一个灵(天主)。我们感官到的一切(包括时间空间)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天主的存在比人的存在更容易清楚地感知。
启蒙时代(法国)(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反抗权威、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教育学、百科全书)、文化上的乐观态度(非理性和无知迟早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回归自然(过度文明不好)、自然宗教(上帝是目的因和最初推动者,只以自然法则不以超自然形式现身)、人权
康德:人的观念兼来自理性和感官,心灵和事物会相互顺应。时间和空间是人的两种先于一切经验的“直观形式”,属于人类天生的条件,时空是人类感知的方式,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人所感官的所有事物都被看做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
因果律:与休谟相反,康德认为因为人类理性决定了感知事物因果的能力和特性(人喜欢追究原因,婴儿理性还未充分发展不算),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永恒的。所谓自然法则其实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基于人对事物的认知,人永远不可知事物本身),而理性能运作的范围超过的人类认知理解的程度,所以缺乏透过感官而来的知识材料的问题(我们是什么、是否有不朽灵魂、上帝是否存等),理性无从运作,是无法得到确切答案的,因此总有不同看法,应该交给信仰。而为了道德,必须假定上帝存在。
康德的伦理学: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因果律一样是人的理性与生俱来的,本质意义是尊重一个人本身,而不将其当做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可以理解为良心。作为物质形成的生物,我们受因果律支配;同时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我们只有追随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康德终结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僵局。
浪漫主义: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自由艺术)诠释生命,受到美的感动而忘记一切时,比较容易感受到自我,如上帝创造世界一般创造自己的世界。作者打破幻想提醒读者操纵者是他的做法叫“浪漫主义的反讽”。可能存在多重世界(matrix里的matrix)
谢林:大自然的全部,包括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或世界精神)的表现,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研究自然科学和进入内心作诗是一体两面。世界在“上帝之内”,上帝意识到世界的一部分,大自然也有一部分代表上帝不为人知的部分。(就像作者与作品以及作品里人物的关系)
赫德:世间不止一种普遍理性,各个时期和各个民族都有其个性和灵魂,要认同其他文化。->民族浪漫主义
费希特:和艺术作品源自艺术家一样,大自然源自更高、无意识的想象力(可称作上帝)。
黑格尔:“世界精神”实为人类理性的综合,人类理性之外没有任何真理或知识。人类理性随历史发展而变化,不存在永恒的哲学标准,必须参照其历史背景。哲学的发展过程是辩证模式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的,浪漫主义追求个人主义,但理性必须通过人际互动才能彰显,人不能舍弃社会。只有世界精神而非个人可以发现自我,三个阶段: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主观精神)->自我在家庭、社会、国家的人际互动中达到更高的意识(客观精神)->在艺术、宗教、哲学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绝对精神)。世界精神最先在哲学中发现它的自我。黑格尔是庞大哲学体系的最后一个大家,之后走上存在哲学和行动哲学道路。
辩证法:正-反-合(例:笛卡尔-休谟-康德)。对一个道理寻找缺失,称为“否定的思考”,找到了缺点,同时也会保存优点,历史决定是非(合)(对的观点会流传下来)。两个观念总是存在辩证式的紧张关系,事实总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时描述相反的事物。辩证的紧张关系能导致自发性的行动,并因此造成突然的改变。
祁克果:存在主义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要个体,世间唯一重要的事是每个人“自己的存在”,唯有通过重要的选择才能和自我存在关联。真正重要的真理是属于个人的,即每个人都必须独自回答的(上帝是否存在,他是否爱我),而由理性可知的事情是不重要的(1+1=2)。所以宗教信仰重要,但又无法用理性去解释。
祁克果人生三阶段:美感阶段(从美感角度看待现实,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只重视是否有趣,如典型浪漫主义者)<->焦虑空虚->道德阶段(对生命抱认真态度,始终一贯做符合道德的抉择,重视是非对错)<->厌倦->宗教阶段(选择信仰,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要求的责任)
自然主义: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别无他物。只相信自然现象,而不信任何理性假设或圣灵启示。(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
马克思:哲学不仅诠释世界,也应用来改变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变化是推进历史的力量,物质决定精神关系。社会基础决定上层结构,同时二者有辩证的互动。社会基础的三个阶层: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生产工具(技术设备)、生产关系(分工和财产分配)。是非观念是社会基础的产物,尤其是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决定的,因为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人在劳动时与自然有互动的辩证关系(互相改造),而资本主义社会让劳动变成为他人工作,并被剥削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矛盾(生产力越来越强,劳动者购买力越来越弱)将使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马克思有经济学错误,同时没有重视人对大自然的掠夺。他之后分流为社会民主主义(西欧渐进和平式)和列宁主义(暴力)。
达尔文:青年时期的环球探险,安第斯山内陆的海洋古生物化石,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物种隔离。《物种起源》。进化论:动植物都是从原始生物进化而来,进化是自然淘汰差异个体的结果。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遗传与突变。远古无氧环境和无臭氧遮挡宇宙射线才能让第一个DNA细胞形成(氧气氧化性太强),因此现今世上所有生命都是同源的,也不会有新的生命形成。但进化似乎并非完全偶然,而是朝着复杂神经、大脑的方向,眼睛这样的精密是仅仅物竞天择也难以解释。
弗洛伊德:人与环境有不断的紧张关系,这种冲突存在于人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驱策力是指人的非理性冲动(例如从婴儿开始就有的性冲动),在无从查觉得情况下主宰人的行动,而非由理性。人刚出生时,会用直接无羞耻的方式满足身心需求,这种快乐原则称为“本我”。长大过程中学会调整快乐原则来迁就现实环境原则,发展出了具有调节功能的“自我”。从小到大接受的道德要求(例如良心、对性的罪恶感)也成为内心一部分,称为“超我”。三个“我”之间的冲突经验是精神官能症之源,弗洛伊德通过溯源冲突来治愈。
潜意识:人类的意识只占心灵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因为与意识或超我冲突而被压抑的经验想法,即潜意识。被压抑的想法经验总试图重新进入意识,因此会有口误、谎称动机把事情“合理化”(不愿承认真正动机)、投射(把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的现象。压抑过强易患精神疾病,排除压抑管制的潜意识自由联想是治疗之道。
解梦:《梦的解析》。了解自己潜意识的最佳途径是梦境。梦反映愿望,孩童的梦直接,成人的梦经过压抑伪装(但比平日弱)。梦境(显梦)和最近的事有关,但有一个更深层的意识无法察觉的意义(潜梦意念),最后梦境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灵感:潜意识进入了意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来自于向潜意识寻求灵感,力图排除理性的阻塞。但之后也要有理智来加以筛选,否则世界会因偶然冲动而毁灭。
尼采:“上帝已死”。重视生命和这个世界本身,不必对历史和宗教“奴隶式道德”以观念世界过于注意。希望对所有价值重新评价,使强者的生命力不受弱者拖累。
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以人类为出发点。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人的存在比其他事物的存在更重要。“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天生的本性,也没有不变的本性,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用的。这不同于虚无主义(没有一件事情有意义,怎样都可以),人必须创造自我的意义,寻求每个问题自己的答案。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会感到疏离(同黑格尔),人没有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的自由,但是自由的个体,要不断地选择,并为做的每件事负责。不存在永恒价值和规范,使得我们的选择更有意义。逃避选择是自我欺骗。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由环境提供,但也由我们自己选择决定我们要感知什么,并虚无化与我们无关的事物,例如病人只关注救护车,等人时候只关注人没来。
波伏娃:《第二性》。对两性的看法也应用存在主义。男女不存在天性和价值之别,男女都要冲破内在偏见或理想的束缚。
荒诞剧:受存在主义影响,描绘和观众每日一样的琐碎真实环境中,角色默默接受荒谬的超现实情境却不惊讶,来使观众检讨并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生态哲学:西方文明以人类为万物主宰的思想形态是错的,会对地球造成致命伤害。注意研究印度、北美原住民等文化的观念思想。
地理大发现时代让世界扩大,20世纪的科技和通讯进步让世界缩小。在变革的时代许多毫无真实经验依据的学说(如占星学)大行其道,以满足解闷的需求。所谓灵媒,除了骗子外,都是自己潜意识的“灵媒”。也有许多现象是现在无法理解的,应开放探索而非武断否定,始终抱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
宇宙大爆炸,人生如星尘。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引用文章:
豆瓣用户zou书评:你会不会时常觉得:哲学家们都吃饱了。。——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标题是反语,其实是对哲学家的尊敬2008.11.4 23:36:47(有删改)
豆瓣用户叶洲书评:迟到十年,回顾自己童年的哲学思考,和超详细读书笔记2013.3.9 21:36:17(有删改)
豆瓣用户韩泉书评:《苏菲世界》经典语录2012.11.16 17: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