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有学者认为“王恭之乱”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结束?

2023-07-11 07:15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隆安二年(398年),东晋大臣王恭起兵造反,史称“王恭之乱”。不过东晋只用了几个月就平定了“王恭之乱”,这场叛乱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有学者认为“王恭之乱”其实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结束,历史影响很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晋孝武帝猝死,其子司马德宗继位,即晋安帝。根据史书记载,晋安帝连晋惠帝都不如,东晋朝廷的大权落入晋安帝的叔叔会稽王司马道子和太原王氏出身的宰相王国宝手中。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实力派不满,代表人物就是王恭。

王恭与王国宝都出身于太原王氏,但两人在晋孝武帝时期就分属不同的派别。晋孝武帝猝死的时候,王恭任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及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镇守战略要地京口。王恭对司马道子、王国宝的专权非常不满,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

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清君侧”,矛头直指王国宝。鉴于王恭和殷仲堪的起兵声势浩大,司马道子主动处死王国宝。因为没有了起兵的理由,所以王恭与司马道子讲和,起兵也就不了了之。但王恭的起兵让司马道子意识到地方实力派的威胁太大。

于是司马道子以朝廷的名义调整了刺史辖区。然而司马道子的调整不仅没有削弱王恭,还得罪了本来支持自己的豫州刺史庾楷。隆安二年(398年),王恭、庾楷、殷仲堪、桓玄、杨佺期组成“晋阳之师”,目标直指司马道子和支持司马道子的谯王司马尚之、江州刺史王愉。

从荆州出发的殷仲堪任命桓玄、杨佺期为先锋,很快就打败并生擒了江州刺史王愉。但豫州刺史庾楷被司马尚之击败,导致殷仲堪、桓玄、杨佺期率领的荆州军无法快速进抵建康城下。与此同时,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成功地说服了王恭麾下的北府军统帅刘牢之倒戈。

刘牢之的倒戈让王恭一败涂地,王恭被刘牢之生擒后处死。王恭被杀后,殷仲堪、桓玄、杨佺期的荆州军却没有退兵,司马道子只得以朝廷的名义与荆州军和谈。有意思的是,桓玄和杨佺期都接受了司马道子在和谈时给出的条件,但殷仲堪不同意,荆州军随之爆发了内讧。

内讧的荆州军只得退守寻阳,但继续与朝廷为敌。司马道子见状便修改了和谈条件:殷仲堪继续担任荆州刺史,桓玄出任江州刺史,杨佺期出任雍州刺史。背叛王恭的刘牢之继承了王恭的官职,“王恭之乱”结束。这场内战唯一的输家是原豫州刺史庾楷,他最后被桓玄杀死。

与之前的“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和之后的孙恩、卢循相比,“王恭之乱”的规模要小得多,真正的战争也就一两场。但“王恭之乱”造成两个结果:第一,随着王恭与王国宝同归于尽、庾楷丢官和被杀,太原王氏和颍川庾氏退出东晋政治舞台,东晋的一等门阀只剩下龙亢桓氏。

第二,随着一等门阀退出政治舞台,东晋的中央权力被以司马道子为代表的宗室控制,地方军权被以刘牢之和杨佺期为代表的寒门和边缘士族控制。这里说一句,杨佺期出身弘农杨氏,但其父杨亮是北方的降将。因此杨佺期的家族在东晋地位不高,桓玄就将其视为寒门。

综合来讲,“王恭之乱”结束后,东晋的门阀不仅失去了对中央权力的控制,地方军权也只有桓玄硕果仅存。正因如此,东晋之前的那种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了,门阀政治宣告结束。不过门阀政治结束不等于门阀消失,门阀的消失还要等到南北朝后期。

为什么有学者认为“王恭之乱”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结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