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五大名窑(五)最具争议的哥窑

话说中国五大名窑(五)最具争议的哥窑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哥窑窑址在何处、又是在何时烧制的却众说纷纭、悬而未决。历代文献在窑址上分成两派,一说“龙泉”,一说“杭州”。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景德镇说”、“北方说”等等。传世哥窑的烧制年代也存在较大分歧,有说宋代,有说元代,有说宋元。这里不做赘述。

传世哥窑瓷器以清宫旧藏为主,尺寸较小。哥窑瓷器胎有两种,瓷胎和砂胎,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
哥窑瓷器均有开片,所谓开片就是瓷器上的釉和胎因为成分不同,它们的膨胀系数也不同,在烧制后遇冷就会收缩,釉面比胎面收缩的要大,产生裂层开片的颜色有淡黄、棕红、淡褐、茶褐、红褐、黑褐等等。开片大的纹路深一些,多为褐色,开片小的纹路细密一些,多为淡黄,古人称为“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像这件哥窑青釉菊瓣式盘通体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丝铁线”般开片纹所分割。足底无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国古代艺术家和陶瓷工匠在设计陶瓷造型时,善于从大自然动、植物中获得灵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屡见不鲜。这件菊瓣式盘造型规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织如网的开片纹妙趣天成,堪称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范。

还有这件哥窑葵花洗,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除了“金丝铁线”外,哥窑瓷器还有釉面开片有如网状,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格古要论》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八方碗就是“百圾碎”的代表。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哥窑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像这件哥窑碗,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