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高端耳机行业是否是商家和消费者共同营造的消费主义骗局?
这是我在知乎的一篇回答,泻药,人在航母,刚下蒙古。
我认为部分中高端耳机行业并不是商家和消费者共同营造的消费主义骗局,而是属于声学行业的奇迹!
当然,骗子自然不会承认也不可能承认自己在骗人。相反,通常会想方设法极力维护骗局。




而对于一部分消费者,其实看懂了本山大叔的经典作品《卖拐》,就不难理解了。这个小品实在是太精髓,看似喜剧实则悲剧,多看几遍加上人生经历才发现原来这个小品在第五层。


并不是卖得贵就是骗局,也并不是卖的便宜就不是骗局。
汽车是骗局吗?
豪华轿车是骗局吗?


我认为并不是,相反,我觉得售价几十万的雷克萨斯和售价一百万的宝马7系都挺值的。
徕卡相机是骗局吗?单反/微单是骗局吗?

高端显卡是骗局吗?RTX2080Ti是骗局吗?

并不是,相反,GT610狂牛才是“骗局”。
HiFi音箱是骗局吗?豪华车载音响是骗局吗?高端影院是骗局吗?国家大剧院是骗局吗?





当然,HiFi音箱市场也有坑,但是在我看来相比于耳机市场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方便面是骗局吗?



不符合宣传和一些人的宣称,表现名不副实的才是骗局,即便HiFi耳机通常价格比HiFi音箱便宜。

部分耳机骗局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效果差并且没多少钱的东西包装成“奢饰品”,给了一些人“有钱”的感觉,至少这个问题中的一些回答已经有这种现象。这与大量近乎于“洗脑”式的营销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自我欺骗脱不开干系。

现代媒体对于没有鉴别能力的人的认知影响是显著的。

我认为这进而催生出了部分“高端耳机”这样一个畸形的市场。这一舆论攻势不止催生了一批“奢侈品”,也催生了一批“金耳朵”。
有人认为一些“耳机发烧友”有鉴别声音的能力,但我认为事实是相反的。而这一问题不止出现在发烧友,也出现在国内的声学行业。这在我早期的文章中就曾提到。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即关于声场的评价。



对于什么是声场,如何评价,耳机与音箱的差别,什么是音质,耳机音质的问题,声场对于声音还原与感知的重要性我在这里就实在不想再重复了,有兴趣的看我上面这几个链接,试着去理解吧。听音能力和你花多少钱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和你听多长时间也没什么关系,例如如果你一直在听耳机或者摆位不对的音箱系统等,可能无论你听多久,还是不了解一些声场的基本概念。
回头再看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大忽悠”把没什么用也没多少钱的拐卖给范伟,没用什么医学常识的范伟信以为真,并怒斥高秀敏。JS把一些效果不好并且实际上相对音箱也没多少钱的耳机卖给发烧友,没什么听音能力和声学常识的发烧友信以为真,并且怒斥。。。

而最后,题主所提的问题是部分中高端耳机行业是否是商家和消费者共同营造的消费主义骗局?而这个问题的一些回答中已经出现了歪曲与稻草人攻击,这对于耳机这个圈子来说几乎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鬼斧说了HiFi全都是骗局”、“XX就是真理吗?”“XX就是唯一正确吗?”我很难想象这样的话术和下三滥的把戏为什么一年多过去了还在有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我相信不论是我还是一直关注我的一些人,这种话听的耳朵都生茧了。
所以不论对于这样一个市场现状,还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都愿意为其献上这样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