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武王克商(第九集)学习记录
商朝历经500多年,创造了甲骨文、历法、青铜器、玉器、陶瓷、等为重要标志的有中华特色的灿烂文明,并使中华文明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王朝有兴衰交替,商最终为周所灭。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周武五带领大军攻克了商的都城朝歌,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亡,商朝退出历史舞台,周朝正式登场。
周族人不断发展壮大。古公亶父带领周族迁都至周原,并在此积蓄起了克商的初步基础。西周原是商的众多方国的一个,其故都周原位于现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与扶风县接壤的两个村庄。在现今对此地的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占卜的卜骨、卜甲,以及众多珍贵的国宝青铜器。周族人正是从此地登上了历史大舞台,成为辉煌文明的起始点。
周族人起源已无从考证。在商朝的武乙时期,周族人部落首领古公亶(dan)父带领族人迁居周原。《诗经》中的《绵》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之前,周族人定居在豳(bing),不堪戎狄的侵扰,渡过漆水河,翻越梁山,来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在周原几代周人的韬光养晦、殚精竭虑地谋划着周族的未来,在此经历了亶父、王季、姬昌时代,才有了克商的基础。
周文王姬昌出世,周族不断壮大,文王被商纣王封为西伯侯。据史书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他有意传位于小儿子季历,因为他认为季历的儿子姬昌将是周族兴起的关键人物。于是便将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出奔荆蛮,他们在那里断发纹身,建造城郭,建立国家,成为吴国的始祖。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位但不久被商王杀害,于是姬昌继位,并成为后来的周文王。周国在文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周族日渐强大,但仍坚持韬光养晦,仍给商朝进贡大量的财物,以取得宗主国的信任。商王纣(帝辛)封周文王为西伯侯,使之成为商西部的一方之主,并委以征伐大权,商的若干附庸国被周消灭。包括西北的犬戎、密顿等方国;北方的黎、邗二国,剪除了商的左翼;攻取了商朝西南方向的战略重镇崇,为周族东进打开了通道。如此,商的南、北、西三面成了周的势力范围,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据其二的有利局势。文王时刻不忘杀父之仇,表面上臣服于商,暗地里却一直在积蓄力量,加紧灭商的准备。
文王德治影响日盛,向东迁都至丰邑,继续韬光养晦。在周原,文王敬老慈少,为政以德,礼贤下士,赢得了许多诸侯的支持。《史记 周本纪》记载,虞和芮两国的国君因国土问题发生争执,找文王仲裁。进入周境后,看到周人相互谦让,种地的人谦让田界,走路的人相互让路后,两位国君非常羞愧,于是各自回国,相互谦让原先争执不下的土地。此事传出后,许多诸侯更加折服于文王的德治。
周人在文王的治理下,日渐繁盛,但要成就伟业,文王还需要辅佐成就霸业的人才,于是吕尚出现了。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姜太公,相传在渭水河钓鱼时,只下钩不下饵,愿者上钩,钓的是周的江山。
文王得到吕尚辅佐后,如虎添翼,周朝力量大增。克商的条件日渐成熟后,将都城从歧下(周原)迁到沣水渭水之间,建立城邑,即丰邑,更有利于东进克商。
伐商的条件具备后,文王仍很谨慎。随着他的威望大增,很多诸侯前来示好,但他十分低调,越发对商表示恭敬,给纣王进贡的财宝也越来越多,这让纣很满意,对他放松了警惕。
武王姬发继位,再次向东迁都至镐。文王在迁都到丰邑后的第二年病逝,他的儿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继位,吕尚继续辅佐。武王继续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由吕尚任太师,另有周公旦、召公、毕公等贤人辅佐,人才荟萃,各谋其位,周的政治如日中天,归附的诸侯越来越多,力量愈加壮大。对比之下,商更加孤立。为有利于克商,武王决定再次迁都,由丰邑迁到位于现在陕西西安西南的镐(hao)。
在武王夙兴夜寐地准备克商时,商纣王却好酒贪杯,沉迷享乐,朝政混乱,平叛东夷之乱也使国力消耗殆尽。纣王常彻夜喝酒寻乐,经常组织大型的音乐、舞蹈、游戏活动,搞酒池肉林。纣王身体强壮,孔武有力,沉迷女色,尤其对美女妲己宠爱至极,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他迷信于自己的权力是天命所赐,远贤臣、新小人,发明炮烙酷刑迫害臣民。加上后世的笔墨描画,纣王帝辛几乎成了天下第一暴君。但纣王当初即位时,也有过一番作为。但后期沉迷享乐,致使朝政混乱,神祇无人敬祭,宗庙无人管理,大臣偷奸耍滑,犯法者得不到应有惩罚。这样的局势给了周快速发展的机会。
同时,东夷之乱一直是商的心腹大患,历经了数十年的苦战才予以平判,这也使得商王朝的国力消耗殆尽,泱泱大国已变成了一个空架子。商也并不是对周的崛起没有警惕,而是顾此失彼,难以压制。周在商的西部一天天壮大,而商却在一天天烂下去。
孟津观兵。武王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验证各诸侯的归附程度,验证纣王的态度,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在黄河孟津渡口,舟楫整齐,士气高昂。当船行至河中央,一条银白色的大鱼忽然跃进船中。武王说,好兆头啊,殷崇尚白色,看来这是他们灭亡的象征,俯身抓起大鱼祭天。大军上岸后,忽然一颗红色的流星划破天空,从天而降,落在武王住的房子上,不断地转动,最后变成了一只赤红色的乌鸦,并不断鸣叫。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吉兆,于是士气大振,周军长驱直入,直指孟津。恨透了商王的各国诸侯听说武王起兵,以为灭商的时机到了,纷纷前来助战,竟然一下子聚集了八百诸侯,但武王发现几个大的诸侯没有前来,感觉号召力还不够,于是毅然收兵回师,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公元前1046年,发生了决定历史走向的牧野之战,商亡周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国的力量积蓄得越来越雄厚,克商的大计全面具备了基础。孟津观兵后又过了两年,武王决定出兵伐商。
周人相信天命,但凡大事都要占卜。出征前,占卜的兆象说此次伐商并不吉利,武王正在犹豫,凑巧此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横扫一切,更加重了武王的疑虑,武王想到商是上天委命的,是不是天命不可违呀。在此关键时刻,吕尚站出来说,纣此时已不堪一击,机不可失,应务必按原计划出兵。吕尚鲜明而坚定的态度促成了武王出兵的决心。
公元前1046年正月,武王率领有战车三百辆、精锐武士三千人和甲士步兵四万五千人的伐商军队从镐出发,经过了25天的行军,到达了孟津渡口,与前来助战的各路诸侯会师。与上次孟津观兵不同的是,来的诸侯方国更多了,伐商力量更加强大,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带兵参战,总兵力超过5万人。
不过在伐商的路上,又遇到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到了怀地时,河水泛滥;到了共头山时,山体崩摧;经过邢丘的时候,一阵狂风暴雨袭来,大风把旗杆吹断为三截,接着又连下了三天雨。武王再次犹豫,问吕尚是不是上天显灵,警告我们不要违反天命啊。吕尚说,旗杆断为三截,是老天提示我们应兵分三路,连下三天雨是老天为我洗去兵器上的征尘,杀敌时是更为锋利。武王得到吕尚的安慰后,坚定了信心,命令大军继续前进。面对严峻的形势,商纣王却盲目乐观,相信天命仍眷顾着他。他早知周来犯的消息,却没有足够重视。恰在此时,征伐东夷数十年的战争取得了胜利,让纣王得意忘形,朝歌城里一片欢腾,张灯结彩,祝捷盛典。庆祝胜利的盛宴持续多日,直至周师兵临牧野,才惊散了君臣的欢宴。
牧野本是一个宽泛的词。邑外叫郊,郊外叫牧,牧外叫野,野外叫林。史书记载,朝歌以南70里就是牧野大战之地,也就是现今河南省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周朝的历法中,正月在现今的冬至,因此与现在的正月不同),武王率领5万大军在牧野与商军摆开了阵势,但对面的商军并不是商朝的主力,主力仍在东征凯旋的路上,并且一时半会儿无法赶回,现在对阵的商军是由奴隶、犯人、战俘等拼凑起来的。决战前商纣王经过权衡再三,担心如拖延到主力回来再开战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政权变乱,才决定临时拚凑起由乌合之众组织的十七万大军,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错误的。
据记载,武王的大军行至牧野战场边的清水西南岸,殷畿内地宁邑时,大军勒兵休整,各诸侯为表盟誓伐纣的决心,将士们兜土筑台设圬。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同盟山并一直延续至今,位于现今河南省获嘉县城东2公里。
殷历二月四日黎明,武王登台摩(hui)军,作决战前的动员。武王高声历数商纣王犯下的滔天大罪,并告诉将士们,要替上天惩罚纣王。武王的誓师言词气吞山河,极富鼓动性,顿时士气大振。这篇战争动员令就是《尚书》中的《牧誓》。动员结束后,武王下令向商发起总攻。
而商王的军队虽然人多的像蚂蚁,无奈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前锋部队,不仅不前进,反而纷纷倒戈回杀商军,为周军开路,商军的阵脚大乱,溃不成军,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十几万人如退潮般溃败,武王乘胜追击,直捣朝歌。结果太阳还升到天上,牧野之战就决出了胜负。周军胜利的原因是师出有名,伐纣是人心所向。
笃信天命的商纣王,没想到会如此,便穿上缀满玉石的宝衣,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在身边,点燃祭祀用的燔(fan)柴自焚而亡,也标志着500多年的商王朝灭亡了。
纣王墓。在河南省淇县城东8公里的淇河西岸,有一座殷纣王墓。传说纣王死后,他的儿子武庚遵照遗命将其葬于淇河之中,先命人截断淇河水,在河床上竖穴而葬,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久冲刷变低了,纣王墓才露出堤岸。曾经的墓碑早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墓碑是后人重新立的。
石碑虽巍然屹立,墓冢却荒烟陌头,荆榛(shen)丛生,鲜有人问津。渭(kui)然长叹之间,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商纣王刚愎自用,荒淫残暴,最终成为一个国破身亡的败国之君,也是天命难违呀。
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人为祭祀祖先而铸造。如今大方鼎仍在,但商朝早已成了历史。
商朝的疆域比较集中,而周朝控制的区域更大,实行的是封建制,为后来的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