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杀手的鼻祖:TAK 1918反坦克炮
1916年9月15日,英国18辆MK.I型坦克首次在索姆河战场出现,引发了德军巨大恐慌。但德军很快就发现,这些早期坦克存在移动迟钝、装甲薄弱的致命缺陷,因此,德军开始为前线普及诸如K型子弹、集束木柄手榴弹、77毫米野战炮等武器,而这些普通步兵武器在当时足以轻松摧毁坦克。

到了1917年,德国陆军高层依然没有开发新式反坦克武器的心思,他们认为现阶段步兵武器已经够用了,对付坦克应该着重于战术而不是技术。
然而在1918年,英法军队早期步兵+坦克协同战术变的越来越娴熟,德军步兵想要击毁一辆坦克也是愈发困难。雪上加霜的是,此前用于对付坦克的步兵武器也暴露出射界有限、穿透力不足、受地形限制大等缺陷。痛定思痛的德军高层启动了一个紧急方案:采用更可靠的专业化反坦克武器。
1918年5月,毛瑟公司推出了使用13.2*92毫米重型穿甲子弹的【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这是德国乃至世界上第一种单兵反装甲武器。但毛瑟M1918的体型&后坐力实在太大,而且只能在300米内对敌人坦克造成有效杀伤,并不受前线士兵的欢迎。
由此看来,需要一种更靠谱的武器来满足前线的要求。1918年7月,【德国陆军统帅部】指示【克虏伯公司】&【莱茵金属公司】提交新版反坦克武器的设计,要求拥有更大的射程、更好的穿透力。1918年8月,在试验场对两家公司提供的原型体进行测试后,【莱茵金属公司】的一个设计得到了认可,它的重要指标都符合要求。这个设计就是本篇主角:TAK 1918。

TAK 1918反坦克炮其实是一种拼凑武器,它的炮管源自法军的【哈奇开斯5管手摇炮】,轮式炮架则取自德军使用的【7.58厘米轻型堑壕迫击炮】。炮管采用刚性安装,没有任何反冲装置或退制器。炮管两侧安装了2个弹药箱,一共可以容纳二十四枚37毫米炮弹。炮架上还拥有一个金属座椅,供炮手使用。

该武器的总重只有175千克 ,完全符合德军对新式穿甲武器的【灵活性】要求,通常情况下,一辆马车就可以运输一门TAK 1918以及它的弹药,4名士兵也可以推着它移动。
TAK 1918使用的是全重465克的37毫米穿甲弹,初速506米/秒,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5毫米的硬化钢装甲,足以对付当时的薄皮坦克。它也可以发射37毫米高爆弹对付机枪巢穴。

德军计划由【堑壕迫击炮营】部署TAK 1918反坦克炮,每个营拥有32门反坦克炮,每门炮拥有1名指挥官、1名炮手、1名装弹手、4名负责火炮转移、弹药运输的助手。2门TAK 1918组成一个小队,小队由一个4人小组指挥,包括指挥员、副指挥&两名传令兵。实战中,2门火炮会左右开弓组成交叉火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破坏力。

德军最初订购了300门TAK 1918,发现它确实是相当成功的武器,于是订单很快追加到了1020门。遗憾的是,TAK 1918直到1918年9月才逐步列装前线,已经没有多少作战机会了,而且德国糟糕的环境也大大影响了它的量产。1918年11月德国投降,1020门订单最终也只交付了600门。
TAK 1918由于数量太少、出现时间太晚,没有太多资料流传于世。不过关于它的实战表现,我初中时代倒是在一本名叫《坦克战》的著作中看到了只言片语的记载:“这种武器是如此的高效,以至于英国不得不派遣狙击手铲除德军反坦克炮的指挥官”。

作为末期武器,TAK 1918同样有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但该武器划时代的激活了【专业反坦克火炮】的科技脉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军事强国都拥有了各类威力强大的反坦克炮,它们共同谱写五光十色的战斗乐章。
德国在一战后秘密保留了TAK 1918的设计,并为后来的著名武器:PAK-35/36轻型反坦克炮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世界上还有1门TAK 1918保存在巴伐利亚军事博物馆,静静的讲述着100年前那绚丽多彩的军事科技史。


TAK 1918反坦克炮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8年9月
总产量:600门
战斗全重:175千克
炮组:7人
口径:37毫米
使用弹种:穿甲弹、高爆弹
射速:10发/分
火炮俯仰角:-6度至9度
水平射界:左右各21度
炮口初速:506米/秒
有效射程:2600米
穿甲厚度:500米为1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