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劳动价值论

2023-06-24 07:24 作者:羽心萦  | 我要投稿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存在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劳动的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价值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第三,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价值表现: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纸币的本质:

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一极是货币,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第二,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收入两极分化。

第三,可能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劳动价值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