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专项规划发展重点(2023—2035年)

2023-06-07 16:17 作者:古登堡界面_14  | 我要投稿

(一)提升线网运营服务 1. 构建四级全域公交线网 秉承“线网瘦身、提质增效”理念,规划形成“高频—普通—辅助—特殊”四级全域公交网络,总规模321条(含16条校园定制公交),线路总里程4745公里。

高频线,作为骨干网,是轨道交通的延伸、补充、联络和过渡线路,服务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提供快速可达的中长距离骨干运输服务,实现“中心城区45分钟公共交通通行圈”,发车间隔5-10分钟。规划形成高频线36条,线路总里程619.4公里。

普通线,作为基础网,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公交出行与高频线客流集散功能,服务于高频公交未能有效覆盖的次中心、边缘组团以及有较大公交出行需求的盲区,发车间隔10-15分钟。规划形成普通线73条,线路总里程1159公里。

辅助线,作为补充网,承担城区中短距离出行、城乡出行、常金联系功能,深入组团内部各居住区、功能区,对普通线客流进行传输,弥补低密度、低客流区域的公交线网覆盖,发车间隔20-25分钟或根据需求定点发车。规划形成辅助线183条,线路总里程2699.4公里。

特殊线,作为个性需求服务网,是地面公交服务的延伸,主要为乘客提供定制化、高端化的服务,满足乘客特殊的出行需求,包括旅游线、毗邻线、定制线等。规划形成特殊线29条,线路总里程267.2公里。

2. 开展特色公交服务研究 体现城市人文关怀,提升公交服务温度,开展校园公交和助残公交定制服务。 校园公交,在梳理中小学校学生出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既有线路情况,调整和新增定制校园公交,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校园公交开通方案,保障线路安全、健康运营。

助残公交,对市区残疾人乘车需求进行摸排,对既有线路进行升级改造,打造1-2条助残公交示范线路。在公交车辆上安装盲人导乘系统,对公交车辆和沿线具备改造条件的公交站台进行无障碍配套改造。 健康公交,在对社区老人就医需求进行摸排的基础上,通过线路调整、新增等手段,开通深入社区内部、直达医院院区的健康公交,使市民从家门口乘上公交车即可到达医院就诊,方便市民就医出行。

3. 科学配置公交运力资源 根据经济发展需求与公交网络建设进程情况,综合考虑地面公交与地铁的发展,结合线路里程、发车频率等相关因素,规划各条公交线路配车方案,共需配车3460辆(4500标台),其中线路运营车辆约3030辆,机动化配车约430辆。 采用逐年实施的方式进行公交车辆更新与新增工作。更新过程中,优先替换车龄达到使用期限的车辆。新增过程中,优先使用取消线路释放运力,不足后再进行新增。规划涉及更新车辆2080辆(3022标台)、新增车辆1380辆(1478标台)。 综合考虑线路类型、客流量、服务功能等,规划建议高频线采用12米以上车型,普通线采用9-12米车型,辅助线采用6-9米车型,社区线、镇村线等灵活采用小型车。积极推广应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完善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残疾人乘用。积极响应“双碳”战略,更新与新增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车辆,加快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1. 积极推进公交场站建设 依据《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规范》,枢纽站、首末站(回车场)、停保场分别按照每辆标准车100-120m2、100-120m2、200-240m2用地进行规划预控,综合考虑土地资源集约开发、场站实际利用情况、中心城区与外围用地平衡等因素,规划场站共计228个,总规模约147.15公顷。 公交枢纽站方面,主要为公交线路之间、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提供客流转换服务,中心城区重点结合对外客运枢纽、轨道站点、大型商住集中区等进行增设,外围片区重点保障每个镇区至少有1个枢纽站作为换乘中心。本次规划枢纽站共76个,总规模59.51公顷,其中现状保留32个、规划新增44个,规划新增总规模26.1公顷。

公交首末站(回车场)方面,主要是作为枢纽站的补充,重点结合居住、办公集中区出行需求以及公交线路运营需求进行设置,在外围片区强化覆盖,在中心城区灵活加密。本次规划首末站共140个,总规模22.54公顷,其中现状保留73个、规划新增67个,规划新增总规模12.52公顷。 公交停保场方面,主要提供公交车辆的停放、保养和维修服务,兼有管理指挥功能。结合现状停保场布局,重点对外围停保服务空白区域规划新增,减少车辆保养绕行成本。本次规划停保场共12个,总规模65.1公顷,其中现状保留5个、取消1个、原址扩建1个、规划新增6个,规划新增总规模32公顷。 综合能源站方面,为保障新能源公交车辆稳定运行,进一步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与新型能源设施融合发展,拟在永宁北路公交枢纽、礼河公交枢纽等公交场站,结合现有加氢、充电、光伏等设施,开展公交综合能源服务站建设试点。同时盘活公交闲置资产,提升自主造血能力,研究在满足公共汽车使用的基础上,开放加油加气、充电等既有设施给物流、环卫、出租、社会车辆使用,拓展公交营收渠道,实现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改造升级方面,针对使用年限较高、相关设备老化和损坏严重的场站进行改造提升。研究开展场站智慧化改造,增设包括停车场管理系统、驾驶员岗前风控一体机等一批智慧系统。结合使用需求及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一批公交候车亭,提升候车服务品质。 综合开发方面,系统研究场站综合开发策略,结合用地性质、开发模式、投资模式等分步骤落实推进。完善场站用地性质转变、土地划拨流程、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办法等相关政策,制定场站配建标准、配建场站建设标准等标准规范,保障综合开发顺利落地。以西林公园公交枢纽、花园公交中心站等为作为研究试点,逐步推进综合开发建设工作。 2. 持续改善公交优先环境 依据《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规范》,结合现状及规划公交客流和道路条件,统筹布局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形成公交专用道59条,总规模达280.7公里,规划新增128.1公里。规划公交专用进口道126个,其中新增43个,包括右转车道允许直行32个、右转车道允许左转6个、直行车道允许左转3个、左转车道允许直行2个。 建设形式方面,规划建议采用路侧型专用道,以交通标线隔离,早晚高峰限时,限行时段为上午7:00-8:30,下午17:00-18:00。 管理措施方面,选取部分交通量比较大的公交专用道探索设置合乘车道,同时配套建设电子监控设备。定期开展公交专用道运行效果评估,印发《常州市公交专用道管理办法》,健全公交专用道的全流程管理。 3. 创新探索智能公交服务 研究建立智能调度平台。建设集自动计划、智能排班、动态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云调度平台,利用第三方平台的路网、实时路况等数据,结合公交运营数据,运用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运力与需求有机结合,确保“指挥更智慧、服务更精准、人员更高效”。 推进公交电子站牌建设。积极推进在主要客流走廊沿线公交站点设置智能电子站牌,提升乘客换乘体验。在两湖创新区内,结合道路建设,同步开展电子站台建设。在地铁站各地下出入口探索设置公交电子指示屏,实时发布公交换乘导乘信息,提高乘客换乘效率。 (三)促进多网融合发展 1. 推进线网错位融合 进一步加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的公交接驳线路。结合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新建与1号线、2号线延伸工程,分步骤调整接驳公交线路。依据《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在规划轨道交通通道内分时序打造若干条高频线路,为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培育客流。 2. 加快设施集约融合 提前谋划服务于轨道交通接驳的公交场站,在2号线延伸线、5号线、6号线沿线,综合考虑轨道线网结构、预测客流量、城市用地开发等因素,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布局鹤溪公交枢纽、五一公交枢纽、东青枢纽、东经120公交枢纽、牛塘站首末站等14个公交场站。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公交中途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换乘设施进行预控研究,实现与轨道交通站点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对重点公交中途站周边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开展研究,制定设计指引,更好的引导公共汽车客运“前后一公里”的接驳服务。 3. 强化换乘服务融合 开展公共汽车客运体系换乘优惠方案研究,同步考虑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换乘优惠策略,分步骤推进公共汽车客运换乘优惠政策落地。完善手机APP功能,集成各公交出行方式信息查询、导航、电子支付等功能,实现“一个APP,走遍全常州”。

(四)突出两湖核心服务 充分响应两湖创新区“塑造品质一流、活力出行的长三角新中心”的交通发展目标,以两湖创新区为中心,打造线网与场站一体化发展的公交体系,为创新区“城市重构、枢纽引领、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1. 全面完善公交线网覆盖 结合两湖创新区公交客流特征与需求分析,考虑轨道交通客流培育与两网接驳需求,规划形成“高频通南北、全域皆覆盖、便捷连周边”的公交线网,对区内常州南站和武进城际站两个重要的市级对外客运枢纽进行客流集疏运支撑,对高等院校进行服务覆盖,积极加强对金坛方向的联系,促进常金一体化发展。在核心区内,为响应“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第一门户和城市中央车站”的发展目标,共形成15条公交服务线路,其中始发线路12条,实现以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组团及外围乡镇。

2. 重点加强常州南站接驳 常州未来将形成“四主多辅”的铁路枢纽体系,常州南站作为“四主”之一即将开工建设,需要地面公交做好客流接驳工作。通过线网优化调整,共形成11条南站接驳线路,其中8条为始发线路,实现两湖片区全覆盖,便捷、快速通达武进区和主城区,对外围沟通邹区镇、嘉泽镇、湟里镇等临近乡镇,并拟引入常金89路,服务金坛方向需求。 3. 加快落实公交场站锚固 结合两湖创新区整体发展规划与用地开发,规划形成“17+24+3”的枢纽站-首末站(含回车场)-停保场公交场站体系,规划新增枢纽站10个、首末站(含回车场)7个、停保场1个,其中在核心区内,为弥补现状场站的空白,结合商业办公、居住、轨道交通站点等,规划新增2个公交枢纽站和4个首末站,更好的支持片区线网运营组织。 4. 积极开展配套服务研究 进一步深化公交专用道研究,在核心区内以科技赋能为导向,开展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研究,全面实现公交路权优先。结合轨道交通站点、重点公交中途站、商业、居住、学校等,开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研究,在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组合效应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中短途出行。结合“面向未来”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氢能源示范线、无人驾驶公交示范线等新型公交服务研究。 四、近期重点任务 (一)公交线网 规划调整77条公交线路、新增33条公交线路、取消9条公交线路。其中高频线调整7条、取消1条,普通线调整26条、新增7条,辅助线调整43条、新增10条、取消8条,特殊线调整1条校园公交,新增1条旅游环线和15条校园公交线路。 (二)公交运力 规划公交运力总规模2145辆(3100标台),其中线路运营车辆约1880辆,机动化配套车辆约265辆,强化运输保障。其中新购置车辆与更新车辆皆采用新(清洁)能源车型。 (三)公交场站 “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公交场站24个,总规模12.68公顷。其中公交枢纽站16个,总规模10.9公顷;公交首末站8个,总规模1.78公顷。以西林公园公交枢纽和花园公交中心站为试点,开展综合开发研究。

(四)智慧公交 开展公共汽车客运智能调度云平台研究。建成集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于一体的公共交通数据服务平台,通过既有手机APP,发布各类公共出行服务信息,实现“一个APP,走遍全常州”。选取地铁沿线、城市核心区、主要客流走廊等客流量较大的公交站点,做好电子公交站牌的试点应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严格遵循常州市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由市政府组织、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公交联席会议。加强《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规范》等既有条例和规范的各部门宣贯,严格加强相关部门对公共汽车客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管理,针对工作任务研究制定监督考核办法。 (二)加大政策支持 落实用地保障。建立公共汽车客运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之间多规衔接的规划编制和征询机制,将公交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及时纳入相关用地规划中。以《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规范》为依据,做好相关建设项目的公交场站配建工作,保障线路运营需求。 强化资金保障。认真执行《常州市公交客运服务成本规制方案》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公交运营财政补贴资金,做好“输血”工作。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汽车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新业务、新模式,提高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积极落实国家、省关于农村客运补贴、城市交通发展奖励及公共汽车客运运输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有效提升公交企业运行的稳定性与持久力。 (三)完善实施机制 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上位规划以及轨道交通等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与反馈。严格落实相关规范条例要求,及时对公共汽车客运专项规划进行修编,并组织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分解细化规划任务。适时开展公交线网、公交场站、公共自行车等专项规划研究。各辖区及常州经开区针对公共汽车客运进行研究时应与本次规划做好衔接工作。 (四)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创新统计方法,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及时把握公共汽车客运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定期评估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公共汽车客运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评价监督的良好氛围。

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专项规划发展重点(2023—2035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