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话红楼:第二十七回(上)

要过年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红楼梦》这部经典的著作。本文完全是以杂谈的形式写成,口头语言会比较多,论证也没那么严谨紧密,只是与大家回顾一下第27回这精彩的一回,顺便表达自己的个人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劳批评指正。
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红楼明场面比较集中的一回了。这一回,有大家熟知的“宝钗扑蝶”、“黛玉葬花”、以及颇有争议的“滴翠亭事件”。可以说故事性是比较强的。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本回所承担的两大主题:一是写黛、钗、小红、探春四人的身份,二是借助黛玉葬花预示大观园众儿女的命运(脂批: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

一:无限愁绪到三更
书接上回。黛玉因闻宝玉被贾政叫了去,心中不大放心,遂前往怡红院来,结果被晴雯拒之门外。黛玉本来就不大高兴了,最可气的是屋里还传来了宝玉和宝钗二人的笑声,便越想越伤感,独立于花阴之下,呜咽起来。随后是袭人将宝钗送了回去,黛玉也觉没趣,回到屋子里闷坐,一坐坐到三更才睡。
我第一次读到这一段时, 只觉得黛玉实在太矫情,内心不够强大。也常把林黛玉误解成一个为了与宝玉的爱情就要死要活的“恋爱脑”形象。可终不能这样解释。黛玉的愁绪与今天的“凌晨网抑云”、“emo”等无病呻吟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是黛玉的身世。其祖袭过列侯,其父是科第出生,也算得上是书香之族。像这样的家世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最起码在刘姥姥等多数底层民众眼里,那样的家族是自己奋斗几代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可就是表面上光鲜亮丽这样的家族,从林如海这一代开始衰落,而黛玉正是这场衰落最直接的见证者。幼年时期的林黛玉,亲眼目睹了弟弟与母亲的离世,这两位亲人的离去,绝对给幼年时期的黛玉有过重大印象,特别是母亲贾敏的死,黛玉更是哀痛不绝,以至于小小年纪就因情志而犯疾。曹雪芹写到这里似乎心慈手软了,让黛玉寄居在了外婆家,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原生家庭。但老曹还是想灭口啊,不灭口后面的情节没法写,于是林如海没过十几回就领了盒饭,黛玉又是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亡。
寄人篱下乍一看也不是什么残忍的事情,但是想想,如果你全家都没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未来全都要仰仗亲戚,你会有安全感吗?可能我的生存得到保障,但是心理上永远处于失足的孤儿状态。这种状态从而也会影响到黛玉的性格,即喜欢孤独。书中明确提到过,林妹妹喜散不喜聚的。“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这样的想法并非凭空而来,黛玉在幼年时期就已经经历过多次的生离苦别,或许她在思想上还没达到透生死的境界。但她早已习惯了孤独。但自从进了贾府以后,每一次孤独时都会有一个叫宝玉的家伙把它暂时拉回热闹的现实生活,感受不同于寂冷的人间烟火。而每一次热闹的结束,又是更深的孤独。 黛玉这次与宝玉怄了气,于其说没有是坐着为宝玉流泪,为刚才所见的行为感伤,不如说是回到自己熟悉的状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诠释生活,在深夜的孤独中找到归宿。
鲁迅先生说过。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美。这并不仅仅是黛玉的身体多病,更重要的是她独有的“病态”气质,能从喧闹的生活中猛然发现生命的流逝,从无常中继续探索着永恒。
关于林妹妹,后文还会详细介绍到,暂且放下。接下来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在宝钗身上。


二:戏蝶显真情
到了第二天,是芒种。说是有个风俗:凡交芒种节这天,花神退位,闺中儿女纷纷祭践花神。我查遍了手头上的资料,也没法确定这项风俗是否真的存在。极有可能是曹雪芹自己杜撰的。我们也无需考证其真实性,毕竟是小说嘛,一切为情节与人物服务。正如脂砚斋所言“践花日是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既然是为情节与人物服务,那么这个祭践花神的节日放在此处 也一定有它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与后文葬花吟对照,揭示本回的主题,具体放在黛玉葬花一处细讲,这里不做赘述。总之园子里的女儿们除了林黛玉以及个别人,都处于特别high的状态。大观园中秀带飘飘,花枝招展。众人打扮得漂漂亮亮,整个大观园都成了一片欢乐的天堂。也就是在这么一个快活的气氛中,宝钗才难得放下了平日矜持的姿态,也与姊妹们参与进了起来,就连找林妹妹的口气都变得活泼起来:“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一反往日拘谨的形态。这就是《红楼梦》写人的高超之处,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反应是不一样的,同一人也有着不同的一面, 当同一人面对不同的场景,所展示的那一面也是不同的。 所以分析某一人物时,得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辩证分析,而不是抠字眼和贴标签,前者的分析需要死大量的脑细胞,后者则可以完全不要脑子由情绪决定。哪一种解读方式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已经不言而喻了吧。
回到原文,说着,宝钗往潇湘馆赶来找林妹妹。只见宝玉也进去了,此时宝钗的活泼霎时止住,想到宝黛多有不避嫌疑之处,此时进去反倒没去。注意,这里不是闲笔,我在开头说过,这一回着重写了宝钗的身份,具体体现在滴翠亭,但这一处宝钗的处事理念已有了端倪:不想多事。脑补宝钗内心os:宝玉和黛玉二人在一块我没有必要进去,况且就算进去了又能怎样?只是不想让他二人生出事端,虽然他俩的事与我无关。
这一段宝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准则,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后文滴翠亭一事“甩锅”的行为。
正要寻别的姐妹玩,忽然见到一双玉色蝴蝶,宝钗这回是彻底放开了,像草地下扑,跟着蝴蝶来来往往,蹑手蹑脚,惹得香汗淋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时,始终认为蝴蝶的这个宝钗才是真正的宝钗。一个天真的,好奇的,充满活力有点调皮的普通少女。让人惊觉,原来宝钗也有美丽的青春,活泼的灵魂。平时老重持成的她顿时仿佛有了天地灵气,变得可爱鲜活,青春无比。如果生命是交响曲,稳重平和是宝钗的主旋律,那扑蝶则是青春必有的美丽滑音。在这里,宝钗平常被压抑的情感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三、亭外是非多
宝钗跟着蝴蝶晃晃荡荡来到了滴翠亭,宝姐姐不是那么固执的人,也无心扑了。刚要回来,听到亭子里叽叽喳喳有人说话,便忍不住好奇往里细听。从宝钗扑蝶到滴翠亭偷听结束的那一刻,宝钗的心理状态一直都是活泼的,往日的老成暂时丢到了一边。所以这时候她不顾自己的君子身份“非礼而听”是很自然的事情,宝姐姐如果不听的话,曹雪芹这个情节塑造的就比较失败了。我们往后看。宝姐姐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呢?原来是小红和坠儿在里面,谈话的内容无非就是一个男人,两块手帕,和一份道谢。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要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三样事物完全可以组成一个风流的故事,所以宝钗听后也吓了一跳。 两人的反侦查意识也有待加强,话都说完了才把槅门推开,宝钗立马想了个金蝉脱壳,佯装去寻黛玉,让小红和坠儿摸不着头脑,随后扬长而去。
关于这一段的争议实在太多,甚至有很多离谱的阴谋论的说法,以及一些脑补成分过多的解读。如果要对这些观点做出评价和反驳的话,就需要单独写一篇文章了,因为可以评价和反驳的地方太多了,牵扯到的情节和曹雪芹的人物设计方面也太多了,本文只是一个闲谈文章,就不去花费时间进行严谨的驳论了。
我这里只想说一点,就是大家在评价薛宝钗之前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在整个事件中,宝钗是处于一个“有理”的地位,最后金蝉脱壳反而能显示她“得理也饶人的”君子风范。因为贾府与大观园都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区域,宝钗是统治阶级,而小红这些人则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想要巩固自己的权利,必定需要制定各种针对被统治阶级的规则制度,以此来稳定整个社会的运转,对于贾府的权力理事机构来说,亦是如此。小红做的事情本来就是违反当时规则的,别说什么小红反封建了,真要是反封建也不会想在宝玉面前出头,乐于给凤姐当丫鬟。宝钗完全有权利和理由直接面对这件事,也可以转交给王夫人或贾母处。有的阴谋论通过这一段说宝钗处心积虑要和宝玉结婚,时时刻刻想害死黛玉,如果真像它们所说的那样,完全可以按上述行为那么做的。到时候王夫人或贾母可能会特别信任宝钗,觉得这孩子特靠谱,会管家理事,适合当宝二奶奶,进而影响贾政的决策。这样子做比“借刀杀人”效率高的多。
说到这里,我发现有些同志对小红的实力有一种迷之恐惧。仿佛把她惹毛了会上梁山起义似的。估计是误读了宝钗的那段内心独白:“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就觉得小红好像要杀人了一样。 其实在《红楼梦》的语境下,这些完全可以理解成自寻短见。反正我的事情被发现也没脸见人了,不如死了干净,顺带报复性的丢你们家的脸。这一点可以参照金钏跳井后贾政与王夫人的反应、凤姐怕司棋寻拙志特意找两个婆子看守。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死缠烂打,跪地求饶,哭闹着以后再也不敢了。这一点可以参照司琪求鸳鸯保密。
因此,小红等人是不会对宝钗产生任何威胁的。她只是不想把事情闹大。上文我也提到过,宝钗的性格处事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极简主义,所以便饶了她这一次,给小红一个面子,当做啥也没听见。
为什么偏要选择林妹妹哄骗呢?因为宝钗本来就是找黛玉的,第一个想到是黛玉不奇怪。而且宝钗是坚信林妹妹是不会泄密的,因为林妹妹也处于恋爱状态,她是最容易和小红发生共情的人。但是小红可不这样想,万一林黛玉跟人开玩笑时嘴说嗨了把秘密泄露了怎么办,小红还真不是偏见,其实林妹妹确实容易嘴瓢,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行酒令,林妹妹就没忍住把不该说的话说了出来,黛玉嘴瓢的这个特点在后文有很多对应的地方。但是宝钗没有上帝视角,不知道。而小红说的这句话是作者替小红说的,也有脂批说明,“二句系黛玉身份。”
多么巧妙的一笔两用,写宝钗身份也顺带点明了黛玉的性格。
可以总结了,咱不能冤枉宝姐姐,作者写这一段就是为了凸显宝钗的品行与机智,既让自己免于尴尬,也让小红免于尴尬。即便小红怀疑黛玉,也只是处于怀疑的状态,总比确定被听见了好,还能怀着侥幸的心态积极工作。后文小红的事业也是节节攀升啊,假如宝钗直接正面应对,小红哪有那个心思呢?都感觉有把柄在人手上了,即便是心地善良的宝姐姐,自己做了错事被人知也总有不安啊。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脂砚斋对此的评语:“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宝钗最后还说了林黛玉小心被蛇咬。这段被营销售各种歪曲解读,说薛宝钗这是故意咒骂,以泄对黛玉的不满。其实这可以理解成是对小红的警告,宝钗虽然不想惹那么多麻烦,也不代表她完全会不管,此处就是旁敲侧击点了下小红:幸亏你遇到的是我,要是被王夫人或者邢夫人听见,那真正的是game over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