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4 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第三章 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1、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统一表现的特殊商品。
在小商品生产初期,最早的等价物往往是一个地区交换最普遍的商品(根本用途商品、装饰品),具有地域特色。随着交换发展,土产商品可以代替根本用途商品。冶金技术提升后,金属逐渐在经济中取得头等重要的地位。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必要且必然的。物物交换的简单交换和发达交换不会产生经济问题。但商业情况下的交换产品不再是生产剩余,并且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在劳动时间经济的支配下,商品所有者必须在无需等到偶然交换时机的情况下具备脱售商品的能力。因此,某种得到社会普遍承认的产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无论要取得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用一般等价物去交换。
作为商品,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价值也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需劳动量所决定的,其他商品通过与其比较表现出自己的交换价值。同时,一般等价物也保存着一定的使用价值,这是其天然属性决定的。最终,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价格就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
2、货币(或通货):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商品范畴中抽离出来,成为货币。金银天然非货币,但随着冶金革命和大宗贸易(尤其是金属贸易)的开展,贵金属由于其性质(易携带、耐用、易分割、易辨认等)符合商业需求成为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贵金属)货币与(普通的)一般等价物的区别在于,当持有者想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使用价值时,其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辅助使用价值就会消失。而已经被铸成金属块的货币本身不具有衡量其他商品价值以外的使用价值,除非将金属块的属性消灭(熔掉)。
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
3、商品流通:M1—A—M2,即商品—货币—商品。在小商品生产基础上,商品所有者陆续完成一系列为买而卖的交易过程。通过卖出自己的产品,来买进其他商品以获取其使用价值。
此时交换的核心仍然是产品换产品,货币流通的目的是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流通的重要辅助因素。
4、资本流通:在小商品生产以外,货币资本所有者陆续完成一系列为卖而买的交易过程。买进别人的商品以便重新卖出图利,实现货币的增长,即为了使拥有的货币资本产生剩余价值。
货币资本积累:A—M—A’(货币+剩余价值)
5、产生于商品流通的剩余价值:在相对较大的市场范畴内,商品流通M—A—M中,两个M价值相等(等价交换)。流通本身不创造新的价值,而资本流通却产生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流通的矛盾。
在以小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中,货币所有者所得到的剩余价值来自商业(劫掠、套利、利用买卖价格差)和高利贷,通过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膨胀。但(从静态观点看)这种货币流通取得剩余价值是没出息的,流通仅仅是财富的转移,社会财富和绝对价值并未增加。(事实上,用历史观点看,货币流通通过直接或间接劫掠而集中剩余价值,使得商业资本和国际贸易得到发展,便利了文化传播和生产力发展)
6、产生于商品生产的剩余价值:货币流通A—M—A’的新价值显然不是货币创造的,而是价值转移的结果。价值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只有劳动可以创造新价值。因此,商人可以不一定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方式获利,而是用货币购买一种商品,作为使用价值,这种商品具有能够产生新价值的属性:这就是商品化的劳动力。剥削者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其创造的新价值,发财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的总和。
7、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劳动者本身是自由人,有权支配自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当作商品出卖,并且是多次地、定期地出卖,不能一次卖尽;
②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既没有发挥自己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其他手段维持生存,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可能会有疑问:奴隶社会的奴隶买卖、封建主义的农奴制、资本主义的种植业奴隶,此时劳动者并非自由人,这些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奴隶买卖也是一种劳动力的买卖,为什么不是劳动力商品呢?
其一,历史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即便在资本主义社会,奴隶制仍部分地存在,但奴隶买卖绝对不占决定地位。实际上,在奴隶社会,只是奴隶主阶层内部对奴隶进行买卖,这并非奴隶的主要获取方式,也不构成全社会范围内的交换。
其二,奴隶买卖确实是劳动力的买卖,但对劳动力商品化的讨论意义在于后续的“工资”“再生产”等。奴隶买卖显然不存在后续讨论空间。
其三,有商品就有市场,市场由持续的供求构成,但奴隶消灭了劳动力的供求。
其四,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包括正常状况下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显然,奴隶根本不具有作为劳动者的基本尊严,劳动力的发展、维持、再生产都不能保证,奴隶劳动力也不能尽力创造价值。奴隶不过是“人型机器”。
其五,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金钱、权力)能够将几乎所有事物异化为商品,人也不例外。因此对商品流通的讨论重点在于所有权的转移。奴隶,身为奴隶的人及其劳动能力是属于其主人的,奴隶买卖当然是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但异化后的奴隶劳力不具备普遍的市场意义。
8、资本:资本是人类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历史产物,建立在交换和货币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生产关系,是一种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资本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劳动力与资本结合(可能)创造更多新价值。
9、发展不平衡规律:是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同一时期,不同文明的发展程度有差异;同一文明,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直线式进步,存在跃进和跃退。社会进步经历的各个阶段(或顺序)在不同文明普遍差异,“进化和分化是手挽着手前进的,也存在结合分化和聚合的进化,当然也存在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