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宗教相关的景观案例|Needle景观案例分享:第五十一期
Vol.51
与宗教相关的景观案例




1680根三角形铝柱像磁场一样排列,指向装置中心的矩形广场。行走其中,游客首先在边界处遇到一片矮小的柱子,随着柱子逐渐升高,内部形成戏剧性透视效果的街道,最后到达中心开放的公共广场。柱子的密度营造出一种宜人的微气候,遮光设施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景观装置成为一个充满趣味的社交空间。这些柱子采用100%可回收的铝材制成。



项目的设计从包容性的角度出发,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一系列的地面设计连接场地上高差不同的区域,例如采用连续防滑石材铺设广场,以呼应传统的广场地面材质。广场与周边的道路由一系列平缓的坡道与小高度的台阶连接,方便了老人们的日常出行,例如去教堂或是送孩子上学等。



“oculus”(圆形天窗),从建筑起源来讲,具有窗户或采光通道的功能。“ocul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ochulos”,译为“眼睛”,在新石器时代,宗教建筑中的圆形天窗象征着神对人类行为的时刻警惕与关注。从历史象征意义来讲,“oculus”是无所不在的众神观察人间的窗口,本作品则表达出了SpY的艺术家们对这种意象的反思。SpY试图用一个巨大的黑色球体堵住这个“窗口”,以阻挡所有视线与光线的进入。球体的体积超过了穹顶天窗的边缘,从车站以及城市不同角度都可以轻易看到,堪称一个引人注目的作品。



在植树园下部陡峭的山谷中建造了三个池塘,池塘的高度和大小不同,但相连的池塘边需要休息处。然而,它曾是整个植物园中最孤立的地方,如同一个人迹罕至的修道院,需要一个值得参观的特殊设施。
我们最终决定建造一个像空间艺术作品一样的构筑物。 在具有空间属性的艺术结构中,不必配备诸如隔热和防止外部极端天气等对于居住建筑来说必不可少的措施。相反,它使得人们有可能专注于结构空间的本质。



设计团队发起了关于建筑感功能与空间分配的讨论会,最终确定了在At-Taqwa清真寺旁边建立中央主广场的方案,使其可以同时服务于宗教仪式、国家庆典和活动聚会。其他的一系列功能空间均以松散的形式分布在广场周围,包括公交车站、庇护亭、纪念广场、商贩区、游乐场和微型图书馆等。设计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增加绿化面积以改善微气候,通过阶梯式花池景观来管理雨水,并将所有的功能、交通动线与过渡空间同一为一个整体。



这项应用研究是在非政府组织“Peace Now”的委托下进行,并将持续地递交给重要政治家、外交官、新闻媒体和智囊团。它以约旦河西岸、巴以冲突地区的开放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景观、农业、自然保护区,以及宗教和遗产景观,同时就未来的和平协议提出解决方案:1. 实现巴勒斯坦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2. 使这些开放空间成为以色列定居点和空间宗教遗产的一部分。3. 寻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土地交换的可能性。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区域景观的规划方法,旨在解决像约旦河西岸这样的复杂城乡区域的总体规划问题。这项工作扩大了景观设计师的实践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更多责任。景观成为了定居行为的中心。在今天,彻底的、扩张性的全球迁移是造成政治不公、经济不平等和环境危机等一系列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被遗留的景观”也应当像建设景观时那样,得到同等的重视和规划。



以“为老祠堂加冕”为核心思想,该项目引入柔性拉索支撑的钢木框架体系,为“通德堂”、“将兴公祠”两个破落的祠堂遗址建造了一个保护性构筑物,使“族长”一般的老祠堂成为整个村里体量最大的建筑,恢复往日的荣光。保留了原来祠堂遗址中的参天榕树,用以遮阳,在斑驳的火山岩石墙上投出婆娑的树影。新增的965平方米玻璃顶,仿佛一把大伞,为遗址遮避雨水。78根海南第一名木“坡垒”,形成柱阵,由钢索拉结为一个柔性而稳定的结构体系,可在海岛台风之中守护老祠堂的周全。



教堂以往的改造设计都忽略了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因此,项目的核心旨在,通过广场改造使教堂与周边城市空间形成统一的整体,此外,事务所还将为项目打造一套兼顾可读性与指向性的标识,展示出原场地的悠久历史,保留其丰富的符号学意义,用精湛的设计语言定义出当下 L.B. Alberti广场的鲜明特征。为了纪念学者与建筑师Leon Battista Alberti,Archiplan Studio将巴西利卡式 (Basilica)教堂的次入口空间作为整个广场的中心。白色的鹅卵石与雨花石混合铺制的广场与教堂入口前的地面形成分层,清晰地定义出纪念空间




项目着眼于宗教和旅游朝圣者朝圣道路上短暂的停留驿站。通过创造基本的歇脚驿站,让每一处短暂停留的空间与广阔的自然交织。避开主要城市和村庄,短暂停留的驿站分布在高速公路及通行的朝圣之路沿途,满足不同交通方式出行人群的停留需要。驿站建筑类型使用了当地传统的夯土材质及传统的藏民民居格局,使得驿站本身不仅仅是一个物化的休憩空间,也是精神上歇脚的所在。休憩驿站将藏民与游客融合在一起,提供了交流的可能,同时无穷尽的朝圣之旅使得更多的驿站得以建设和延续。



墓的整体结构和外形包含两层意思:像一滴眼泪,也像一个问号。呼格冤案是各界关注十八年多得以平反的事件,表达疑问是我们设计的初衷,化作一滴眼泪是我们的悲伤,运用场地与曲线建立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既像问号又像一滴眼泪的形态。为表达对逝者及蒙古民族的尊重,设计师预留了公众参与的空间,在墓地的外围,采用了特有的蒙古族祈福方式,来访者可在墓地的周围摆放石块,就像祭敖包摆石头那样,从而垒出敖包作为祈福的方式。也就是说,每一位来参观呼格墓地和悼念呼格吉勒图的人都可以从外边带来一块石头,摆放在胡格墓地的围墙外,久而久之把公众的声音、思想、祝愿用敖包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个名为“文化庭院”的70×100米倾斜屋顶,占据了一大片土地,人类和大象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都可以在这里举行。 该项目中的Kui村“文化庭院”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资源,代替减少自然资源;其“瞭望塔”建筑,不仅可以供游客观赏这里的风景,还可以为森林的恢复做出贡献,而且这种新的建设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项目设计中;“大象博物馆”则旨在激发当地人对象文化的民族荣誉感。当今有许多建筑都是以人为中心而设计的地标性和持久结构,但在大象世界里,建筑设计却是为了适应另一种不同于人类的物种。人们会希望森林扩大,最终以绿色覆盖所有建筑。建筑在这里只是两者共存的临时媒介,在森林和水源的恢复阶段,Kui村人以生态旅游谋生,当森林完全复原,大象在森林中漫步,Kui村人可以选择继续和大象生活在一起,或不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最终,他们都将生活在同一太阳下,使用同一水源,获取同样的食物。




教堂的建造源于开发者为由不同宗教信仰的成员创造社区服务的愿望,它是普世的,旨在提供一个反思、静默和祈祷的场所,建立与自然内在的联系。该地下小教堂位于尤卡坦内陆小镇和农村住宅区之间的边界上。它不是一个强加在住宅区一部分的宗教地标,而是该地区所有居民的聚集地。它直接融入场地,从景观中消失不见,成为了两个领土系统之间的边界元素。



决定在Inga-Mirim教堂的设计中拆除旧殖民时期的建筑材料,再重新利用它们创造出新的空间。就建于农场入口处旧道路上的三面石墙上。在这三面墙之间,一条庄园传统砖块铺就而成的路径穿过空间,创建了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从而暗示了一种开放的宗教享受。



该地块由Maungarei和Te tauma这两座活火山构成,是毛利人的宗教圣地。一个多学科团队在斯通菲尔德设计了一种新型生态和文化友好型开发模式。他们建议在此设计一个以雨水花园为基础景观框架的湿地公园,并成为此地块的核心发展模式。



水月禅寺是目前中国大陆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非宫殿式的现代风格的佛教活动场所。整个建筑布局和现代风格创意水体和院落景观相溶共生、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生态舒适、简约唯美、禅意怡心、水月怡情的意境,成为人为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融,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