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基础知识 | 死无葬身之地


上期回顾
艺术学基础知识 | 奥尔菲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内容梗概
几个抵抗运动成员被法西斯的走狗民团逮捕,遭到严刑拷打,敌人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队长和两百村民的下落。几个人宁死不屈,和敌人展开意志的决斗,最终牺牲。
剧作赏析
01_现实主义
在创作《死无葬身之地》以前,萨特的剧本多采用“利用古代题材进行影射或利用虚设的地狱场面进布彩会写的手法,诸如通过古代人物俄瑞斯武及其身世提出责任感问题,以号召法国人民起来反抗侵略者的、古代悲剧《苍蝇》,以概括为“地狱,是他人”的《禁闭》等。在《死无葬身之地》中,萨特运用现实主义的犀利笔触。萨特以这种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不仅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惨无人道的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而且还唤起了读者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和对法西斯侵略者及其走狗“合作分子”们的无比憎恨。
02_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命题的核心也就是研究人生的方式、态度的价值。人不是生活于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脱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世界里。萨特把这个世界称为“自在”,并指出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应属于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于是在萨特眼里,人生是虚无的。要使这个荒诞的世界,虚无的人生具有意义,只有靠人的自由选择和行为活动,即人的“自为”去达到目的。基于此,可以说,人生价值是人同荒诞的世界、虚无的人生顽强拼搏,从而取得胜利的结晶。这是存在主义的积极的一面。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又一个核心命题是“人是注定自由”的。人可能受客观世界,现实“境遇”的限定,但人在客观世界、现实“境遇”中所进行的选择是自由的。不过,随着萨特思想的进步,萨特赋予人物自由选择以道德标准,即是说人的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人可以不顾道德规范,为所欲为地进行自由选择。人的自由选择是同实现人的价值紧密相关的。

关于“自由选择”和“对行动负责”这一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萨特在认识上作了质的修正。早在《存在与虚无》的结尾部分,他就作过要写一部伦理著作的承诺,尽管他没能遵守自己的诺言,但是他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已经充分反映出了他的伦理道德观念。萨特早就意识到,脱离伦理道德的约束去笼统地提“人是注定自由”是片面的。即是说人的自由选择应当以伦理道德为大前提或先决条件。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人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负责的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选择。
《死无葬身之地》中的游击队员们的各种选择便是如此。当弗郎索瓦欲意做出违反道德标准的选择,对其行动无法对自己,对他人和对抵抗事业负责,萨特同意昂利掐死了他。这种匠心独运的情节安排,正体现了萨特在关于“自由选择”和“对行动负责”概念上的认识进步。也正因为如此,存在主义才更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自由选择”在现实生活里蔚然成风,成为千万人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奉行的行动准则。可以相信,人类结合现实生活的实践,做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选择,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必将产生出强大的、积极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