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倒流壶为何“不走寻常路”?

2023-09-05 10:30 作者:长江酒道  | 我要投稿

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件非常有创意的酒器——倒流壶,从“倒流”两个字就能看出其特别之处。

 

倒流壶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酒是从壶底小孔注入,壶里面有一根导管,导管高于酒面,当酒壶正置时,酒不会从壶底孔洞漏出来。这种“反注正倒”的方法,让倒流壶成为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有资料表明,倒流壶始于春秋时期,流行于唐宋,尤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件五代耀州窑青釉剔刻花狮流倒装瓷壶是典型代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于陕西彬县,不仅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该馆珍藏的18件国宝级文物中的一件。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件青釉剔刻花狮流倒装瓷壶: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不仅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更展现五代耀州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倒流壶最吸引大家注意的地方,无疑是其“反注正倒”,之所以能做到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

 

倒流壶壶内藏有一个导管,从底部的注孔直通壶之顶部与壶嘴平行,装酒时将壶身倒翻过来,从注孔处注入,按事先测试好的定量注入表示正好注满。再将壶身正置,此时与注孔相连的导管正好将酒隔开,而达到滴酒不漏的效果。倒酒时,酒经另一导管从壶嘴流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制作倒流壶的过程中,也要“倒”着制作。制作步骤是,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

 

倒流壶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展现当时科学水平达到的高度。虽然倒流壶的设计创意十足,但在使用时有些不太方便,除了受到宋代文人墨客喜爱之外,难以在大众之中推广开来,因此产量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时期,倒流壶一直都有制作,保留下来的实物以清代居多,质地有彩瓷、紫砂等。与此同时,清代倒流壶很少有带提梁的样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造型一般都制作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饰鹿、寿星、松树等图案,形成了特有的时代风格。

 

据了解,倒流壶不光有“三王壶,百鸟之王、百兽之王、百花之王”的寓意,古人做出此壶更是告诫后人:倒既正,正既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做任何事情都是不要超越限度。


倒流壶为何“不走寻常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