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3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3、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生产有技术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1]研究生产的技术方面。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也就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列宁写道:“政治经济学决不是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上的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制度。”[2]
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形成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要素。生产的发展从生产力的改变开始,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改变和发展开始,然后在生产关系方面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同时又积极影响生产力。
只有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社会的生产力才能顺利地得到或多或少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超出该生产关系的范围并和它发生冲突。生产关系便由发展生产力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因此,旧生产关系迟早要为适合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性质的新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物质前提,是在旧的生产方式内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
由此可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就是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
在以私有制和人剥削人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这种条件下,新生产方式代替旧生产方式是通过社会革命而实现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赖以树立起来而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现实基础。”[3]上层建筑出现以后,就反过来积极影响基础,加速或延缓基础的发展。经济基础改变,它的上层建筑也随着改变。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社会基础是从它们与上层建筑、即与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和制度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的。
政治经济学是历史的科学。它研究历史上一定社会形式的物质生产,研究各个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是这些现象和过程内部所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即重复的因果联系和依赖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它们不依人们的意志而由一定的经济条件所产生;这些条件消失,它们也随着失掉效力。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它们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社会关系。
人们不能任意地消灭或创造经济规律。他们只能认识这些规律并利用它们来改变经济关系以造福于社会。但是,人们根据已经认识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来影响经济,就可以促进新经济关系及其所固有的新规律的产生。
在阶级社会中,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性的: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先进阶级都利用经济规律来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而衰朽的阶级则对此进行反抗。
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自己的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表现该生产方式的本质,是该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路线。其他的经济规律与基本经济规律不同,它们表现生产关系的个别重要方面,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个别过程。基本经济规律与该社会的其他经济规律相互影响,并对它们起着主导作用。
政治经济学“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只有经过这种研究之后,它才能确定出适合于一般生产和交换的最一般的为数不多的规律”[4]。因此,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发展不仅决定于它们特有的经济规律,而且决定于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属于这类规律的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以及其他规律。由此可见,各个社会形态不仅以每一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特殊经济规律彼此分开,而且以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一些经济规律互相联系着。
政治经济学研究历史上已知的下列几个基本生产关系类型: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原始公社制度是阶级社会以前的社会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奴役和剥削劳动群众为基础的几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怎样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研究以人剥削人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怎样发生、发展和灭亡。它表明全部历史发展进程怎样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做好准备。其次,它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及其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继续发展的规律。
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注:
[1] 物理学、化学、冶金学、机器制造学、农艺学等等。
[2]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3页。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1954年莫斯科中文版,第1卷第841页。
[4] 恩格斯:《反杜林论》,1950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