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国为何投降

2022-10-01 13:06 作者:讲历史的齐老师  | 我要投稿

 1940年6月22日,这对于法国人民来说是耻辱的一天,在这一个法兰西人民永远难以忘怀的耻辱夏日。坐拥百万大军并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兰西与德意志在贡比涅森林签署了停战协议。这个地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友投降的地方,希特勒将在此地与法国代表进行和谈,血洗一战中的耻辱。谈判一直持续到二十二日下午六时五十分,法国代表亨茨格和德国代表凯特尔分别签字,这标志着法国的正式投降。法国投降的消息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人们对此难以置信,这个曾经在一战中血战四年的法兰西,居然在这一场战争中不到两个月就投降了。自此之后,乳法变成为了世界人民的保留娱乐项目。以至于法国这个曾经伟大过的国家至今仍被世人所嘲讽 。

      大家好,我是帝国军约翰。今天我们这期视频就来讲讲法国,法国投降的原因,许多阿普主已经做过这类的内容。但是我会带大家从更全方面的角度去看待,深挖事件的本质,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来全面分析法国为何投降。看完这期视频之后,我相信很多观众老爷会改变对于法国投降的看法。会明白法国投降不单单只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民心方面的全方位失败。 。

    首先,法国投降的直接原因便是军事上的失败。 我们先从军事角度来分析来看看法国为什么会投降。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法国在投降前仍然有上百万的军队,还有广大的殖民地和强大的海军,法国只要坚持抵抗,那么纳粹德国就很难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扩大。其实这个观点本身就很荒谬,事实上,当时法国在军事上就已经无力继续在本土组织对德国作战了。战前,法国共拥有117个师的兵力。其中在本土作为一线作战部队的兵力有72个师,再加上英国的12个师和比利时的22个师,还有荷兰的10个师。联军总共有126个师的兵力。此时,德国用于一线作战的有93个师。从数量上来看,盟军显然比德国更有优势。但是德军运用了先进的战术,打了盟军一个措手不及。德军并没有选择让主力从低地三国直接进攻法国,而是将主力集中在了a集团军群,经过阿登山区。直插盟军后方。当时北线德军用二十九个师牵制了盟军六十个师,在南线用了十九个师牵制了盟军三十六个师,但是在阿登地区用四十五个师,对战盟军十八个师。联军完全没有预料到德国会在阿登地区这一他们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天堑作为主攻方向。由伦德施泰特代领的德军主力A集团军群击溃了第一道防线上的法军之后,如入无人之境。肆意的在盟军后方奔袭。

德军主力a集团军群直扑英吉利海峡。德A、B两个集团军形成的包围圈围住了将近130万英法比联军。

到了1940年6月4日,敦克尔克行动结束。比利时和荷兰已经彻底沦陷,法国也损失了三十万人,北线一半的军队被打废,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战斗力。中线的法军几乎全部被打废,连同后勤部门和军政机关一同溃散,同样也无法集结战斗力。等到德国稳固住战线进行第二阶段的红色计划时。法军只能拿出七十个师的兵力,而德国却可以拿出一百三十五个师。而且法军的机动力量已经损失殆尽。直到法国与德国签署停战协定时,飞行员损失达到了52%,法国的空中力量也遭重创。可以说,此时法兰西在陆地上的战争已经全面输给了德国,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希望。也许这时有观众老爷会说:“法国到敦刻尔克结束时不也只损失了三十万人吗?相比于法国的总兵力,简直不值一提。那为何法国人不能继续组织军队抵抗呢?东方的中国人民,丢掉了几乎全国的工业区,并且农业区都丢了一大半,还在坚持抵抗。那为什么法国就不行?”

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欧洲的战争跟东方亚洲战场是不一样的。当时的民国,只要凑齐几千的壮丁就可以拼凑出一个师,而欧洲一个合格的作战师需要军士、参谋、炮兵、工程设备、辎重车辆才能组成一个合格的作战师。如果就凑一帮乌合之众过去打仗的话,对战争的意义也不大。法国人口只有4000万,而德国有8000万。做无谓的牺牲,最后消耗的也只是自己。法国本身也缺乏战略纵深,与中国和苏联这样地大物博的国家是比不了的。德军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而且法国也没有什么战略纵深,所以德法之间的战争是不能跟中日和苏德之间类比的。到了一九四零年六月,法国在本土作战必然会失败的局面其实已经明朗了。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要不要继续前往北非抵抗罢了。就算法国人真的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继续战斗下去,最多也只能坚持到七月份,本土就会完全沦陷。在当时看来,与德国及时签订停战协议是对法国有利的。

 紧接着我们来看看经济方面的因素,在战争爆发的一九三九年,德国的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11%,法国只有5%。1939年德国钢铁产量2373.3万吨,法国790万吨是法国的3倍。德国煤产量四亿吨,法国煤产量5020万吨,德国是法国的8倍。德国生铁产量1747.8万吨,法国生铁产量737.6万吨。德国铝产量19.8万吨,法国铝产量4.3万吨。我们借此可以看出,法国的工业实力是远不如德国的。并且,法国对战争的准备也远远不如德国。1938年到1939年之间,军队支出达到了184亿马克,大约占国民收入的12%。此时,法国在国民收入方面就已经远不如德国了,可法国的军队支出只占国民收入的4%。德国不仅在工业方面对法国有巨大优势,人口同样也是法国的两倍左右。工业体量和人口的差距导致了法国战争潜力就远远不如德国,况且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原因无法将自己的战争潜能充分的整合。反观德国的经济模式就是以战养战,,在高福利加高军费开支的财政结构下,纳粹经济无法实现自循环,如果想德国的经济不会倒退,德国就必须用战争为手段进行扩张,以此作为德国的经济增长点。可是法国却不愿意为了直接与德国发生战争,毁灭自己长期的经济活力,谁胜谁负还不一目了然吗?

接着我们再来分析政治方面的原因,我们都明白,一个国家如果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得有稳定的政局。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局的混乱是它的一个致命弱点。自1871年普法战争后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兰西共和国的内阁就换了50多届。在1932年六月后的20个月内,法国就更换了6届内阁。平均每个内阁只有3个月的执政时间。法国的死敌德国在1933年希特勒执掌大权之后,政治上再无敌手。英国在7年的时间内也只更换了3届政府。在1936年希特勒出兵莱茵来和1938年吞并奥地利时,法国却因为内阁的频繁更迭,没有采取任何强硬的措施。缺乏独立自主的防务,也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迅速崩溃的原因之一。一个大国如果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独立自主,可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国就逐渐放弃了外交政策的独立性,法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是建立在英美同盟支持的假定基础上建立的。英国和法国的利益点又完全不同,英国想要的是法德两败俱伤,并且自己尽可能的躲避战争。而法国此时最需要的是将德国打废,让德国再无实力去侵略自身。但是法国的外交方针是跟着英国走的,这也为法兰西的毁灭埋下了祸根。

但是我认为以上三方面原因都不能算作法国投降的根本原因。法国战败的原因在于法兰西人民对战争的极度厌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血战四年,死亡的军人达到了131.5万人,相当于动员人数比例的16.5%。一战中付出的巨大牺牲,让法兰西人民难以忘却。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一战后变得保守怯战。到了二战时期法国人民甚至为了和平阻止自己的军队抵抗德国人的入侵,在普瓦捷,修筑战壕的法军士兵看到了市长直接举白旗向德国人投降。在安德尔河畔边,一个村民熄灭了法军留下准备用来炸毁桥梁以阻止德军的炸药包。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法国人民没有做好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国家和民族缺少基本的忧患意识,更缺乏抵御外辱的民族韧性。毛主席曾经说过,兵民是胜利之本。而法国的崩溃是体现这句话正确的最好例子。其中,英国的背叛也是法国人民放弃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战中,法兰西作为最大的贡献国,在巴黎和会上想要肢解德国时,曾经的盟友却变为了敌人,英美极力反对肢解德国。英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殖民地和海军。美国也根据自己的想法建立了国联和保护了自己远东的利益。而法国却没有得到自己最想要的安全。在法国人民看来,我们继续抵抗下去,难道再给昂撒人一次背叛我们的机会吗?当法兰西土地被德国的铁蹄肆意践踏时,法国向英国盟友求助。英国人却不为所动,仅仅是在口头上答应援助,甚至还离谱的拿出了英法联邦的建议。反观入侵自己的德国,却开出了不错的条件。法国要跟德国停战,就可以保留本土大部分领土,可以保全自己的殖民地和海军。对于同样的当法国人,不会再上第二次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法国人是会算这笔帐的。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安全要靠坚韧的民族精神和独立自主的防务以及强大的国力来保障。希望他人来帮助保护自己国家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仅要从法国投降中思考一些问题,还要吸取他们的教训,坚决反对他国干涉我国防务。同时我也想借此提醒国内的50万们。你们总喊着反思、反思,继续反思。打着理性爱国和反对民粹的旗号来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灭亡就是打你们这帮人的脸的最好例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对于战争的反思极其深刻,以至于反思到这个曾经伟大而骁勇善战的民族变得胆小怯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爱国精神、国家观念和忧患意识,那么它是必败无疑的。


法国为何投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