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但在影视语言上 是否还有更多探索的可能?
●在当前小作文横行的中国网络社会,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意义。
●演员全员演技在线。
●情节设计出色,但节奏有问题。
前五集是对班级的教育,后五集是对社会的教育。全十集围绕景山之死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做了全方位的批判,从微观到宏观揭示了刺向景山的一柄柄毒刃。总体看来,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一事件所映射的社会现实。可惜的是,在我看来,这个剧本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只能说是佳作,却谈不上杰作。
一方面,这个剧本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讨。前半部分更多偏向校园暴力这一主题,我看得出编剧绞尽脑汁想把主题往网络暴力上去靠——想靠景山涨粉才接近她的朋友,通过网络散布假视频的同学。但在这一场景下,观众会更多把注意力放在校园暴力而不是网络暴力上。从剧作看来,编剧扭转观众注意力的尝试是徒劳的。这就带来第一个问题,对校园暴力探讨的缺失使剧本看起来太过天真——景山周围的同学坏得太天真了,经过教育后的转变也太天真了;后半部分其实有很多值得单独拿出来探讨的主题——黑暴组织、无德的教师、corrupted的教育系统、网络上食人血肉的看客。是否可以从校霸和景山入手,更深入地探讨黑暴组织对教育的影响?是否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教师与officer的勾结?是否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网络平台出于利益对网暴事件的推波助澜?此外,还有一个隐藏的主题——law enforcement的缺位,如果执法者能及时制裁以上的行为,景山的悲剧是否根本不会发生?可惜,作为一部十集的短剧,本作对以上主题的探讨都只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的确,景山之死这一事件是由多种诱因复合作用而成的悲剧,但什么都想讨论,如果讨论得不彻底,那就变成了什么都没有讨论。所以接下来,是另一个方面,取舍。
另一方面,这个剧本可以有更多的浓缩和留白。一口气二刷看完十集的过程中,我无数次跳过和快进。其一是节奏实在太拖沓了——十集的内容可能不足以深入探讨各个主题,但编剧也没能做到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其二,剧作里充斥着说教。主角直面观众,对观众传达理念的手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震撼人心,但这真的有效利用了影视这一媒介吗?在影视语言上,是否还有更多探索的可能?是否可以使用一些留白,引发观众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对观众说教?
总的来说,本作还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对观念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本作最大的受众,改变社会现实的未来的希望——来说,相比隐晦的语言,直白的呈现可能更有教育意义。但如果以更成熟的视角审视,本作也许还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