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历的天统和人统
中历的天统和人统 中历作为中华文明的传统历法,自古以合天为本。 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于中历而言,干支纪法就是中历的天统。 所谓天统,就是指以日月星辰等实际天文现象作为参考坐标系,得以稳定明确的表达年、月、日、时,且不以地域区隔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 干支最初时是用来纪日的,如今可见最早的干支纪日起于殷商。而至《春秋》上考,越数千载迄今,已不差一日矣。 干支纪年起源于岁星纪年,至东汉开始,稳定使用,迄今亦数千年矣。 干支月建,起源于十二辰纪月法,至唐初,已经发展成使用干支来表达月建的方式,广泛使用,至今因之。 干支纪法为何会成为中历的天统呢? 因为中历作为华夏文化圈唯一行使的历法正朔,除了中夏之外,在西元19世纪之前,亦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公历”。 颁历授时,是华夏天子掌握的神圣领域,藩国受历而奉行天子正朔,是为本分也。 但是过去交通不便,为不误农时,藩国自制之小历(乡历)亦无法避免。但是小历完全依据天子颁行的大历,为保持一致,干支纪法作为超越地域和王朝分裂时代的共同纪法,必须保持稳定。 因历史播迁,如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板荡。正朔存乎东晋、宋、齐、梁、陈,而北朝僭朔,自行颁历。时年号不统,华夏离乱。而中历作为华夏正朔,必须保持统一。所以,这时,干支纪法作为天统,发挥了无法代替的作用。又如唐末之乱,赵宋肇建而行中夏正朔。但辽、金、西夏、大理各自颁历,中夏未得统一。年号不统,历算版本亦不同时,干支纪法作为天统,实际上维护了中华历法的统一,同时也维护了中夏的统一。因为,华夏天下,终将统一。 况日本长期行用唐之《宣明历》,历算版本与中夏有异,时日国主僭称“天皇”自行“正朔”,脱离中华王化久矣。然因其行中历,宾服中华之文明。及有中历天统之规范,所以日本行唐《宣明历》时之历史,亦清晰可考哉。 天统者,本乎天文,规范中历之灵魂所在也。 所谓人统者,时帝王治历明时,颁行正朔,四海受历而奉行,垂之无极也。 人统者,帝王之正朔所在也。如改正朔、易服色者。 人统,通俗的说,就是中历的建正和数字月名。 如夏以建寅为正、殷以建丑为正、周以建子为正,秦《颛顼历》之建亥为始,建寅为端者。及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之后,建寅为正,长期统一。而正朔,又以帝王年号为其彰显。但如曹魏之行丑正,武周之行周正者,人统数字月名、建正以及月序者,帝王之权也。 唐时,帝王曾短暂废除中历的数字月名,行子正,而以月建代月名者,如建子月(今之十一月)、建丑月(今之十二月)建寅月(今之正月)名之,以示人统之更迭。 不足一年,恢复建寅为正及数字月名,彰显朝政之更新,王化之更始也。 中历者,尊天统,行人统,天人合一。 实中华文明之基础文化者也。 黄帝纪年四千七百二十一年癸卯闰二月二十四日壬寅 历算生张宇谦 于京师 附文: 本文内所称之干支纪法: 干支纪年以正月朔日划分。 月建干支以每月朔日划分,闰月同前。 干支纪日连续循环从不中断。 干支纪法为中历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别于依据中历月令管事为基础衍生出的四柱八字。四柱八字属于传统易学术法,但不属于任何形式的历法。 并且术法依据中历衍生,属于从属的择吉术法,而不可本末倒置。两者更不可混淆。 干支纪法作为中历的天统,是中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更没有所谓的“干支历”。 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注: 本文所称之中历,指中华传统阴阳历,今官称为农历者是也。 文中关于东亚文化圈内的历史观,是使用民国成立之前的传统华夏天下史观表达,以利于理解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华夏思想。区别于今天的主权国家历史观,请读者明辨,不要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