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甘草学园 | 胡希恕: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2023-02-15 12:07 作者:甘草学园  | 我要投稿

经方“小柴胡汤”被后世称为“和剂祖方”,也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后世医家在临床诊疗中,广泛运用此方以治疗各类病证,均疗效颇佳。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终其一生,精研仲景伤寒,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重点论述“小柴胡汤”。

本文将基于《伤寒论》“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以及胡希恕的学术思想,进一步理解“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并结合医案,探究“小柴胡汤”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意义。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而关于《伤寒论》起源,后世医家学者众说纷纭,大体分为两派,一为“内经派”即《黄帝内经》一为“汤液派”(亦称“神农派”)即《汤液经》。晋代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谈及“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胡希恕先生通过分析《伤寒论》中所载各方剂的根源,赞同后者,即《伤寒论》出自《汤液经》,而小柴胡汤虽首现于《伤寒论》,但探究其组方原义,应是由《汤液经》中化裁而成,提出要掌握其组方特点需以《神农本草经》为切入点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君药为柴胡,“味苦,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有调畅气机、解热除烦之效。胡希恕先生认为“(柴胡)具有疏泄之能,除现代所说疏肝之效,亦可缓下通便......主解其半表半里之寒热邪气”;黄芩为臣药,“味苦平,主诸热黄疸,泄利,逐水”,有除热解烦之功效,胡希恕先生认为黄芩辅佐柴胡可清泄胸腹郁热。《内经》记载“热淫于内......以苦发之”,当邪在半表半里,热气内传,攻之不可,需先散热,柴胡为君,苦寒质轻以疏泄邪热,辅之以黄芩,苦寒而清泄胸腹郁热,君臣配伍,清疏并行,调畅气机,火郁得发。



半夏,在《本经》中记载“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效;生姜为“呕家圣药”,辛温而温中止呕,与半夏同为佐药。胡先生以为“半夏配生姜,实则是取小半夏汤之逐饮止呕”,亦能化痰消饮以畅达三焦。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能补气生津,扶正祛邪,胡先生认为“病邪始入太阳,正邪交争于骨肉,四五日后,若正气不足,无以驱邪外出,则正退邪进至半表半里......柴胡、黄芩驱邪解热,若无人参,里虚无力驱邪”;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胡先生提出大枣为为甘缓强壮之品,能扶正祛邪,益胃生津;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胡先生提出甘草为黏滑药,可护胃益气,调和诸药。人参、大枣、甘草三药相伍,既有扶正祛邪之功,又可防柴胡、黄芩之苦寒伤害脾胃


小柴胡汤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第263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6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第101条


小柴胡汤证在伤寒六经辨证属少阳,《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言“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枢,门户也,少阳如枢,居于太阳、阳明之间,为出入内外,燮理开合之机,故谓之半表半里。“口、咽、目”均为上窍,具开合之性,亦是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之处。


胡希恕先生认为“(第263条)此为少阳病症状之总纲,八纲分阴阳,少阳病为阳热之邪居于半表半里之处,少阳病即半表半里之阳证”,六经辨证基于八纲,表、里、半表半里为病位,寒热虚实则为病性,阴阳为主纲,胡希恕先生通过划分六经,并将其与八纲做出对应后,提出“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即半表半里发病需再分阴阳,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阳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之阴证。




少阳病位于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少阳病形成,一为太阳病传变,一为邪直中少阳。外感热病之始,正邪交争于体表,太阳为表,故太阳病治宜解表。


邪入化热初期,虽有热,但尚未达阳明,正邪分争在半表半里,外邪退到表则恶寒,外邪进于里则恶热,即出现寒热往来;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而少阳之气为相火,内寄胆腑,游行三焦,当邪入少阳,则相火被郁,蒸迫津液,循经上溢,则发口苦咽干;少阳胆经起自于瞳子髎穴,位于目锐眦,又胆肝相合,肝窍为目,故火热之邪循经上扰清窍而发头晕目眩;少阳经郁遏阳气,气机不畅,则见胸胁苦满


因而,历代医者将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小柴胡汤证的七大症状,其中“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提纲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四大主症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清热除烦、健胃止呕之功效,虽为少阳病的主方,但并不说明少阳病就是小柴胡汤证,还有其他柴胡方剂均属少阳病,如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等。再者,小柴胡汤证也并不只是少阳病的代表,如《伤寒论》第229条记载“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属里实证,潮热为阳明郁热之故,即阳明腑实,本应“小便数者,大便当硬”,但却出现大便溏,且胸胁满不去,说明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热郁于里,阳明气盛,正邪交争剧烈,治宜调气机,解郁热,故予小柴胡汤。事实上,《伤寒论》中提及“小柴胡汤”的20条文中,仅2条位于少阳病篇,小柴胡汤证亦非独属少阳,在太阳、阳明均可见到。


胡希恕先生分析小柴胡汤证时提出“并非柴胡汤四大主症都需具备,具其一,再通过与其脉症相结合进行分析,或然证有无,皆可主之”,即出现小柴胡汤证四大主症之一(亦有认为此“一证”需包含少阳提纲证),再结合临床脉症分析,便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


医案举隅01

张某某,女,26 岁,工人。

于 2006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五天前适逢经期,外出淋雨当风而感风寒。后感恶寒、发热(体温 38. 6℃ ) ,头痛鼻塞,肢体酸痛,自服感冒灵及中药解表之剂,症状反复不愈,前来就诊。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肢倦,纳呆,腹痛,经少色淡,大小便可,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用小柴胡汤方加葛根 15g,香薷 15g。

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3剂后热退,诸症减轻,继服3剂而愈。


:少阳病之提纲“口苦、咽干、目眩”。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既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还要防邪深入。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方中柴胡、黄芩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可调理脾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本案乃经期气血偏虚,外邪乘虚而入,正不胜邪。邪气入里,病及少阳,故虽用解表之剂而无效,用小柴胡汤加葛根、香薷宣通内外,疏利三焦,和畅气机,正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说“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用小柴胡汤主治,主证治则兼证亦随之而治。





02

患者,女,55 岁。

:间断呃逆半年,加重半个月。

患者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呃逆,间断出现,发作频繁时在诊所经用旋覆代赭汤、黄连汤等治疗未见好转。近半个月呃逆频作,不能自止,一日发作数十次,善太息,心烦,口干,口苦,纳少不香,少寐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医诊断:呃逆。

肝胆郁结化热,枢机不利


柴胡 15g  黄芩 15g  党参 10g

半夏 15g  甘草 5g  生姜 5g

竹茹 10g  郁金 20g

7剂,配方颗粒,100 mL,每日2次口服。


二诊:呃逆、心烦减轻,一日出现4-5次,睡眠好转,仍口干、口苦,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考虑肝气犯胃,胃气不和,故纳呆,肝火旺耗伤肝阴,故口干、口苦,原方加入白芍 10g以养肝阴、白术 10g以健脾和胃,继服7剂。


三诊:呃逆明显减轻,一日发作1-3次,心烦、善太息减轻,自觉心胸舒畅,睡眠及饮食改善,口干、口苦减轻,舌质红,苔略黄,脉弦。效不更方,继服5剂。


四诊:呃逆基本消失,口干、口苦减轻,舌质红,苔薄,脉弦。基本恢复正常睡眠及饮食。嘱其继服小柴胡颗粒冲剂1周。


按语:《黄帝内经》言“惊则气乱”,本患者骤然经受惊吓,气机逆乱,肝胆为枢机要道,枢机不利,中焦升降失调,故见呃逆、少寐多梦;肝胆郁结,气郁化热,故心烦、善太息、口干、口苦;肝气犯胃,胃气不和,故纳呆


给予小柴胡汤宣畅气机,恢复中焦升降,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黄芩清解少阳郁热共为君药;柴胡味辛主升,黄芩味苦主降,二药相伍一升一降,少阳气机得利,中焦升降自如,则胃气自降,所谓“土得木而达”,如是则呃止胸膈舒畅;辅以半夏、生姜降逆和中,为臣药;竹茹入胃经,主治烦热、呃逆;郁金行气解郁,安神,与竹茹共为臣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方中党参、甘草使胃气得复,实脾抑肝,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气机得畅,肝气得疏,胃气得降,则诸症自除。




I 文章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于下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万文蓉.张仲景小柴胡汤临床运用发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01):124-127

  • 安兴,翁祥文,彭波.从《伤寒论》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J].河北中医,2018,40(10):1578-1581

  • 陈长伟.胡希恕论“小柴胡汤”[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7):241-242.DOI:10.15912/j.cnki.gocm.2012.07.066.

  • 毛丽容,王释亮,谢义松.从胡希恕《伤寒论》学术思想探析小柴胡汤[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09):124-126.DOI: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1.09.045.

  • 赵芸,张义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04):55-56.

  • 李忠轩.从《伤寒论》分析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4):83-85.

  • 王增慰.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J].光明中医,2010,25(07):1277-1278.


甘草学园 | 胡希恕: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