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二流的书

不读二流,三流,四流的书,不会知道什么是一流。
好歌不用别人给你讲怎么好听,你一下就能听出来。因为我们每天听到的烂歌太多。
比较,是建立在读过的基础上。自己的阅读经历,关于周作人的文字。第一次拿起时,根本读不下去,沉闷无生气,像是管家婆在不停絮叨。其他作者的多好,吃喝玩乐直抒胸臆,过瘾。一年后,再拿起周作人的书,开始佩服。文字的分寸,情感的交融,登峰造极。相比之下,其他人的文字如小学生稚嫩。
一流二流是搞文艺评论的人推选出来的。好与不好都建立在读过的基础上。对方吸收了所有文字的营养,然后要你只读其中一部分,你不觉这本身就有问题吗?
一流书籍,优质书单,读者收藏满满,实际打开读了有多少?书单是世界上最骗人的东西,它夺走你的思维,用虚荣来代替。大学生必读,好青年必读,成功人士必读,达人必备,动动手指,满足感就袭来了。
强迫自己消化,是附庸风雅。如果你想多读书,不妨拿起二流三流的先读起来。一是这些书没那么差,二是可以培养信心。直接打开名著,你可能连其中的人名也记不住。二流书读够了,你也有勇气打开名著了:“我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这下总有资格品味你了吧!”而且你会自然惊喜,二流书中差强人意的地方,在名著里都消失了,你会着迷,不自觉去探索作者哪来的魔力。
书拿起就读,不感兴趣就放下。成长需要过程,鲜花需要绿叶。别人评价高的,你不一定能吸收,相反,平凡一些的,你会读起来更顺畅,更利于消化。
一流的作品,缺点也多的很。以立意取胜的,文风可能会很糟糕。文字感极佳的,可能故事较为平庸。二流的作品只不过缺点再多一点。
一流二流的界限,实际上也比较模糊。人群的审美是动态的,一些够不到一流的书籍,不是实力达不到,而是不合人们口味,或者是反感此种口味的权威还没死。
昆汀说他2019年最喜欢的电影《巨鳄风暴》,这部电影评分并不高,算不上一流作品。我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实际上并不糟糕,甚至感觉拍的很好。滴水不漏的节奏,人物细腻的情感,狭小空间挣脱感的烘托。这部片子评分之所以低,在于题材与类型限制。《战斗天使阿丽塔》剧情方面被人诟病。但其构造的蒸汽朋克世界,宏大又扎实。你可以随时停下电影,研究画面中的科幻元素,导演将很大的心血放在了这方面。这两部电影我认为都是一流。最有趣的例子是《大话西游》,上映时被批评为文化垃圾,之后被奉为神作。不要做乌合之众,丢掉自己的审美勇气。
从“人们说这是差书我不读”转变为“这本书我读着差,所以不读”。如果有一天,你打开一本书,读了几句生气地合上,它糟糕到你不愿意再读一个字。这说明你有了一定的鉴赏素养,也可以表达一些自己的真实看法了。统计数据,国人平均一年只读4本书,这连大观园的门槛都迈不进去,更别提腆着脸指点其中的花红柳绿了。
如果《安徒生童话》让你思考人生,反思自我,那不要觉得不好意思。硬要分类,孩童时期的读物,皆是三流书籍。你直接让孩子去读《战争与和平》,他会从此厌恨文学。
懂一丁点的人,爱和不懂的人,去吹捧另外一丁点他也不懂的。不要被这种技俩骗了,你去反问他一流作品哪里好,他十有八九说不出。我甚至想到“品味”人士会如何嘲讽读地头书籍的:“喜欢读二流书,这可是反智主义哦。”很遗憾,他可能连反智的起源和重点是什么也不知道。
二流书好着呢,拿起来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