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辨证体系概论》
这是一篇我在小红书的号上写的文章,是连续五篇的,5000字大文,上一篇是《伤寒温病例》。
非常不出意料的,这两篇大文都没什么人看,不说点赞,我觉得浏览的人数都不多。
或许是被限流了?或许是里面的字没有触发关键字推广?我就母鸡了~~~
《伤寒温病例》,是我在小红书上,写的有关寒热体系合一的文章,其实也是我现在正在用的方法,只不过里面不是只公布方法,还很详细的讲为什么这么用,这两套体系的来源和差异,以及如何结合。
好家伙,一讲原理,根本没人看……
倒是我在上面推书,人看的很多,点赞也特别多,呵呵~
我就不明白了,推书有啥好看的,居然比不过我把我看了那么多本书总结的经验,公布出来还好?
难道是因为太难么?我问过几个朋友,有说不难能看懂的,也有说不好懂的,我也不知道……
因为我写出来,是把原理、历史考究,都写了出来,理论上没啥难懂的,这些都不是让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文章,都是直接讲原理的,难不成大家都喜欢省脑子,就想知道怎么用?
……这个就很难,因为一套体系是一整套的东西,只公布使用方法,然后就想灵活运用?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辨证体系概论》也是一样,这个是我讲解各种辨证体系的来源和应用的文章,按照表里来分,有六经、营卫、卫气营血、气血津液,和三焦、脏腑、五脏五行、八纲,最后还分享了我正在用的个人的八纲体系。
讲这个的原因,还是因为有人觉得上一篇推荐陈潮祖老师的《中医治法与方剂》里面的辨证混乱而难懂,我才废了两个小时写完了五篇。
结果发现,根本没人看,估计看了懂得也不到,只有几位大佬称赞,可能曲高和寡吧。
吐槽完,改写还是要写的,估计下一篇,我要写的应该是诊断学,现在中医的诊断非常的废,我不开玩笑,此篇是我刚在小红书发完有关《同心学社包老师医案五则》讲解的动态,来写的,包永生老师,水平就非常的高,各种辨证信手拈来,而且精通摸脉,看那五则医案,真的不靠脉象,就靠舌象或者问诊,根本不会达到这种效果,但脉法为何学好的人不多?究其原因,是现在流行的脉法,本来就是遍诊法的阉割法,阉割了后世还胡乱加了一大堆各种其他体系的内容进去,这一点我非常反对,包括本来是诊察颈动脉和手臂动脉的人迎寸口脉法,变成了左人迎右寸口的寸口脉法,这个还出自《难经》呢,同时还有把寸口动脉,拓展成寸关尺的,很多内容都不考虑区区桡动脉能不能体现这么多内容,就硬塞……
好了,今天吐槽到这了,不用知道小红书上,最新的包老师的案例注解会有多少人看懂?会不会又是,没啥人看呢~我不求粉丝多,本身也没恰饭啥的,但是辛苦写出来的好东西没人看,有时候真的让人觉得挺,沮丧的…………
虽然如此,我还是会写下去的,毕竟可能以后会有人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