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笔传
壬寅年十月十九日夜,余失五载所以之笔于学,慨然有感,书以记之。 夫笔,长五寸有余,圆径不过一寸。酒木为之杆,铸铁为之首尾。首尾多银素,盖久浸之由,留金橙一二如丝,萦回其上。木非平直,多坎坷粗粒,然抚之多柔。其质实而颇重,以书则力透纸背,稍旋则自成星轮。中或有文字,然日久,已不可辩。其尾曾有盖,长近半寸,色白,然或遗之弥久,难知其所之矣。 余得之时,方初中小儿,懵懂无知。虽考且不允以铅笔书,然其质适于余,常以之运算。五载以来,难题破解之由,莫无其功苦。虽有坏,难换更铅芯,所以不弃,五载之记忆尔。 余本不自觉,比今日失之,方觉世事如梦,一觉万年。或以为昨日且得之而入初中,今日已高中将尽也。 噫吁xi!世事之不若此也欤?得物一时,且不知其于己为何物。情随事迁,而感慨系之也。及一人绝江河,历风尘,于世事艰辛琐屑之中寻得生命之义理,方知一物为何,自身为何。 失之也似万事。得物且不足惜,以为平凡尔尔。然失之若狂,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其狂为何?足知一物之价值非唯其所含劳务,亦其与人之故事情致也。 昨日且不见,余寻于多处,尽江河山川之能,凭洪荒尘莽之劳,然不得其所踪。世间寻觅胡不若此?余常寻诸天下:秦山苍茫,非我一躯可承;冰原广袤,非我一人可得;沃草万里,风拂而如波澜起伏,非我一人可观。足知寻寻觅觅,不过以万物证己身,痴也! 故奚以之惶惶乎寻觅为?失物得物,天地所成,不悲不喜,是为天意。 或曰:夫笔非富贵器物,不如弃之以更新。鲁提辖江上云:“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人之于天地间,非万物可替。我非山非水,非风非石。其虽浩渺无际,苍茫深沉,胡为乎就之?余虽渺小浮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然余知天地广而善万物,尊人而爱己。夫天地虽大,其明于此乎?是余之胜于天地,亦余之善在天地也。笔虽小,可写万物;天地虽大,何以言其情? 盖余不常失物之由,今日失之,亦是成长。人生苦长苦亦短,总有失物之时,又难因之尽余生。故如沐雨,片刻衣干。虽悲愤难平,时光轮转,方知其不如何也。夫笔,余之所念!生者,余之所乐!可因念而不乐乎?今夜多晴,云在南山上下,无德掩星辰,其中一二,慨然有酒木之色。余之笔乎?常言所念之人,见星辰大海焉。即其今日成星辰之一二,当在于夜色昏黑之时,幽暗昏惑之地助余。则今日以后,虽坎坷难行,有其相余,自不必惧怕诸事。夫笔临文曲而生,则文采慨然天地,在余会有八斗!且画凌烟,上甘泉,余今日虽不行,十月磨一剑,更岁方知英雄出少年。 夫笔在于天,笃行生于地。上下合一,且修文台,更成文心。则十一斋中出帝子,木笔星下成俊才。 笔也!有缘再见天地间,定不负君书写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