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维C行动 | 提升金融素养 守住“钱袋子”
6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通知:继续开展“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活动。通知要求,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引导低净值人群学习自身亟需的金融知识,了解金融支持政策,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守住“钱袋子”。平安普惠通过“维C行动”消保公益平台持续开展宣传,提升广大消费者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
案例警示
防范非法集资,谨防资金受损
案例:
某公司工作人员伙同他人以虚构名目及“公司有好项目”为名义,向同事和亲朋好友进行集资,涉及金额2亿元人民币,随后因无法兑付被公安机关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
风险提示:
1、非法集资是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低息贷款套路多,天上不会掉馅饼
案例:
李先生因为急需现金,随意在网上找了一家贷款公司。在客服人员简单介绍后,李先生得知只需要一部分手续费,即可通过特殊通道审批获得高额低息贷款,听到提前支付手续费就能获得低息贷款,李先生立刻按照提示向对方指定账户支付了手续费。然而三天之后,贷款迟迟没有下来,客服人员也失去了联系。
风险提示:
1、声称利率特别低(低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或0利率)的贷款机构务必提高警惕;
2、选择正规渠道进行贷款;
3、正规贷款机构在贷款前不收取任何费用,如贷款前向客户收取所谓“服务费”,绝不可信。
自称客服要小心,防范信息被盗用
案例:
罗姐近期资金周转遇到点困难,她在微信偶然结识了中介小李,对方声称是贷款大平台客服人员,可以帮她快速通过审批获得贷款。罗姐着急拿到贷款,便将完整的个人信息提供给了该中介,很快罗姐收到放款成功的短信,可贷款一直没有到账,再联系小李时却发现已被中介拉黑。原来中介拿着她的个人信息在其他借贷平台骗取了贷款,罗姐被假客服骗了。
风险提示:
1、提供个人信息前务必多渠道确认官方客服;
2、下载APP务必认准官方渠道;
3、认准官方网站,切勿轻信网络搜索结果。
近年来,平安普惠持续开展 “维C行动”,向大众普及金融知识。2020年,“维C行动”全面升级,搭建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公益平台,全面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
未来,平安普惠将基于“维C行动”消保公益平台,联合各界专业组织,以创新方式及丰富内容,持续开展消费者保护活动,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守住人民大众的“钱袋子”,促进金融环境健康发展贡献平安普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