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十二)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 译
第十二章 帮助行为
1 帮助行为发生的原因
1.1 社会交换与社会规则
帮助行为也会使帮助提供人收益,收益不一定是金钱等物质,也有可能是内心的愉悦等内部激励,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总是倾向于在行动前评估一下收益与成本,再做出决定。
1.1.1 奖赏
帮助他人的激励,可能来自于外部,比如证书、点心乃至金钱,这时我们的付出是为了奖赏;也有可能使内部,比如内心的快乐与满足感,帮助行为会增加自我价值感,慷慨的人会获得幸福感。
1.1.2 内部回报
接近一个痛苦的人,我们也会觉得痛苦,为了 减轻痛苦,就会去帮助他人。感受到痛苦的越多,便越会提供帮助。
内疚感:内疚感是一种会让人觉得很痛苦的感觉,人们会努力做出行为去弥补以减轻内疚感,并提升形象。内疚感可以避免我们犯同样的错误,使人敏感,亲密关系更加长久。
坏心情——好行为现象的例外:一般而言,坏心情不会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例如自己遭遇不幸,遇到挫折后,会进入强烈的自我关注期,压抑帮助他人的想法。但是,当我们呢因为他人的悲惨遭遇而悲伤,进入他人关注期,就会有帮助他人的冲动。
好心情,好行为:快乐的人倾向于去帮助他人,而帮助他人的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好心境。
1.1.3 社会规范
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事不是出于各种考量,而是社会规范和我们说,我们应该这样。
互惠规范:社会规范教我们要知恩图报,当不能提供回报时,会因为社会规范而被歧视。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要求我们去帮助老人、孩子、残疾人以及遭遇灾难的人。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困境是由于他自己的选择造成的,那人们就会不乐意去帮助他。
性别与受助: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得到男性的帮助,而对于女性施助者,这一比例相等。
1.2 演化心理学
1.2.1 亲缘选择
生命的本质是让基因存活,我们会更加倾向于让含有自己基因或者和自己的有血缘关系的个体存活下来,去帮助他们;血缘关系越亲近,帮助的可能性与深度会越大。在生物水平上,帮助亲缘体现为利己主义,而在心理水平上,则体现为利他主义。
1.2.2 互惠
个体会为了生存而相互帮助,帮助他人,以便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顺利度过,这在一些隔离的小群体中尤为明显。
1.2.3 群体选择
一个互帮互助的群体更容易存活下去,体现到群体中的个体便是为了群体而奉献自我,参考蚁群、蜂群等。
1.3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以及进化理论都可以解释两种帮助,一种是处于交换互惠(外部奖励、社会交换、互惠),一种是无条件的帮助(内部奖励、社会规范、群体与亲缘)。研究过程中的事后解释极难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三条理论都值得人们去思考,为人们的分析推测提供更多的视角。
1.4 真正的利他主义
基于同理心的帮助他人,有两种解释:
(1)同理心会使人目睹他人的痛苦后产生同情与怜悯,并想办法去减轻痛苦,从而去帮助他人,这是一种最接近真正的利他主义的行为
(2)同理心会使人想象他人所遭遇的痛苦,从而自己也会有痛苦的感觉,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而去帮助他人,这依然有利己的因素存在。
体验一下他人遭遇的困难,或者自己认同的人遇到困难,都会增加同理心。
2 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有时候,人们面对不幸的人会无动于衷,这背后的影响因素值得研究。
2.1 旁观者数量
旁观者很多时,帮助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
2.1.1 注意
当人们单独存在或者在人较少的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注意到身边的事。
2.1.2 解释
人们遇到模棱两可的事情,会试着去解释它。事情发生后,如果人很多,我们会去注意周围人的表现,如果周围人表现很沉静,就不想显得自己很突兀或者慌张(参考之前的内容,透明度错觉),人们就会在心里和自己说这是没什么重要的事,并去解释它,尽量往程度轻的方向想。这会减少我们帮助他人的概率。
人们不愿意介入两个熟人之间的纠纷,意愿低于介入陌生人之间的纠纷。
2.1.3 确定责任
当很多人在场时,我们是否应该对受难的人伸出援手?实际上,相比于单独一个人时,我们知道更多的人之情,我们认为他人也有责任去救援,落在我们肩上的责任就小了,会去等待他人的行动,而且谁也不希望做出和大家不一样的行为。另外,相比于农村,在城市里的我们会接触到更多需要援助的人,这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我们的麻木。
2.1.4 重温研究伦理
即我们让参与调查的人听到工作人员发出的惨叫是否是符合道德的,我们必须要保护参与者。
2.2 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当人群中的一个人伸出援手后,会对其他心里有同情心但是并未行动的人产生更大的鼓舞。
2.3 时间压力
当一个人匆匆忙忙赶着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们不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不会去帮助他人,但我们也不可说他们是冷血的,这也体现了情境的巨大作用。
2.4 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帮助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比如学校、兴趣爱好、故乡等等。
3 帮助者的特点
3.1 人格特质
虽然说帮助他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情境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那么一部分的人更加倾向于帮助他人。那些具有较高积极情绪、同理心能力以及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关心他人也更容易帮助他人,另外,对于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强的人,如果他人认为帮助别人可以得到社会的赞美,他们也会更多地去选择帮他人。
3.2 性别
(1)当面对的求助者是陌生人并且情境有危险时,男性比女性更常伸出援手。
(2)当人们有充足的时间考虑社会规范时(比如妇孺优先),人们会根据社会规范去行动,而时间紧迫时,人们则不会考虑这些。
(3)在相对安全以及共情的场景下,女性更容易帮助他人与朋友。
3.3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一些不那么紧急的事的决策上,只会对人产生一些些影响,但是当我们将时间尺度拉长,研究一个时间段内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参加志愿活动或者帮助他人的次数要明显多于普通人。
4 增加帮助行为
4.1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情和承担责任,可以增加人们帮助他人的次数;来自朋友的呼吁往往比政府公众的呼吁更加有效。
4.1.1 个人化的诉求
个人化的诉求以及一些非语言的恳请可以增加帮助的概率,这体现为一些同陌生人的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交谈,莞尔一笑或者一些肢体触碰,任何与求助者个人相关的都有可能增加帮助的概率。
原因可能是个人因素的凸显,增加了旁观者的自我意识,从而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更加关注自己心中的利他主义观念。
4.2 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内疚感可以提升一个人帮助他人的次数,体现为当一个人拒绝了一个请求之后(即使这个请求很荒诞),对于下一个合理的请求他答应的可能性也会提供很多。其次,对于很微小的请求,即使被求助者很想拒绝,但是拒绝了该请求会显得他很吝啬,处于维护形象的目的,他也会答应。
4.3 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4.3.1 教化道德包容
人们对于他人有一种道德包容的区别,我们会对那些处于道德包容之内的群体心存关心,同情,并称呼为“我们的人”;而对于道德包容之外的人,我们则不会有太多的同情。将人类视作整体可以提高帮助的次数。
4.3.2 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对于前人的行为,后人多半会去模仿,或者作为一种标准。
4.3.3 媒体中的榜样
媒体宣传的亲社会的同样可以提高帮助的次数。
4.3.4 通过做出具体的行为来学习
身边人的具体行为可以影响我们,而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可以不断强化我们帮助他人的态度。
4.3.5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
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因为自己原本就会做的行为受到奖励,这个会减少他们做该行为的意愿。
帮助他人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引导帮助者将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善良等,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而不是给他物质的奖励,归因到利己主义。
4.3.6 习得的利他主义
当人们理解了旁观者效应这些阻止自己帮助他人的原因之后,他么的帮助行为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