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福建第一龙”都有哪些邻居?

2023-09-27 22:52 作者:长洲沈子  | 我要投稿

        由于火成岩与古生代石灰岩在地表的广泛覆盖,福建省的脊椎动物化石相对贫乏,其中又以更新世洞穴沉积中的哺乳动物化石为大宗,兼有海底陆相沉积物中的更新世大型动物群以及潮间带沉积物中的更新世-早全新世鱼类化石。除这些第四纪化石以外,福建古生代至新近纪的古脊椎动物少得可怜,不由得令人感叹,这里实在不是寻找恐龙的合适省份。

著名的万寿岩遗址外景,更新世的脊椎动物化石在整个中国南方类似的喀斯特洞穴中都很常见
更新世低海平面期间,台湾岛与福建通过陆地相连,东山、石狮与澎湖海沟等海域出水的陆地动物化石便是明证
东南沿海潮间带胶结物中产出的螃蟹俗称为“石蟹”,它们偶与虾蛄、贝类或海胆共出,极罕见的情况下,这样的“水泥块”中也会保存鱼骨

        在福建地调院与中科院古脊所的共同努力下,奇异福建龙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的现世可谓石破天惊。联合科研团队在政和县杨源乡约1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发现了大量真骨鱼类和一百多件龟鳖、离龙和恐龙化石。“福建第一龙”的发现也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将时间拨回那个遥远的年代——当时,福建已经经历过地质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范围海侵,古生代的浅海海床抬升为陆,但玄武岩与花岗岩还未覆盖如今的福建沿海地区,造化之手也尚未在内陆雕琢出巍峨的丹霞与嶙峋的喀斯特,恐龙眼中的福建山川与如今还有很大的不同。

除奇异福建龙这种基干鸟翼类以外,同产地还有一种非鸟翼类兽脚类恐龙有待研究和发表,如果不出意外,后者应该是“福建第二龙”

        福建龙的化石产自南园组,这是一套在福建省内分布广泛、厚度巨大的火山岩地层,年代属晚侏罗纪晚期(提塘期),局部可能延续进入早白垩纪。南园组的地层由早至晚分为四段,共记录了两次岩浆演化旋回,在第二段的凝灰岩之间,夹杂有富含植物碎屑的泥岩与页岩,代表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湖泊-沼泽相沉积。可以想象,不超过百万年的火山活动空档期中,这片湖沼由蓊郁的裸子植物森林与蕨丛环绕,叶肢介、淡水蚌与基干真骨鱼类铺垫起了水中的生态系统,多种龟鳖和离龙游弋于其中——奇异福建龙正生活于这样一段“岁月静好”的时空夹缝中。

这张复原图的生物与地理景观非常合理

        在新研究提出“政和动物群”的概念以前,南园组与下伏的长林组以及上覆的小溪组、下渡组、坂头组包含的化石被划分为南园-小溪生物群,相当于浙江的建德生物群,年代为晚侏罗纪至早白垩纪早期。新提出的“政和动物群”缺乏定义,尚不确定与“南园-小溪生物群”的关系,但后者在相当程度上应包含前者。南园-小溪生物群的孢粉以裸子植物为主,植物化石为鲁福德蕨-爪形蕨组合,无脊椎动物化石有叶肢介、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昆虫等。在福建省整体的地质背景下,南园-小溪生物群中的脊椎动物化石相当引人注目。

        从宏观区系来看,南园-小溪生物群的鱼类属中鲚鱼-副鲚鱼鱼类群(Mesoclupea-Paraclupea fish fauna)。该鱼类群是东亚早白垩纪最重要的三个鱼类群之一,以浙江、福建为分布中心,向西经由江西向华南腹地延伸,向东延续至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中鲚鱼属Mesoclupea起初被归入鲱形目鲱科(属名意为中生代的鲱),后与剑射鱼等灭绝类群一起移入宝刀鱼科,目前,这种不到二十厘米的小鱼被认为属于鱼猎鱼目的楚雄鱼科Chuhsiungichthyidae,是龙齿鱼、剑射鱼年代较早的小型淡水远亲。副鲚鱼Paraclupea则是埃笠姆鲱目的早期代表。此外,广布于东亚的中华弓鳍鱼Sinamis和属于基干真骨鱼类的富春江鱼Fuchunkiangia、华夏鱼Huashia也见于南园-小溪生物群。新研究论文中释出的鱼类化石保存较差,难以做出进一步的判断。这些鱼类体型普遍不大,如果有机会,福建龙应该会以它们为食。

寿昌中鲚鱼Mesoclupea showchangensis的骨骼重建
新论文刊登的鱼类化石照片中最清晰的一条,但还是难以判断

        南园组拥有南园-小溪生物群乃至整个福建中生代最为丰富的爬行类化石记录(这可能也是研究团队在此“寻龙”的重要原因)。在发现恐龙化石以前,南园组已经有龟鳖和离龙的化石记录。龟鳖方面,已知有鳖科的两个属(未定),另有杨钟健于1959年根据浙江丽水境内南园组地层出土材料所建立的“章氏龙属”Changisaurus,后被认为是龟鳖幼体,2021年的古脊志将其移出有鳞目但未归入龟鳖目。新研究论文中释出了大量龟鳖化石,但保存情况一般。

鳖犊子(字面)
新论文刊登的龟鳖类化石,保存情况不一

        离龙是一支存续时间很长的半水生爬行类,化石记录从中侏罗纪(或晚三叠世)延续到早中新世,一些晚期类群可能以较大的体型活过了白垩纪末大灭绝,并在新生代初演化出了巨大的体型。中国拥有丰富的离龙化石记录,最早可追溯到晚侏罗纪牛津期新疆齐古组的未定属种和燕辽生物群的侏罗青龙Coeruleodraco jurassicus(钦莫利期),到早白垩纪阿普特期—阿尔布期的热河生物群达到了最高的多样性,包括以满洲鳄Monjurosuchus为代表的“短吻型”、以潜龙Hyphalosaurus为代表的“长颈型”和以伊克昭龙Ikechosaurus为代表的“长吻型”(即新离龙类Neochoristodera)。与鸟翼类的情况类似,离龙在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之间的时间空档内化石记录也不多,继侏罗青龙以后是山东贝里阿斯期-瓦兰金期的新离龙类的袖珍蒙阴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和日本欧特里夫期-巴雷姆期的满洲鳄属未定种,之后就是热河生物群的离龙类了。南园组的离龙化石暂定为满洲鳄属,年代介于侏罗青龙与袖珍蒙阴龙之间,新研究论文释出了两张重要的化石照片,其一是颈部较长的短吻型离龙,或许代表了一个新的属,其二是一条不完整的尾巴,按满洲鳄的尾长占比估测,这条离龙的全长或接近一米。福建龙或许会像复原图中那样捕食小个体的离龙类,但体型较小的福建龙难保不会遭遇水中蛟龙的伏击。不论如何,政和生物群对研究鸟翼类和离龙类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适应寒冷水域的离龙如何在较低纬度占据相对于鳄类的优势地位。

新论文刊登的离龙长尾与颈部较长的离龙化石

        除脊椎动物以外,政和动物群未来如果有昆虫的发现,也可与燕辽生物群做对比。此前,后者的一些代表类群在白垩纪的缅甸琥珀中已有报道,并被解释为燕辽昆虫群向南的退却。年代与燕辽生物群更接近的政和动物群更具有对比意义。

 

        随着火山的再次喷发,福建龙和它所生存的这片世外桃源被掩埋于火山灰下。整个早白垩纪期间,福建的火山活动都很频繁,火成岩夹层中的沉积岩记录了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与复苏。进入晚白垩纪后,远古的福建大地终于得到了片刻宁静,赤石群记录了炎热干燥的内陆陆相、河湖相沉积环境,在这组福建中生代最后的地层中,恐龙留下了脚印与永远没能孵化的恐龙蛋。这些古生物化石并非悠久的中生代赠与今日福建的唯一馈赠:掩埋了福建龙的凝灰岩层在热液蚀变的作用下,产生了丰富的叶蜡石(寿山石)资源,在南园组上覆的小溪组中,仅第三段已探明的叶蜡石矿储量就有772.4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86.55%赤石群年代最晚的崇安组,其岩层在风化后形成了壮观的丹霞地貌,这些高耸的红色孤峰有如中生代的纪念碑,永远铭记着那些曾经生息于八闽大地上的伟大生物。

上杭龙翔村沙县组的恐龙足迹化石
上杭黄竹村发现的恐龙蛋,尚未正式见刊,具体层位不明,但大概率和足迹所在地层有关
寿山一带的叶蜡石资源分布,其中图例2-4为小溪组各段
武夷山大王峰


“福建第一龙”都有哪些邻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