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讲共情的几个案例

2023-03-04 09:43 作者:亲友爱豆  | 我要投稿


首先要说一说为什么要讲这个案例,因为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叫“卡普兰效应”.

卡普兰效应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别人跟自己有一样的感受。卡普兰说:“你遇到一位同事,觉得他是一个好人,那么你也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们会自动地向那个人进行“投射”.卡普兰认为:“如果你用共情去倾听他人,你就可以和那个人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这时就会发现你可能对对方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理解和认同。当我们理解了对方的感受之后,就可以产生一种理解他人经历的强烈共鸣。”

简单来说就是:“我有过这种感受”+“你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有相同的感受”,这三个因素相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让我们和对方产生共情。

1、伴侣之间的共情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伴侣之间的,那就是:当伴侣间产生了共情,那么他们就会在关系中表现出包容、尊重、支持的态度,这样他们的关系也会更加稳定。

那要怎么做呢?首先可以观察伴侣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做什么。然后再观察他们的喜好、厌恶、敏感的地方是什么。

比如有的伴侣喜欢看书,有的喜欢做饭;有的人喜欢玩游戏,有的人喜欢养宠物,这些都是可以观察到的。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去了解他们更多的信息。比如他们对什么事情更感兴趣,对什么事情感到更满意等等。

其次,可以在谈话中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我觉得你特别能照顾到我的感受”或者“你这种行为让我感觉很不舒服”等等。

通过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对方,也可以更好地去表达我们自己。

最后,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我们也要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共情的反面案例

有两个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是,有一个大学教授在给自己的学生讲课时,在讲到人生的意义时,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放学回家后就没有再去学校了,他爸爸就很奇怪,问孩子为什么不去学校了?孩子说:“学校太吵了。”爸爸说:“你去看看是不是吵到邻居家了?”孩子说:“没有啊。”于是爸爸就又问:“那你觉得学校里最让你难过的事情是什么呢?”孩子说:“我想不起来了。”然后爸爸就说:“那你告诉爸爸这个故事的意思,可能我讲完之后你能想起这个故事,也能明白那个故事。”

听完这段话之后,这位老师流下了眼泪,并且立刻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要求他们来学校看一看。

3、共情带来的改变

通过共情,你可以去聆听对方,甚至是“理解对方的感受”,这能让你在处理问题时变得更加冷静、客观,以及有效。

书里有一个例子:

有个男孩因为学习不好被父母送到了一家艺术学校进行学习。这个男孩本来就很喜欢画画,但是他的父母认为学艺术“很烧钱”,因此不同意让他进入学校。

在一次音乐课上,男孩情绪失控地用画笔将自己的作品给毁了。老师看见后非常生气,她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不应该破坏我的作品!”男孩还是生气地说道:“你把我的画毁了,你就没有资格说我。”

老师并没有被激怒或者生气,她平静地对男孩说:“我知道你很喜欢画画,可是你现在这样做会让我们班同学们失望。如果你现在就这样把自己的作品毁掉,那你将来还能去哪里画画呢?我想问问你,如果在以前有人给我送这幅画时对我说:‘喂!小帅哥,这幅画很美!’你会怎么想呢?”


讲讲共情的几个案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