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我们如何更好应对?

2022-08-14 12:16 作者:人大国关继续教育  | 我要投稿

作者:梁海


       近期美欧高通胀持续并紧缩货币政策、俄乌战争、中概股退市令、中国奥密克戎疫情持续影响经济活动等背景下,2022年初,中国在岸、离岸市场主要指数均发生了大幅下跌。截至4月末,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年内分别最高下跌21.6%、24.3%和22.4%。

       这不禁让我想起任意(笔名:兔主席,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之孙,曾是汉学家、邓小平研究专家傅高义的助理)在2020年6月8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香港的经济金融:只会受益于中美对立,但与脱中派议程与利益并无关系——聊聊中美对立将香港经济与金融的影响》的文章,文章说道:

       “中美发生对立以来,最为难受的是企业(实体经济)和投资者(资本市场)。市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不确定性——尤其是政治的不确定性,因为政治关乎社会、党派、政治,超出了经济金融的分析框架,超出了大部分人的专业领域与经验。哪怕是最一流的经济学家,如果影响市场的最根本因素不是一些稳定的假设或框架,而是不确定的政治或社会因素——甚至是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心理因素,那他的分析就无从进行。同样的,企业也很难基于这种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做全球性的投资、生产、资本运作规划,投资人也很难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指导投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增加风险溢价(因为金融的基本定理是收益与风险匹配)。政治不确定性相等于增加,会增加全球经济、金融交易与行为的不确定性暨投融资成本。这种成本是“隐形”的,很难进行定量分析,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

       近期的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情况,就是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治和安全的不确定性下,风险溢价调整的体现。更好地理解这种不确定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资产,更好地进行决策。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虽然知识和信息的获得变得相当的容易,但流言和谬误横行。因此,建立一个有效并有解释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不确定性,识别风险,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资产,把握机遇尤为重要。

       以下是我对建立此知识框架的5个建议:

       一、建立跨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框架  

       美国通胀持续高企,直至创40年新高,美联储的紧缩政策一直滞后于通胀的发展,并曾一再强调“通胀只是暂时的”。为什么美联储会如此“错判”,而没有及时止住通胀?他们的决策受到什么约束?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否出现了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教科书里面难以给出解答。但是,如果我们拓展我们的思路,从民主党执政下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宽松的取向和当时正谋求连任的共和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关系可以判断,其实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个隐性的约束就是共和党的鲍威尔需要通过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向民主党拜登总统示好,以谋求连任(美联储主席由总统任命),可见,美联储或非完全具备独立性。

       还有人口结构老龄化、财政赤字货币化等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答的,跨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框架提供了在传统经济金融指标外的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大变局中的中国和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资产。

      二、深刻理解用“经济决定论”解析国际关系的局限性

      世界上不是一切问题都能用钱来解决,把每个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看做理性经济人是有巨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国家行为远不是简单的经济计算的结果,如美国的行为就受到非常大的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要深刻理解到用“经济决定论”解析国际关系的局限性,跳出误区,跨学科了解不同国家行为的深层原因,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各国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资产。

      三、深刻理解用西方中心主义解析中国政治经济的局限性  

      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世界秩序正发生深刻变革,美国“自由世界秩序”正面临根本性改变,在国际政治领域,借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的话:

       “...现很多国人依然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来“观照”中国,中国好像处处不符合“标准答案”...应该注意到,来自西方中心主义的“标准答案”是一种阶段性历史...”

       “...中国是非西方国家的典型,研究历史上的中国对外关系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很多来自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不适用,比如怎么能用国强必霸的民族国家理论(如现实主义理论)来诠释一个奉行“天下观”的文明型中国?...哈佛教授们只关心“自由世界秩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有多少理解?...”

       因此,要深刻理解到用“西方中心主义”研究中国的局限性,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和外交,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各国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资产。

      四、深刻理解用新自由主义解析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局限性  

      在货币金融领域,借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的话:

       “...过去四十年间新自由主义几乎垄断了在货币金融领域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央行的独立性、市场化、全球化,这些概念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全球政治正确的表述而不是技术性的概念和政策工具。任何曾经高明的东西,一旦成为教条,就会让人变得愚钝僵化。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知识界的信用已经趋于破产,但是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很受追捧。看到那么多学术界和政策界的大人物被右翼意识形态催眠而不自知,笔者对他们充满同情...”

       因此,我们要识别出新自由主义中不足之处,更深刻地理解新时代下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资产。

      五、切实理解和感悟中国选择与民本主义

      去年,党实现了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国家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带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总结党和国家的成功,有一条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只有深刻地理解为人民服务,才能理解现在中国的道路和中国的选择。为人民服务是民本主义的体现,从实践上看,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以物为中心,不能以资本累积为中心,不能以市场为中心。

      总结2022年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的精神,党不代表资本的利益,但要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助力共同富裕。因此,在新时代中,党如何认识党和资本的关系、领导资本、驾驭资本、并让资本服务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

    (据相关新闻稿,本次集体学习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元春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由此,我们再看去年对课外教育、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的整治,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有效防范风险,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并推出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更加清晰了。

       报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中国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在职课程班,我们可获得跨学科的知识框架,跨中西方的视野,感悟中国选择和中国道路,更好地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在国内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包括政治学和经济学在内的13个一级学科获评A级及以上,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2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问题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在政治理论与政府管理、国际事务与外交政策、世界经济等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突出优势在于跨学科和全球性视野。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跨学科交叉发展以及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驾齐驱,其综合优势是培养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证。课程班授课的教师包括杨光斌、时殷弘、金灿荣、方长平、黄大慧、翟东升、保建云、王义桅、徐之明 等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着广泛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关注了解以下6个专业和相关方向的招生简章,若您对本课程班感兴趣,欢迎联系: 

宋老师:

010-62511295

13126935021(微信同)





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我们如何更好应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