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信息学院】互联网+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运城地区为例

郑 重 声 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中,农业也不例外。互联网+农业成为新时代下大趋势,为新时期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趋势下,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培育对象存在问题、培育内容存在问题、培育方式存在问题、培育资源存在问题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在发挥其效应方面的作用。
本文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和特征入手,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素质和技能,并分析了当前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同时,本文从互联网+农业视角分析了互联网+农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促进作用,探讨了互联网+农业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在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本文提出了针对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建设、促进互联网+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has penetrated in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agriculture is no excep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 trend in the new era,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new era. Under this tre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Yuncheng area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Yuncheng area, such as the problem of cultivation objects, the problem of cultivation content, the problem of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the problem of cultivation resources. These problems greatly restrict the role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exerting their effects.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Yunche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et + agriculture,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Yuncheng area.
Keywords: Internet + agricultur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objects; cultivation content; cultivation methods; cultivation resources.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结果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农业
2.2 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
2.3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3 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3.1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培育总体状况
3.1.1 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问卷调查说明
3.2 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状况分析
3.2.1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的组成结构
3.2.2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的知识现状
3.2.3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的技术现状
3.2.4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的能力现状
3.2.5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4 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分析
4.1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根源
4.2 信息和资源不对接的根源
4.3 缺乏示范和引领的根源
5 互联网+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5.1 注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5.2 注重信息机制建设
5.3 建立示范机制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农业也已经逐渐走上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就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具备传统农民必备的种植技术和农业知识,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市场敏锐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对于运城地区而言,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步入现代化道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逐渐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运城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市场营销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关键的问题。因此,以运城地区为例,探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全国来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工作之一。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万新型职业农民[1]。在这个背景下,运城地区作为农业大区需要加强本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促进本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当地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2]。
但是,目前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方式不够科学有效。
现有培训模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培训效果不如预期。包括传统的教室式培训、书本式的知识普及以及固定的课程设置等待,难以满足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2.新型农民的技能结构不足。
新型农民需要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管理、市场规划等一体化技能,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交流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社会市场支持不够。
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与认识程度不一,往往对农民的专业能力、经营能力与市场规划能力存在疑虑。另外,市场必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所产所销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市场推广、信息流通等。
1.2 文献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规划》中,定义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他们以自己的土地或租用的土地进行安排,以谋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为目的,勤劳、智慧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应具备传统农民的农业技能,更应具备信息化技术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可以参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规划》的定义[3]。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培养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试行)》的文件,明确了“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产业化经营”这一重点任务。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解决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缺乏农业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国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已有多位学者对该话题进行探讨。而国内的学者们对于该课题的研究,也从未停止。2017年,张建水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模式探究》中分析了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农业互联网平台应结合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4]。而2018年,刘文湖则在《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中指出,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学习能力,在培育模式上应借鉴模块化、网格化等理念,探索多元化培育模式[5]。
相对于国内,国外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一些世界知名机构和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该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美国农业部(USDA)于2016年发布了《Agriculture and the New Rural Economy: 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报告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重点关注农民的企业家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并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培训等手段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而印度政府通过推动农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提供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和创业[6]。《The Economics Times》于201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Government spends Rs 945 crore to train farmers under National Skill Development Mission》的文章,介绍了印度政府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7],助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都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注重农民的职业素质、市场意识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等能力,并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培训等手段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未来,应在这些基础上探索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培育模式,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以互联网+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并以运城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找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因素和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而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弘扬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价值和作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农民形象正在发生变化,新型职业农民快速崛起。本文探讨和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不仅有助于明确新型农民的本质特征和职责使命,更能使广大劳动人民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运城地区,在文中会详细探讨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因此,本文对于推进运城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3.加强职业教育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本文提出的建议和措施,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本文将以互联网+农业视角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其中也涉及到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也日益紧密,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从目前互联网+农业视角下,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及特点。
2.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分析,包括人口结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方面。
3.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分析。
4.对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总结和思考,同时提出一些研究展望。
全文将围绕以下研究方法展开:
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互联网+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相关数据和发现研究热点。
2. 实地调研法:在运城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采访相关人员,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3. 问卷调查法:在运城地区设立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于互联网+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态度和看法。
4. 经验总结法:对于已经存在的新型职业农民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从中获取经验和启示,为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参考。
1.5 研究结果
通过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通过互联网平台,农民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农业信息和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经营水平。另外,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要注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农民要了解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同时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注重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
政府也应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力保障。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发展模式[8]。它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种植生产、养殖管理、农产品检测、营销等各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农业生产,监测土壤水分、气温等指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牧区进行全面监测,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数据采集和长线互联,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溯源,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全球化的农业物流系统,实现农产品的快速、安全、有效地流通。通过电商平台、移动端口等应用手段,促进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公开和营销。
互联网+农业为农业生产和农业供应链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它将农业和互联网相互融合,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内容。
2.2 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三大类型,即传统新型职业农民、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和特殊新型职业农民[9]。其中,传统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强调劳动技能和管理经验,其后代继承了家族农业经营;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则需具备广泛的知识技能和市场意识,注重商业经营;特殊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指从事特殊农业领域工作的人员,如渔业、林业工作者等。
2.3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主要有表现在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意识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经营中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采用品种优质、效益好的农作物和良种、优种、名猪等优质肉禽。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更加注重节约成本、提高产值和增加收益的方法和技术。
2.专业化程度高。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在生产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注重科学技术创新,为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社会责任意识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承担着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良好的贡献。
4.携手合作意识强。新型职业农民注重与其他经营主体和农民之间的合作,参与各种合作社和合作社的组建,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注重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5.品牌意识高。新型职业农民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和市场营销,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和销售环节都要求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3.1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培育总体状况
运城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以西,河南省以南,辖区面积较大,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10]。棕色土壤、小麦、玉米、大豆等耕作作物广泛分布。此外,运城市还有大量的果园、菜地、花卉种植基地,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链。同时,由于区位交通便利,农产品的流通也十分方便。
运城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而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降水量在500-700毫米之间,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种植业能够分为两个季节,分别是旱季和雨季,这也给农民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运城地区农民人口基数庞大,据2021年底的统计,全市农村人口已超过23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近50%,这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来源。同时,该地区有着优质的农业资源和市场。这种良好的生产条件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上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政府补贴、贷款扶持等等,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持。由此可见,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了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3.1.1 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问卷调查说明
运城地区作为山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市,要在“互联网+农业”的大环境中,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进行积极的研究,希望能够在“互联网+农业”的大环境下,培养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鉴于运城地区以往的栽培工作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阶段性成效,为更好地认识运城地区在“互联网+农业”的大环境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情况,本课题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互联网+农业”下培养职业农民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调研。调查表有主要集中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调查。
调查问卷在2022年1月至2月进行,通过随机抽取,在运城地区选择了八个村作为研究对象,一共分发了3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290份,调查对象的总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为280份,有效率93.3%。
3.2 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状况分析
通过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后续将在“互联网+农业”的大环境下对农民提出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已输出的研究成果,将新型职业农民按照知识、技术、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得出运城地区当前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的组成结构
通过初步对运城地区职业农民调查问卷的统计,得出以下统计变量汇总数据,为后文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状况分析提供基础。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
从表1中归纳出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在36-50岁和51-60岁这两个区间,他们分别占据了调查总数的38.03%和36.62%(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以36~60周岁为主。这表明,运城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是以中年和年长的农民为主体,“互联网+农业”时代的来临,使职业农民的成长过程变得缓慢,同时反映出了缺乏农业生力军的现象。加之很多青年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处于低谷。“黄荒”与“后劲不足”的窘境不可忽略。另外,在新型职业农民中,男性的比例为71.48%,而女性的比例仅为28.52%,这可以看出,在运城地区,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这表明职业选择还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3.2.2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的知识现状
在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整理之后,我们发现高中程度的被访者占总数的47.89%,其次是初中程度,占32.04%。虽然专科和以上程度的受访者只占总数的13.38%,不过由于他们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是中青年有农业发展期望,并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技巧。这些人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且经济实力强,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新生力量。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初中程度、高中程度和专科程度的农民组成了总数的91.55%。这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民培育的成果已经显而易见。虽然这些综合素质还远远不足以开启“互联网+农业”的新发展时代,但我们有这样的基础和势头,相信未来会更加光明。
3.2.3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的技术现状

图1 运城区职业农民技术获取渠道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农民认为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是增加收入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来学习,比如请专家一对一指导、参加集中培训、到高等院校学习、向其他农民请教以及利用互联网进行实时学习。通过这些方式,农民已经意识到提高自身技术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这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竞争力、取得更高的收益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然而,调查也显示出,新型职业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还存在不足。有些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的理念还持观望态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知识或者对这种新兴技术还存在疑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们需要跟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去适应时代,紧贴社会需求。因此,掌握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改变学习方式,构建更丰富的知识体系,不再是被塑造的对象,而是更积极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收益。
3.2.4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的能力现状

运城区职业农民目前技术能力欠缺,许多职业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和市场经营能力,目前,较高的是农业企业家和新型农场主,他们能够运用互联网进行高效管理,设计网页或开办网店,加大宣传和销售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他们对产品的包装、特点、规模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使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然而,其他的新型职业农民则缺乏运用互联网进行高效管理的能力。在合作社的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社会化的团队和组织。职业农民已经开始用协作和分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分享交流心得体会。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一种趋势,可以提高农业的效率和品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尽管不同类型的农业从业者面临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但可以透过互相学习和协作,共同推动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训,使农业从业者掌握互联网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的趋势。
同时,运城地区职业农民还存在创新意识缺失。大部分职业农民重视传统经验,缺乏开拓创新、尝试新技术新品种的意识。此外,最重要是的是,职业农民信息不对称。职业农民受互联网、供销渠道、市场信息等多种因素制约,很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经营模式。并且他们缺乏合作意识。许多职业农民之间存在恶意竞争、缺乏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部分职业农民对自己的专业身份认同度不高,往往把农业视为一份“应付”而不是一种使命。
3.2.5 运城地区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运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运城区现行的农民培训体系缺乏差异化,课程设置不够专业性高。培养模式更加倾向于知识讲授,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和生产操作。这样就容易导致农民学习内容和实际生产需求不符,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需要。同时,农村文化教育不完善。农村文化教育一直是限制新型农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城乡交流不断增加,农民对现代理念和科技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科技教育资源紧缺。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民的进一步发展。
2. 信息和资源不对接。由于信息和资源的不对接,很多新型职业农民无法得到及时的市场信息和政策支持,现行政策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育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民生保障以及资金投入。新型农民在路上相对较长,政策扶持上虽有一些保障,但需要进一步加强。最重要的是农民创新意识不足。农民创新能力不足是限制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产业升级与农村人口迁移,新型职业农民所面临的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问题越发复杂。也就导致其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得他们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进一步提高农民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市场需求。
3. 缺乏示范和引领。为了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在各地建立一些示范农场和培训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示范引领,引导更多的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
4 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分析
4.1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根源
互联网+农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也成为了当下重要的问题之一。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农村观念难以转变。传统农业往往是农业劳动力多、资金和技术相对匮乏的模式,新型农民需要掌握相关技能、掌握先进技术、并且具备市场营销能力。然而,许多农村人士仍然抱持着传统观念,不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难以适应新型农民的职业需求。
2.农业教育的滞后。由于传统农业的模式、观念和知识结构的问题,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往往还停留在固有的农业观念和知识结构之中,缺乏现代农业现代化思想和技术手段方面的培训。这也导致了新型农民在拥有职业技能和前沿科技方面的滞后。
3.政策支持不够。在新型农民的培养中,具有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和提供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样重要。但当前,许多地区在新型农民的培养中政策支持方面存在短缺,这也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进程。
4.2 信息和资源不对接的根源
在互联网+农业的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导致信息和资源不对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基础能力相对薄弱,例如在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设备上的技能不足,无法准确寻找相关信息和资源。
2.目前在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程度相对较低,网络速度和稳定性存在问题,导致信息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效率较低。
3.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程度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和信息。
4.3 缺乏示范和引领的根源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缺乏示范和引领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民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很难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技能。
2.缺乏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当前的政府政策主要支持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对互联网+农业的扶持尚不足够,这使得许多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来投入这个领域。
3.农业龙头企业缺乏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领域缺乏大型的农业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示范和引领的方式带动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进来。
5 互联网+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5.1 注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问题,运城地区可以通过以下对策进行改进:
1.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当注重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包括现代农业技术、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这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开设一些农业技术、营销专业的课程。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需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这是很多传统农民所没有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实践性的培养,注重其在实践中的操作技能、管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在校期间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与当地农民合作,了解实际情况。
3.注重素质教育
新型农民要成为优秀的职业农民,需要具备高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为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这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这可以开设一些人文艺术课程、自我管理和沟通能力培训等。
4. 完善评价机制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中应完善评价机制,以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可以采用能力测评、学生自我评价、导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农业产业带等农业项目,增加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社会经验。
5.2 注重信息机制建设
针对信息和资源不对接的问题,运城地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改进:
1.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信息化两个方面,可以建设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两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机的相结合,让信息能够更便捷地向农民传递。同时,这个平台可以将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技能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指导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2.加强信息化培训及交流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人群,他们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掌握程度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加强信息化培训及交流。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讲座、展示会等方式,向新型职业农民传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拓宽信息渠道
信息和资源不对接的原因之一是渠道不畅,因此我们需要拓宽信息渠道。比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座谈会、论坛等交流活动,搭建农民与专家、企业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推广现代信息化技术,引导农民增强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不同领域、不同企业间存在一定的信息障碍。因此,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方信息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的共享,是十分必要的。由政府主导建立区域性、全国性技术和经验共享平台,将各种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
5.3 建立示范机制
针对缺乏示范和引领的问题,运城地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改进:
1. 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示范机制
当地可以选择一些农民先进示范户来进行培训和指导,这样既可以帮助普通农民提高技术水平,也能够有效地传递业界的前沿理念和技术。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商平台等途径,让农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当下的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帮助他们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产品。
2. 引入优秀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
在农业的复杂经营中,这些优秀的经验和实践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津贴政策等方式,吸引专业人才和企业来到农村地区,帮助新型职业农民们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和管理方案,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保障质量。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农业视角下运城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了成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壮大农村先进生产力。
未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互联网+农业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1)持续加强对农民的综合教育,推广农村素质教育;
(2)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3)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质量提高;
(4)建立和扶持农业客户端和电子商务开发平台,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5)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促进互联网+农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强化互联网+农业的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 (2018). 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郝安林. (2018). 互联网+农业的新思考. 农业技术经济, (9), 6-8.
[3]熊旭峰, & 陈林江. (2019). 农业信息化与“互联网+”农业的融合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 (3), 1-5.
[4]郭亚东, & 谷志东. (2018). “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对新农民的引领作用. 中国农村经济, (9), 56-60.
[5]林伟明, & 肖军. (2019). 互联网化视角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3), 6-10.
[6]王锋, & 张健. (2017).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11), 19-23.
[7]白岩洋. (2018). 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探析. 价值工程, (33), 178-179.
[8]胡鹏程. (2018). 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 价值工程, (22), 129-130.
[9]李志杰, & 邓伟静. (2018). 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 价值工程, (34), 67-68.
[10]袁文青. (2019).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探析. 价值工程, (2), 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