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史笔记 | 想到哪写到哪(一)

2023-08-24 15:52 作者:椒图狴犴  | 我要投稿

泰勒斯被认为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从他开始,人们逐渐摆脱了对世界的盲目崇拜而转向认识世界的道路。他不再把世界的缘起归结为神的创造,在泰勒斯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从水演化而来的,这种看似荒诞的理论,开启了人对世界的思考史,即哲学史。讲述《西方哲学智慧》的张志伟老师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当我们思想哲学家的思想,这是哲学的自我反思”。接着我便想到,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人认识世界,同时也是世界的自我认识。后来才知道张老师这句使我感到十分惊艳的话是对黑格尔思想的化用,而更令我意外的是:我自以为神妙的引申,恰恰是黑格尔的原文。而且是黑格尔走出康德,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思维根基。然而因为长期的科学教育,我并不认为这个世界拥有一个拟人化的目的,我也没有如同黑格尔那样的智慧。于是没有理所当然地像黑格尔那样将这个逻辑上的圆圈推广到最为宏观的角度。当我初次了解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的回答时,以为新世界的大门就要打开(后来发现当时完全是误读)。他依据运动和变化解决康德关于物质独立性和思想独立性不能兼得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赫拉克利特的回归,虽然主客二元的思想在后来的哲学家看来是导致曾经限制了古典哲学发展的罪魁祸首,但黑格尔在承认主客二元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方法给出了一套解答。我曾浅显的认为这是用前进与发展的思想取代了哲学中“上帝”的存在, 可是唯理论的前辈们似乎也并没有忽视所谓的“发展”,他们为什么还需要屡屡搬出“上帝”来为自己的理论圆场。经验论的哲学家们也必定是充分考察了未来的境况,才有足够的理由宣称不可知。

在黑格尔之后,人们回到了康德对于世界的解读。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是人类依靠自身的一套思维方式构建出来的世界的投影。视觉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眼睛和视觉的对象,还需要有光。这是我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看到了一句话。当时只是标注出来,没有过具体的思考。今日想起,觉得是支持康德思想的有力证据于是翻书来找原文,才发现这一句对康德物自体的完美注解的作者却是柏拉图。我突然意识到,这哪里是回到康德,分明是回到巴门尼德。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既然这二者都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那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换言之,从本质上讲,使得我们感到震撼的东西是什么。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是自己的渺小,我们践行道德,是在压制自我的欲望。我们所倡导的伟大,往往与我们作为动物的本能相反。

在我未曾了解哲学史的时候就通过各种互联网渠道知道了陈嘉映老师在中国的西方哲学界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研究海德格尔的第一人。而提到海德格尔,我们都知道他的大部头著作《存在与时间》,只看标题就体会到宏大和沧桑。可是当听说陈老师《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就不免感到失望。一个在哲学界拥有如此名望的学术大家,原来他的著述也只是描述这样琐碎的日常生活伦理。当时我只觉得,这或许是所谓的“返璞归真”?直到我真正了解到海德格尔的具体思想便是从以往哲学的宏大叙事中返回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来,通过此在的日常活动把握存在。这种从宏大到细碎的转变何其熟悉,休谟或许就是近现代的普罗泰戈拉,那么新的“伊壁鸠鲁”或“斯多葛学派”的问世是否也看起来理所应当呢?在一场讲座上,杨立华老师在反驳类似“西方哲学总是不断在进步,而中国哲学则总是前人观点的重复”的言论时说“西方哲学其实也充满了对以往哲学家思想的回归。”这句话看来非常准确。

在我看来,这种类似性绝非巧合。看似巧合的事情背后往往有着共通的缘由,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人类的思维的产物。正如康德对于知性的先验范畴的论述,人类对于世界的思考总有一套我们固定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总被误以为是世界本身的规律。这何尝不是人类的限制,不断的向上抽象得到的只是思维运作方式的而非世界的规律,以为在认识世界,其实是在追问自身。化用维特根斯坦的话,即使穷尽一切,依然所得甚少。


哲学史笔记 | 想到哪写到哪(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