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之“南慕容”——再优秀也有可能不快乐
你有没有被父母期待过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你有没有必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执念?
你有没有为了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一次又一次的挫败?
你是否除了实现理想,人生似乎毫无快乐的感觉?
《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个人,慕容复,也是一个悲催的创业者,从小生活在祖辈复兴大燕的宏图伟业中,也因“姑苏慕容”家族优越的条件,以及其个人勤奋努力和天资聪颖,出道即有了“北乔峰,南慕容”的称号,名震江湖。

论武学,论家世,论相貌,论才华,放在当今社会,也是妥妥的“优秀担当”,无数人艳羡的对象。
但慕容复的人生却在《天龙八部》中呈现了一种高开低走的局面,不只是复兴大燕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且终其一生,为了祖辈的心有不甘,背负着从出生时就被灌输的信念,即便是一种不可实现的幻想,也近乎偏执地不惜一切代价付诸行动。
可怜的是,却没有人问过慕容复“这一切真的是你想要的吗”。结尾其父慕容博放下了复国的愿望,皈依佛门,也算是背叛了祖先,做回了自己,获得了灵魂的救赎。
但从出生就被家族期待的慕容复却逃不开命运沉重的枷锁,复国的梦想像一张长期带着的面具,早已与皮肉贴合,如果无情地撕开,就会血肉模糊,分崩离析。
最终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复国梦想,慕容复抛弃了青梅竹马的表妹王语嫣,杀死了出生入死的兄弟包不同、风波恶,甚至放弃了“姑苏慕容”的姓氏,认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为义父。
抛弃爱情不过是他走向自我毁灭的第一步,抛弃姓氏、尊严和人性,也无法实现复国大梦,让他最终走向了精神疯癫的结局。
慕容复参与西夏招亲的时候,宫女询问:“生平在什么地方最是快乐逍遥?”这问题慕容复曾听她问过四五十人,但问到自己时,突然间张口结舌,答不上来。
他一生汲汲营营,不断为兴复燕国而奔走,可以说从未有过什么快乐之时,别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强,名满天下,江湖上众所敬畏,自必志得意满,但他内心实在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
他呆了一呆说道:“要我觉得真正快乐,那是将来,不是过去。”侍女又问:“公子平生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慕容复一怔,沉吟片刻,叹道:“倒也有人爱我,我却没最爱之人”。慕容复联想到不久前他任由倾慕自己的表妹王语嫣跳下枯井,就可知这个人物有多么悲哀了。
世人纵然因他薄情寡义产生厌弃,却也多少替他感到可悲,这个从小就背负着复国大梦的天之骄子,从始至终都活在父辈的阴影中,没有一天真正属于自己。

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曾提出的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的理论,就可以解释慕容复人生悲剧的核心。
简单说,虚假自体就是一个人从小围绕着他人的感觉成长,所形成的自体结构;而真实自体主要是一个人围绕着自己的感觉所成长的自体结构。
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都主要形成于早年原生家庭,主要是养育者对自己的影响。由于虚假自体是为了顺应环境而建立的一种适应性结构,所以会高度的“迎合环境”。
比如,儿童成为被期待的某个特定角色的时候,才会受到父母的赞赏,自然而然,孩子顺应性地成为了父母期待的样子。
同时父母的态度也会让儿童有隐约的担忧:一旦自己暴露真实的感受(尤其是敌意和自利的感受),就会引来拒绝和羞辱。
但当一个人只有虚假自体的时候,虽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生活富足,事业有成,让人羡慕,而自己内心却很少有幸福可言,尤其自己独处时,会毫无来由地有“空虚”“不真实”“丧”“孤独”的体验产生。
如果虚假自体支撑的现实生活一切顺利,实现他人的期待或许也是一种习惯的生存策略,未经审视的人生仍旧可以依照着父母期待的生存路径不痛不痒地生活,留给自己的仅仅是一种淡淡的虚无和不开心,好像也可以用“越来越优秀”的成就感替代内心的空洞。
可惜的是,“越来越优秀”的现实成就终究有一天会停滞甚至破灭,这也是慕容复们最终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

破解之道在于真实自体的发展和养育。真实自体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所形成的内心结构,它是活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也是直接能体验到生命意义的发动机。
当真实自体茁壮强大之后,会感受到生命的充沛和美好,也会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父母的期(jiā)待(suǒ)中挣脱出来。
成为自己,内心容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也会很智慧地整合虚假自体给自己带来的现实成就,最终会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优秀且丰富的人。
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再僵硬和机械地思考和行动。停在某个地方,探寻自己的内心,仅仅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 寻找一些真实的人际关系,没有客套和虚伪,没有利益和竞争,可以暴露自己的缺点和脆弱,可以丰富自己的感受和内心。
当然发展和养育真实自体并不容易,或许心理咨询可以帮到你。
1
END
1

作者 | 赵李琳
温柔细腻且敏锐的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北师大首期CARE项目毕业生
编辑 | 橘黄夜猫
监制 | Leo
审核 | Care解忧学术团队
图片 | 《天龙八部》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