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幻科普作文大赛

2021-12-14 19:51 作者:爱教语文的钉子老师  | 我要投稿

一、 初赛作文题目

各位考生:本届大赛写作材料、作文题目与写作要求如下:

1. 写作材料:

(一)

一提起牛,大家脑海里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西游记》中与孙悟空结拜兄弟的牛魔王。他力大无穷,法力无边,所以神通广大的孙猴子才愿意认他这个牛大哥。

而在现实中,牛最早的祖先原始牛也的确有“牛魔王”的风范,它们曾经与猛犸象、披毛犀和普氏野马等生活在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万至5万年前。那时的它们体型庞大,肩高能够达到2米,体重可达1吨,比现在的黄牛要大了一倍多。因为长得“牛高马大”,加之拥有两只尖利的长角,它们的性格异常凶猛,使得很多动物都退避三舍。

在人类完成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早期,原始牛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望无垠的草原、茂密的丛林以及寒冷的环境。但当人类学会了狩猎,原始牛很快被写进了食谱。也许是原始牛味道鲜美,肉质可口,人类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驯养原始牛,慢慢地,它们的体型越变越小,性格也越来越温柔,成为了帮助人类耕田种地的好帮手,它们成为了除爪哇牛、牦牛以及水牛外所有家牛的祖先。

人类之所以饲养原始牛,除了原始牛可以作为食物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饲养成本很低,因为牛是植食性动物。简单一点说就是它们只吃草,只要有足够多的草,它们就能长得膘肥体壮。

也许读者会产生疑问,既然原始牛吃草也能长得又肥又壮,那我们人类干嘛不学它们吃草呢?其实,人类也在吃“草”,准确说是吃一些植物,但我们的胃可比不过牛的胃,我们并不能很好地消化植物。

(二)

如果我们看过很多科普图书,就一定知道食草动物的胃分为很多部分。比如牛的胃就有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个部分,这让它的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食物消化车间。

牛群在吃草的时候,它们并不像我们一样细嚼慢咽,细细品尝食物的色香味,而是囫囵吞枣般将草全都吞进肚子里。大家可能会担心牛这样吃草怎么能消化呢?

其实,这些被牛吞进肚里的草首先会被存放在牛胃最大的部分——瘤胃。在瘤胃中有许多微生物(细菌),它们产生的酶会消化植物,产生的低级脂肪酸会被瘤胃吸收。经过了第一道“消化工序”后,牛空闲时会将这些草反刍回嘴里,再次咀嚼起来。这一次,食物会被磨得更碎一些,然后经过瘤胃进入到和网胃。

网胃内皮有蜂窝状组织,功能如同筛子,可以将进入胃部的异物筛出来,并留存在这里。当食物来到瓣胃时,就像是进入了食物粉碎机,瓣胃不仅能吸收食物的水分,还会将草研磨成更细微的状态,再输送到皱胃继续消化。

经过牛胃的四道消化工序后,牛在细菌的帮助下把植物难以消化的纤维素、碳水化合物以及淀粉等分解并转化为氨基酸,从而获得了具有营养的蛋白质。

同时,食草动物为了更好地消化这些植物性食物,它们的牙齿和其他身体器官都不断进化。它们不但拥有用以磨食的臼齿,还有着比自己身体长好几倍的肠道,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诸如兔子的肠道长度就超过了自身体长近20倍。在食草动物肠道的内壁布满小突起和皱褶,从而增加了植物性食物与肠道的接触面,减缓了食物在肠道中的蠕动时间,食物中的营养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吸收。

植物中的营养虽然不如肉类食物那样丰富,但里面的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却是样样都不缺少,食草动物只要多吃草,就能长出健壮的“体魄”。

(三)

现代人类之所以不能像牛一样长期吃草,是因为我们的消化系统(胃、小肠和大肠等)不能消化植物中的纤维以及一些酚类和各种营养物质,更无法从植物中提取完全满足人体的生命需要。

国外有一档让男女嘉宾在丛林中不依靠任何现代装备独立生存的真人秀节目,因为无法捕猎到猎物,嘉宾只能每天吃从野外采集到的野菠菜充饥。没过几天,他们的身体都变得很虚弱。从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类如果只吃植物,根本无法汲取足够的营养。

但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类的远古祖先并不是食肉动物,他们的“菜谱”大多集中在了各种植物的果实和根茎。在数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南方古猿主要依靠咀嚼植物而活着,这是人类学学者从挖掘出的南方古猿的臼齿与颚骨化石结构研究和推测出来的结果:那时候的南方古猿每天需要咀嚼大量的植物,以获取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然而,一切事物都会发生变化。从260万年前开始,非洲大陆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森林因为凋敝而被草原取代。这一过程持续到了12000年前的更新世时期。森林减少也就意味着早期人类要获取植物性食物变得更加艰难,不但要同其他的植食性动物争抢食物,还要面临面积不大的森林被傍人(早期人类的亲戚)占领的局面。

当森林越来越少,草原越来越宽广,早期人类为了能够存活下去,只好被动地寻找动物尸体来补充能量。而这一过程,使得远古人类获得了高脂肪含量的食物,脑容量开始变大。

在如何获取更多肉类以及食物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大脑越长越大,人类也变得越来越聪明。到了后来,人类进化出了“采集植物+食肉”的生存方式。也正是因为爱上了吃肉,人类的大脑才开启了演化之路。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查尔斯·慕斯巴说道:食肉行为一直都被认为是使我们演化成人类的原因之一,肉食所富含的蛋白质有助于大脑的发育。

经过他带领的科研小组研究发现,人类在150万年前就学会了狩猎来获取肉食。随着人类的大脑不断演化,人类把更多的能量都供应给了大脑,更复杂的高级思维方式逐渐出现。

然而,最早的原始人同野生动物在捕食上的区别并不大,他们捕到动物后,会启动“茹毛饮血”模式:直接撕咬猎物并吞下。但是,生肉不仅难消化,味道也不好。偶然的机会,原始人发现了野外山火烧烤后的动物肉更香更好吃。

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践,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使得烹饪成为了人类最热衷的一项生存活动。他们不仅研究烹饪的煎炸蒸煮方式,更是费尽心思制造各种厨具,从最初用于烤肉的石片,到后来煮饭的陶器。因为有了烹饪技术,人类吃到了更多鲜美的肉类,野蛮的人类慢慢进化成了文明的人类。

为了保证充足的肉类,随时可以烹饪美味的食物,人类驯养了更多的动物。

(四)

人类在狩猎和采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最初的农作物知识,他们也发现很多植物的种子特别适合食用。他们将野生的植物进行了人工种植和栽培,农耕文明随之到来。

纵观历史,对人类文明意义最大的有六种农作物:小麦、玉米、稻米、小米、大麦和黑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黑麦成为了欧洲北部的主要作物,因为它们能够适应气候寒冷和土地贫瘠的地区。人们将森林开垦出来,种植略带苦味的黑麦,再将它们做成发粘的面包。

大麦比黑麦更能适应环境。考古学家发现,在一万三千年前,叙利亚的先民就开始采集野生大麦作为食物。而大麦也是古希腊最早的主食,它被印刻到了最古老的雅典钱币上。

与黑麦喜欢寒冷不同,生命力顽强的小米适应的环境是炎热干燥的。远在商朝时期,这种营养丰富的主食就养育了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在这六种农作物中,稻米是我们中国人的主食。而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那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人在湖边种植稻米。到了现代,全世界已经有20亿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

原产美洲的玉米营养价值并不丰富,但也为养活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小麦可以说是对人类日常生活很有影响的一种农作物,因为它能酿造啤酒,也能制作可口的面包。然而,要烘焙出好吃的面包却很难,需要精良的技术。但作为吃货的人类,在古埃及时代就出现了很多的面包师,他们发明了40多种面包。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或许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美食,但养活千百代人的植物种子依然会是我们的主食。虽然我们喜欢吃肉,但离开了主食,肉也就没有那么好吃了。

那么,未来的食物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2. 作文题目:

1.写一个你知道的关于人类食物的科普趣闻,或者讲述一件与食物有关的科学发明、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

2.未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环境的改变,人类的食物会变成什么样呢?在宇宙中其他适宜生物生存的行星上,外星人(羰基生命、硅基生命或者不同元素组成的生命)吃的食物又会是什么样呢?

3. 写作要求:

1.请从上面的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并自拟命题进行写作。

2.要求:科普类作文要基于科学基础、科学史实展开;写作要求视角独特、创新,思维清晰,表达清楚流畅、逻辑合理,文笔优美。科幻类作文要求想象丰富、具有合理的科学基础或科学推理,表达清楚流畅、逻辑合理,文笔优美,但不要写成玄幻、魔幻或奇幻内容。

3.字数要求:800—2000字。

二、命题人简介

陆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代表作《小鱼大梦想》、《探险小龙队》、《地球部落》等。作品曾30多次荣获全国类奖项。

 

 

附:学生作文提交步骤:

1.打开网址:http://www.kepukehuan.com/

出现如下网页


 

2.点击右上角“学生登陆”


登录名为登记的手机号,登陆密码为手机号后6位。输入后点击登陆。

 

3.出现如下界面后,需要验证手机号。


点击红圈中的验证,出现弹窗


点击获取验证码后,登陆的手机号会收到验证码,请填写验证码并保存。

 

 

4.验证完手机号之后,点击左侧红框处的提交作品即可。

 

请在12月20日前完成手机号验证并提交作品。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幻科普作文大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