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我的金属巨龙分身》第-0.7~第-0.2章
《我的金属巨龙分身》第-0.7~第-0.2章
简介:你相信未来、奇迹、光嘛?
那就抓住它,勇敢的喊出变身吧!
......
苏辰在坠落的陨石上发现新材料,他制作成神光棒后满怀希望的按下,却变成了一只金属巨龙。
......
第-0.7章 暴风雪号
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它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
暴风雪号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而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要比1981年NS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
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可以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
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
万一着陆姿态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
而NS航天飞机只能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X系列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
机长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
且它拥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
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
有翼航天器先锋,当属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师洛吉诺洛金斯基领导下研制的50-50计划,也称“螺旋”计划。
1962年,米领导的第155设计局,根据科下达的任务,开始研制50-50计划。
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为高超音速载机。
“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
而高超音速载机(安224/225)由图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该在5.5到6马赫速度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
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
然而当时科设计的320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
所以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道飞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
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
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可以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者只是单纯作为技术验证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
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速研究。
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是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
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行。
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空天飞机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称为“套鞋”。
这种几何形状,可以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受热程度。
该机的独特之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作垂直安定面。
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升力。
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
米格-105安装有科列索夫研制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
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
这一方案最终被取消,但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在70年代初,N研制了“太空梭”轨道飞机,也就是已经退役的航天飞机。
这一时间,苏也开始制造自己的“太空梭”,即“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为研究从轨道返回时防热问题,设计者还研制了布拉风-4无人驾驶试验器,以宇宙系列的代号完成了4次轨道飞行。
时间则分别为1982年6月4日、1983年3月16日和12月27日及1984年12月19日。
最初两架空天试验机均溅落在印度洋上,其打捞工作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
于是,后两架“布拉风”均着陆于克里米亚海区。暴风雪号于1988年11月15日发射升空,并完成了极其精确的自动着陆。
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按计划应很快开始载人飞行,但后来,苏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航天计划拨款急剧减少,于是,“暴风雪”号也就成了“多余之物”。
第-0.6章 现在可以透露的情报①
名字:阿大,种名:长鳞毒龙,具体:巨龙门毒龙纲鳞目毒龙科长龙属长龙种。
名字:阿火,种名:碧玉火龙,具体:巨龙门五色龙纲五色目火龙科火属碧玉种。
名字:阿金,种名:青铜铸龙,具体:巨龙门时光龙纲金属目铜科青铜属铸种。
名字:阿四,种名:蓝玉霜白龙,具体:巨龙门霜龙纲白龙目玉科蓝玉属白种。
名字:阿七,种名:肜幽蚀龙,具体:巨龙门量龙纲月目肜科幽属蚀种。
名字:阿九,种名:绿龙,具体:巨龙门五色龙纲五色目绿龙科绿龙属纯种。
名字:阿十,种名:绿铜龙,具体:巨龙门五色龙纲五色目绿龙科绿龙属铜种。
名字:甲一、甲二、甲乙、甲三,种名:金甲龙,具体:巨龙门金龙纲金目甲龙科甲属金种。
名字:游星,种名:灰砂星龙,具体:巨龙门星龙纲砂目砂龙科星龙属灰种。
名字:游一,种名:苍星银龙,具体:巨龙门星龙纲苍目银龙科星龙属银种。
名字:红一,种名:红龙,具体:巨龙门五色龙纲五色目红龙科红龙属纯种。
名字:红六,种名:霜焰龙,具体:巨龙门五色龙纲五色目焰龙科焰属霜种。
名字:红七,种名:太古红龙,具体:巨龙门五色龙纲五色目古龙科红龙属古种。
名字:冰一,种名:霜蓝龙,具体:巨龙门蓝龙纲蓝龙目霜科蓝龙属霜种。
名字:冰二,种名:霜龙,具体:巨龙门霜龙纲霜龙目霜科霜龙属霜种。
第-0.5章 磁化
磁化,是指在受磁场的作用下,由于材料中磁矩排列时取向趋于一致而呈现出一定的磁性的现象。
即使原来不具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
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显现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磁化的方法很简单,在物体上绕上绝缘导线,通入直流电,经过一段时间后取下即可。
其原理是磁性材料里面分成很多微小的区域,每一个微小区域就叫一个磁畴,每一个磁畴都有自己的磁矩,即一个微小的磁场。
一般情况下,各个磁畴的磁矩方向不同,磁场互相抵消,所以整个材料对外就不显磁性。
而当各个磁畴的方向趋于一致时,整块材料对外就会显示出磁性。
所以所谓的磁化,就是要让磁性材料中磁畴的磁矩方向变得一致。
当对外不显磁性的材料被放进另一个强磁场中时,就会被磁化。
但是,不是所有材料都可以磁化的,只有少数金属及金属化合物可以被磁化。
从物质构成来讲,一切物质都是由它的分子组成的。
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而电子在不停地自转和绕原子核旋转,电子的这两种运动都会产生磁性。
由于它们运动的方向各自不同、杂乱无章,使物质内部的磁效应相互抵消。
因此,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呈现磁性。
但是,在外界的磁场作用下,铁、镍、钴铁磁材料内部本来各自运动的电子,会唰地一下排得整整齐齐。
这时,电子旋转运动产生的磁效应,与外界磁场方向一致,这些物质就呈现出磁性。
而铜、铝、铅等等非铁磁材料中的电子,尽管外加再强的磁场,却好像一群不听话的顽皮孩子,不肯听从"口令"而"整齐列队",仍然自由自在地在杂乱运动着,所以也就没有磁性。
铁被磁化是因为是有铁的物质结构造成的,铁在受到磁场的作用下,由于铁中磁矩排列时取向趋于一致而呈现出一定的磁性。
而磁铁遇热会失去磁性。
磁和电子是分不开的,运动的电子周围就有磁,这是电磁效应,磁铁烧红后,它内部的分子热得乱窜,破坏了电子运动的方向性,电磁效应互相抵消,整块磁铁就不再显示磁性。
大家把磁铁和磁石完全消失磁性的温度,称为居里温度。
第-0.4章 威尔逊云室
所谓的威尔逊云室,指的就是显示能导致电离的粒子径迹的装置。
而早期的核辐射探测器,也就是最早的带电粒子探测器,由C.T.R.威尔逊在1896年提出,故称威尔逊云室。
云室则是指在一定空间里,模拟的云雾条件下,进行不同云物理实验研究的设备,容积有大有小。
如容积为立方米以上的大体积云室是固定的,可用于进行多种云物理实验研究。
容积为几到几十升的小型混合云室,主要用于外场自然冰核观测,也可进行播云催化剂成冰性能的检测。
而云室中的气体大多是空气或氩气,蒸气又大多是乙醇或甲醇。
而根据径迹上小液滴的密度,或径迹的长度可以测定粒子的速度。
而将云室和磁场联用,根据径迹的曲率和弯曲方向,便可测量粒子的动量和电性,从而可以确定粒子的性质。
这样威尔逊云室,就能使那些小得无法直接观察的粒子的运动轨迹显示出来。
甚至,威尔逊云室也可以把那些高速粒子发生相互撞击模仿核撞击,使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情形,拍摄下来。
因此,威尔逊云室也一经发明便立即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与运用,对于检验理论和探索新型粒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在1923年里,著名物理学家阿瑟·霍利·康普顿发现了X射线,以及X射线散射后波长变长的现象,以此命名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使用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就在人们对此将信将疑时,威尔逊用云室拍摄到的反冲电子的径迹,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康普顿散射理论,还为爱因斯坦光子说,提供了实验依据。
而由于这项工作及他发明的云室,因此威尔逊和康普顿共获得了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什么是躺着啊,这就是啊。
其次就是正电子的发现。
1932年,C· D安德森利用威尔逊云室,研究宇宙射线,在宇宙射线的云室照片中,他发现了正电子的径迹。
这是利用云室发现的第一个反粒子—正电子,从而证实了狄拉克关于存在正电子的预言。
安德森因此荣获193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1937年,安德森又用它发现了汤川秀树在1935年从理论上预言的介子。
到了1955年,王淦昌和他的合作者利用大型云室,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自然》杂志指出:“实验上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是在微观世界的图像上消灭了一个空白点。”
世界各国的报纸,纷纷刊登丁关于这个发现的详细报道,“王淦昌”成了新闻导语中的主题词之一。
关于反西格玛负超子发现的意义,当时,科学家认为“其科学上的意义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
后来,欧洲中心的300亿电子伏加速器上,发现了另一种反超子——反克赛负超子。
于是,在高能物理的历史上,反西格玛负超子和反克赛负超子被并列为公认的最早发现的两个负超子。
这两项发现,对证实反粒子的普遍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回到威尔逊云室上。
1925年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年轻的布拉开特,在卢瑟福和威尔逊的指导下,致力于用云室研究a粒子撞击氮原子核的问题。
他从拍摄到的两万多张云室照片中,只得到了8张照片,就为证实卢瑟福在1919年所做的世界上,最早实现的人工核反应实验。
在1932年布拉开特和奥恰利尼合作,开始用威尔逊云室研究宇宙射线。
但是由于宇宙射线稀少,如果让云室随机地膨胀和拍照,大约每百张照片中,只有2~5张上,才会有宇宙射线的径迹,这就使他们想到云室摄影的自动化问题。
而解决的办法便是在竖直放置的云室上下两侧,各放置一个盖革计数管,这样使得经过云室的宇宙射线,就必将先后穿过两个计数管。
布拉开特就设计了一种电路,只有从两个计数管来的讯号相藕合时,才能触发云室的膨胀,而产生记录照片。
布拉开特用这种自动化技术控制云室摄影,约80%的照片上都有射线径迹。
他们通过对大约7 000张照片的分析,证实了几个月前安德森发现的正电子,直观地说明了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
1933年布拉开特转到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担任教授。
在那里,他继续用云室方法研究宇宙射线,他研制出了用于云室的大而积匀强磁场装置,并用这台装置拍摄了大量宇宙射线径迹的照片。
由于布拉开特对云室技术的改进及,由此对核物理和宇宙射线的一系列新发现,而荣获1948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1952年,格拉塞在云室中直接用液体代替气体一蒸汽混合物而发明了泡室。
泡室的出现为探测高能带电粒子又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为此格拉塞荣获1960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第-0.3章 元素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英文名是Half-life。
而随着放射的不断进行,放射强度将按指数曲线下降,放射性强度达到原值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就叫做同位素的半衰期。
而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N=N0×(1/2)t/T。
其中:N0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
......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百亿年。
在物理学中,尤其是高中物理,半衰期并不能指少数原子,它的定义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所以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几率也越高。
而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几率来表示。
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
从统计意义上讲,半衰期是指一个时间段T,在T这段时间内,一种元素的一种不稳定同位素原子发生衰变的概率为50%。“50%的概率”是一个统计概念,仅对大量重复事件有意义。
当原子数量“巨大”时,在T时间内,将会有50%的原子发生衰变,从数量上讲就是有“一半的原子”发生衰变。
在下一个T时间内,剩下未衰变的原子又会有50%发生衰变,以此类推。
但当原子的个数不再“巨大”时,例如只剩下20个原子还未衰变时,那么“50%的概率”将不再有意义,这时,经过T时间后,发生衰变的原子个数不一定是10个(20×50%)。
...
现在可知衰变是微观世界里的原子核的行为。
而微观世界规律的特征之一,在于“单个的微观事件是无法预测的”,即对于一个特定的原子,我们只知道它发生衰变的概率,而不知道它将何时发生衰变。
然而,量子理论可以对大量原子核的行为做出统计预测。
而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描述的就是这样的统计规律。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决定的,与外界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
应该注意的是,并非经过两个半衰期,所有辐射都将消失。
因为放射性是一种概率现象,每经过一个半衰期,初始原子会消失50%,即辐射的危险会降低一半,但还能延续很多个半衰期。
而只要还有最后一个原子没衰变,放射性就不可能完全消失。
不过通常来说,在经过30个半衰期后,辐射已减至原来的十亿分之一,基本无法被探测到,也就没有危害了。
半衰期也不是一定的,如碘的半衰期为8天,并不是说碘一过8天,原子数量就会减少50%,半衰期只是一种平均现象。
......
爱因斯坦定律:
当原子开始发生衰变,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衰变的速度也会因而减慢。
例如一种原子的半衰期为一小时,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一。
原子的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γ射线。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公式E=mc2,衰变是其中一个把质量转为能量的方式。
通常衰变所产生的产物多也是带放射性,因此会有一连串的衰变过程,直至该原子衰变至一稳定的同位素。
.... ..
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
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
因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放出α、β、ν等射线的现象,叫放射性。
其射线可杀死生物体内的有机体,引起癌变、白血病、骨髓病等。
然而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
但50年代以来,人的活动使得人工辐射源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及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度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
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
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
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第-0.2章 氡辐射
氡是一种化学元素,元素周期表符号为Rn。
氡元素对应的单质是氡气,它无色、无臭、无味,是一种惰性气体,并具有放射性。
好在氡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并不易形成化合物。
当人将氡气吸入体内后,由氡产生衰变的阿尔法粒子,会在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引发肺癌,可是偏偏建筑材料又是室内氡的最主要来源。
如花岗岩、砖砂、水泥及石膏之类,特别是含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最容易释出氡。
并且由于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中都含有微量的铀,所以在土壤、地表水和大气中都几乎含有氡。
只有大气中氡的浓度受到气象与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小。
且由于氡的密度较大,空气中氡的相对含量,会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在通常条件下,氡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而在标准状况下,氡会压缩成无色的发磷光的液体。
固体氡具有天蓝色的钻石光泽。
与其他惰性气体相比,氡显著地溶于水,氡更易溶于煤油、甲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氡很容易吸附于橡胶、活性炭、硅胶和其他吸附剂上,加热到350℃时,氡又能从活性炭上全部解吸下来。
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将氡与其他气体杂质分离。
氡单质由单原子分子组成,稀有气体,有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高能量的α粒子,寿命最长的同位素222Rn的半衰期为3.82天,能使水分解。
而已知氡的放射性同位素有200Rn~226Rn共27种。
其中,通常所指、最重要、寿命最长的是222Rn,半衰期为3.82d,放出的α粒子能量为5.489MeV,经衰变后产生一系列子体,最后变成稳定的206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