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 读书作文法序 毛奇龄(原文與翻译版)


古人教导子弟的方法。师氏用三行(一),保氏用六艺(二)。没有专做叨叨念念,小朋友跟我念,以为功课的。或是抄写弄笔的东西。只有天子、诸侯、大夫,士人来培养孩子的内容。就会使用六书(三)、九数(四)、法律典籍、计画执行等等事务,都在国子学校里,让他们孰练,它日经世济民,才有得发挥。
现在就不一样了,进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以考官要考的东西,来作优劣进退的依据。也不分德性的贵贱、年龄的长幼,就只专注这些八股东西。
唐彪先生,担任师氏的工作好几年,经历浙东浙西,在那些人文荟萃的地方,都是虎皮上座的夫子。那些学生都是以先生为前瞻的。并用三物、六德(五)来教授弟子。孰悉,本质项目,提出精彩作品,把握了中心思想。被先生教过的学生,都ㄧ ㄧ遵从仿效。有实际的行为,并不是表面的空言。
我窥探了不少东西,回到了家乡,把之前的读书作文法和父师善诱法,两本书籍,加印了出来,传播于世。

其中,就多加确认了字句,使它更准确,有个标准。所谓,用心思的人,会校正标准的,不是吗?
师长传得正确,徒弟就学得好。家长敦厚,子弟就善良。唐先生祖上有血脉,珍惜着祖上的东西。今天,有所传续又变化善良,也不曾藏私,乐意向人们传播这份文化。
又或者有人疑惑说?以师保的尊贵身分,经历各种教育机构,立德又育仁。退下公务之后,重新执教,多留心这些读诵弄文的教法,好像也不是多重要的事情?我曾读过伏生(六)的尚书,班固(七)的食货志,知道卿大夫,在朝庭上退休了,回到家乡养老的时候,也会给宗族后人,和邻里子弟,作些文化课,传讲经文,端正人伦。唐彪先生,编写这两本书,大概也是如此的原由吧。所以命名为家塾教学法。我相信是这样,我也愿意多加求索学习。就从这一条路进入,大学的八目,达到平天下的境地。这些都是要学好大学一书,必须的预备动作呀!
清康熙年间,家族晚辈,毛奇龄恭敬的书写以上。
注(一)。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注(二)。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守王闱。
注(三)。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注(四)。九数是春秋战国时代形成数学的九个分支: 郑玄引《周礼注》:「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方田:田地测算。粟米:粮食换算比率。差分:赋税的分配。少广:田亩面积和长阔。商功:工程土方估计。均输:运输费用的分配。方程:即方程式。盈不足:计算盈亏。旁要:即勾股定理。
注(五)。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注(六)。伏生,秦汉之际,传讲尚书的夫子,汉朝皇帝遣特使向他学习过。
注(七)。班固,汉朝中央官员。史学家,经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