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宝莉】为什么第八季“不好看”(以第八季为例分析)

(本文带有探测的个人色彩,如果对读者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探测实感抱歉)
探测发现,不少马迷都觉得“后几季”质量一般。
那么,问题的本源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看看。
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被誉为理性思维中的“终极三问”,其中,只有多问“为什么”才能让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层思考:
是什么:“第八季不好看”。
为什么:马设被吃得太厉害了(超出了许多马迷可接受的范围),个别剧集写得牵强,有些模板戏的感觉(探测真的不是想伤大家的心,请大家读完,对不起),有些剧集节奏掌握不当。
怎么办:编剧需要多看看之前的剧集深入了解人物,而且要更加细致地刻画人物,剧情也要掌握节奏。
第二层思考:
(为什么要先提出来)
为什么剧情出现这么多问题?
是什么:探测听说,劳伦阿姨与编剧在剧情问题上吵过,因为编剧打算写婴幼儿向剧情。
可有证据?
有:第七季第十四集的最后,编剧用两只小驹从友谊日志中受益良多而大马继续争吵,暗示小马剧情本身还是偏儿童向的。
第三层思考:
为什么编剧这样做?
是什么:孩之宝官方创作G4的本心是销售玩具,劳伦阿姨的本心是做一部“成年人也可以看”的动画。劳伦主神离开后,孩之宝官方也逐渐将玩具销售作为主要目标,编剧们也逐渐顺应这一方向了。
可有证据?
有:TNBi元老告诉我们,之前有一个写得很好的剧评,说第三季开始,反派开始出现儿童向趋势(不像梦魇之月、无序和邪茧女王,他们做坏事都有他因)。例如黑晶王和提雷克,“它是反派,它就是坏,要打败它”。
第四层思考:
为什么“它是反派,它就是坏,要打败它”型的反派是偏儿童向的?
是什么:因为小孩子知识面窄,大脑发育不完全,很难理解“为什么”(比如当年我们记住“1+1=2”时,恐怕不会理解“这是个公理,是代数学的基础”,甚至还在机械地背“一个苹果加上另一个是两个苹果,而一个鸭梨加上另一个。。。我不会了”)。而青少年和成年人具备理解“为什么”的能力,而“为什么”往往是问题最有挑战性、最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我们更加看中“为什么”(所以,第八季里RD与AJ较劲、RR与RD吵架会让很多马迷一头雾水)。
结论1:后几季(含第八季)问题的本质不是“质量下滑”,而是“定位改变” 。
我们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这就是理性思考的力量。探测也希望大家能多多理性思考,这样,马圈就可以更和谐了。
等等,返回第二层,对于许多马迷而言,剧情不好发生在后几季而不是前几季,一定别有洞天
第二层的重新思考:
为什么偏偏在后几季剧情出现“不好看”现象?
是什么:早已有马迷分析过这个问题,我们整合一下他们的观点——
①很难更换地图。小马的剧情一般都是在小马镇发生,在小马国其他地方甚至小马国之外也有,但是比较少,基本上都是解决友谊问题才去的。而解决友谊问题的剧情套路太模板化了,所以编剧们一般还是以小马镇为舞台展开剧情。但是小马镇容纳的剧情、人物、地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编剧们越往后越没有东西写了,小马后几季也趋于单调 。
②人物设定复杂而且互相矛盾。小马的人设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编剧们也很重视人物描写。但是,小马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小马的剧情是“日常向”的,不像很多其他剧情,是“大故事”向,比如,从头到尾一个超大的主线,支线不多。那些“大故事”向的动漫自带“前挂后连”系统,编剧很容易记住人物的设定(因为说不定上一集就出现过这个人物的特性了)。然而,不幸的是,小马不自带这个系统,因此,编剧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去记忆人物设定,而且由于剧情不连贯,很难让人物的设定活灵活现(马迷们看小马入迷,对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数家珍,很容易发现编剧的哪怕一点失误),常常因为编剧时间有限(编剧在其它时间有时还得参与其他剧组),写出的人物愈发僵硬死板。更进一步,小马的剧集越多,设定总体上(说是总体上比较合理)越丰富,越不好写,越容易吃设定。
③剧情商业化严重。官方之所以出后几季,很大程度上是想多在玩具上赚钱。但是后几季真的不适合再更新了,第五季就已经出现明显牵强的剧集了(例如,Spike当公主的那一集)。一方面要保证剧集数量以维持玩具销路,一方面剧情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官漫和正剧的风格差异太大,导致编剧很难吸收官漫风格进行革新),导致后几季几乎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