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讲王阳明传习录】全150课,第七课:徐爱录:亲民还是新民

2023-06-23 21:43 作者:PP侠kr爱看书  | 我要投稿

p7

徐爱录1 亲民还是新民


那么徐爱录就录了一共有12段或者叫12篇。

我们先按照这个顺序看第一篇。

就讨论《大学》,23页 上。

徐爱录的第一篇:爱问: “在亲民”,朱子谓当作 ‘新民'


 朱子就是朱熹,朱熹以为旧本有误,《大学》的旧本有误,

他说在亲民搞错了,应该是什么?在新民。

因为后章在《大学》后面有作新民这样的文字。所以根据就来了,

因为读到后面有作新民,那么前面那个亲字肯定就是错了,

 这是朱熹的说法,而你先生以为依从旧本作 ‘亲民’,王阳明你有

根据吗?这看上去是个学理上的争论。或者是考据上的问题,

其实不是,究竟是亲民还是新民?

各位想一想,一字之差差在哪里?


中西思想之差别,我们在这里看得到的。西方的哲学在古希腊得到

了柏拉图那里一个基本思想来了,那叫什么 改造世界。

一改造自然界,二改造人类社会。

什么叫改造人类社会?要新民,新就是什么?改造。

朱熹的学问真的是走这条路的对吧。要把这个天理作为

一种形而上的学问先说出来。然后老百姓要懂,懂了以后

按照它去做,不就是更新了老百姓吗?

王阳明认为这个不对,一个新,一个亲,原则性的区分在这里出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明明德如何明。

不是你关在房间里明,第二句话来了,在亲民是吧,

亲民乃是明明德的什么?道路,途径,方法。

什么叫途径?

明明德是怎么,到群众中去,比如说今天我们更容易理解的

话叫走群众路线。体会人民生活去。


明明德如何明,在自己的书斋里能明吗?体察任命生活,因为

那明德不是在你个人的肚子明,是天下所同的,圣人求道,

道无可见,对吧。道没有写在天上,到哪里去体会呢?

这个清朝的学者章学诚说的话真对,他说学与圣人,斯为贤人;

你向圣人学你就成了贤人,学与贤人。学以贤人,斯为君子;

学与众人,斯为圣人。

有几种人我们来看一看,圣人,贤人,君子,众人。

王德峰一直在想他在这四种人当中哪一个地方。

既然做了老师,就是必须是贤人,因为学生跟着老师成了什么呢?

君子。

教育的第一要务不是传授知识,首先让学生作为人而存在。

而不是作为某种人而存在。人才叫某种人是吧,或工程师或

医生。教育的第一目标不是培养出来某种人来,而是使人成

其为人,所以你必须成为贤人吧,你才有资格做教师。

然后学生向你学成了君子,那么贤人,教师从哪里学呢?

读圣贤的书了,读圣人的书那叫学与圣人。


那么圣人又是哪里来的?学与众人,是不是老百姓教出一个

圣人来?没有这种事。

 学于众人之行。刚才讲的这个人叫章学诚,他是史学家

义是思想家,清朝人,他又一本书叫《文史通义》。

里面就讲了这样的话,什么叫做众人之行。

民众的生命实践就是圣人所学的,圣人就是从中来的。


圣人就从中来的,从领会体察人民的生命实践,在这个

体察之中圣人成功了,圣人成其为圣人了。假如是新民的话,

就不知道圣人如何来。他就天上掉下来。

然后去新民吧,就改造国民去吧,圣人哪里来?

从民众的生命实践当中对他进行体会,然后就论道了,

道在人民生活中,众人之行是什么?一阴一阳之迹也,

我们一步步来讲,众人之行叫众人的生命实践对吧。

民众的生命实践,民众的生命实践叫什么?一阴一阳之迹也。

圣人求道,道不可见。那么道在哪里留下了他的痕迹呢?

在民众的生命实践中。 


何为一阴一阳?周易当中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阴一阳就是道的意思。众人之行,道之迹也。

什么叫一阴一阳,即冲突又妥协。

民众生活充满了矛盾冲突又要达到妥协。叫一阴一阳

要合,叫对立统一。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圣人你知道吧?才行。

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政客,要从当下中国老百姓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当中去体会什么?道。


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天道的方向要转变,你也拖不下去了,

他有时间节点的,30年为一世。你拖不了。


08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

有长篇讲话,和中心思想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为什么叫这三个不?因为有动摇有懈怠有折腾。

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世就是什么?

段玉裁所做的注,就是《说文解字》你翻开来查,世界的世,

段玉裁做了一个注: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

天道方向的转变,你哪里去体会?

章学诚说了,学与众人之行,众人之行是一阴一阳之迹也。

我们看到今天当下世界各地的种种矛盾冲突,危机困境。

你就要从矛盾冲突困境当中去体会天道方向转变了。

我们期待今日的世界来一个圣人,他从哪里来?从大学里来

还是从哪里来?从大学里肯定来不了各位。王德峰这个心理

很清楚。我们都在学术体制里面,然后有人就这么说,

我们不允许吃着这口饭,砸这个锅。 所以他可能在弄堂的

某一个亭子间,是可能的。


孔子当初不是如什么,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周游列国谁都

不接待他,他自己描写的惶惶如丧家之犬。

如果大道不能行,我做个船出海吧,就这麽来了,还挺有意思的,

所以王阳明说,没有一个圣人从天上掉下来然后带着全部的真理,

向人民喝道。你们瞧真理就在这里向他跪拜吧。没这种事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体察人们生活,领会人民生活的

需要,一定要抓准了。今天人民的生活的需要是什么?

王德峰一直认为四个字,安居乐业。

实现它,是各个国家领袖的使命。

分了两个部分,这个是自然规律因为改革开放30年下来,

天道方向自然要有新的转点,一个叫资产阶级,一个叫无产

阶级。我们先用这个概念说一说。这两个阶级都不是权贵

资产阶级对吧,所以人民都要安居乐业。无产阶级的居就是

很现实的,就是房子,有吗?很多人做了房奴。

资产阶级的居呢?要在自己的名族的国土上待的下去。

这叫安居,房子是好多的,没用的,有的人好几个房子。

乐业,对无产阶级来说就是不失业,对资产阶级来说,

我的那份事业不容易对吧?中小民营企业家,这个企业

在中国的未来有没有前途?不行怎么办,要不要转移到国外?


所以四个字 安居乐业。如何实现?冲突是避免不了的,

王阳明回答徐爱:做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做新民这句话,

在《大学》里边真有,但它说什么?这个新是自新之民。

就是人民自己的更新,不是你去更新他。

与“在新民”之“新”不同,在新民之新就不是自新,就是改造,

把人民改造了此岂足为据!


作字却于亲字相对,然非 “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

皆于“新”字无发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据,前面讲了,

如果是在新民的话,后面就要讲到新了,如何新民吧,

但是一句话都没有的。《大学》原本我们也看到了。

你哪怕新本后面也没有啊。


对新字无所讨。又谈到八条目,没有一个条目讲到要改造国民,

但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哪里有一个新民的新字在里面呢?没有这个意思,所以前面怎么

会突然很突兀的来一个在新民呢?

旧本的亲才是对的。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

乐而利其利”,这都是引用的。一个人如果是做父母官,

他跟民众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去改造老百姓。不是,

是“如保赤子”,父母官这个比喻这个说法是很有意思的,

象征什么?官员,就治理一方的官员,他跟被治理的老百姓的

关系是什么?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你生出了个孩子来了,

你怎么对待他的?呵护他, 领会他,了解他的需要,

这叫如保赤子。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皆是亲字意。

人民需要什么?作为官员你也就把他看成你的需要,

叫民之所好好之,就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

我们不要把学问看的是高深莫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把人民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和他们站在

一起解决需求,解决问题和谋求更好的福利生活,才是正道。

虽然在实际上很难实现,但是这个观念一定是对的方向。


每一个官员和领导都不能忘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法制系统的方针,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先要从群众中来,群众的实际生活和需要要深切体会。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得民心的政策方针。再交给老百姓。

那叫到群众中去。


在繁华的地方呆久了头脑全是空的。到不同的地方走访到社会的

各个角落,从基层到农村,从山里到县城才有很大的体会。

天天融入于民才理解真实的酸甜苦辣,才知道真实的问题以及

怎么解决。


西方思想是反儒家的。儒家熏陶出来的老百姓有劣根性,

要去批判反思,斗思批修。这要改造国民,西方思想的新民概念,

但是同时因为国民不是随便好改造的,所以又运用到了中国哲学

思想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个近代的思想体系的交互和博弈就不深入讨论了。

我们只是说我们读这些书,看到的全都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之思想的特征。这是 我们读这个传习录

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最根本的意义就在此。


此之谓民之父母,所以说作官要把百姓当自己的孩子,

你做爸爸妈妈的,对孩子不就是如保赤子,那么官员对百姓

也一样如此态度。


然后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这个就是亲这个字的含义。不是管理者随便加给你什么东西,

而是民众的需要管理者领会到了,然后他们去帮助你实现。

官员应该跟民众是这种关系。


比如近代史,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一个非常远大的能让名族

真正喜乐平安的社会制度,但是有很多的人民已经暗中迷恋

资本主义的思想和理念,民之所好好之,这个阻挡不了,

所以邓小平开始做到这一点了,民之所好好之,

他提出小康目标,小康目标真是民之所好,回归了亲民的

中国思想。


下一段,底下就把孟子拿出来说话了,亲民就是孟子所说的,

亲亲仁民之谓,亲之既仁之也,这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

爱物,这是孟子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打个比方,比如我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里面治理一方,比如

一个县城, 或者一个省,在这里作领导,这叫大人对吧,《大学》就叫

大人之学,那么你面对一个县城或则一个省的民众,其中只有

极少数人是你的亲人,其余的全是陌生人,不是你的亲人,

跟你没有亲情关系的。你能亲的一定是亲人,父母,兄弟,孩子们,

那叫什么?亲亲,然后你要推广的,儒家讲的仁叫什么?

推己及人,不是兼爱。墨子讲兼爱,叫做universal love。

就略相当于基督教讲的博爱。其实这个不可靠也不真实。

在西方终于好像有一点真实,是因为他们信仰了一个超验的上帝。

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于是我们博爱。那要有宗教

信仰的,就像什么?《悲惨世界》里面讲冉阿让偷了米利爱

主教家里面的银器,第二天不是被警察抓过来了,

米里哀主教就跟冉阿让讲,冉阿让我的好兄弟,你还忘了

我还送你一堆银的小灯呢,这叫博爱了吧,这种博爱的基础是要有

宗教信仰的。我们中华名族是没有对上帝和天国的信仰的,

我们能够去爱别人的话,前提是什么?从亲亲出发,然后再

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对亲人之外的他人,你不叫亲,叫仁,仁就是推广,

有亲情而推广出去那叫仁。所以亲亲而仁民。


那么民众的生活需要什么?整个自然界,整个宇宙,种种的物,

你怎么会去顾惜他们爱惜他们呢?是因为人民生活需要。、

我们地底下的矿产好随便开吗?开了就送给洋人或者卖给

洋人吧。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活的物的保证是吧,那么要

爱物了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亲到民到物,

从自己和亲人的关系这个点上出发,推广为他人以及推广位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孟子这句话说到了我们名族人性的根上了。


王阳明后来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我们怎么理解爱有差等呢?

这不是私心。王德峰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假如现在有两个

老人等待拯救,其中一个老人是你的父亲,另一个老人是别人的

父亲,请问你先救谁?有差等吧,一定有。

然后墨子耶稣跳出来了,说universal love 要博爱,应当大公无私,

应当先把别人的父亲救起来,这怎么可以?是吧?

我们中国人基本上全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我们的父亲和关爱

和抚养下长大,这个恩典是我们亲身感受过的,此情此景,

我们自己父亲处在危险,你情不自禁自然而然要先救他。

你不去先救他一定心不安。


所以我们对他人的爱有一个根的,根发了芽,然后再长出

他的干和枝叶。这个发芽处在哪里?在我们与亲人之间的

那种亲情中得到发芽的地方。

一个人善的根源和胸怀不是莫名其妙的来的,是有根源的。

根源之处就是亲亲。 父母要吃饭,你就宰了鸡宰了羊给他吃。

本来这个羊和鸡也是你所爱的,但是你可以杀他,为什么?

因为父母要活吧,所以你忍得吧。 能忍的,为了这个羊和牛,

你又让草给它吃掉了,草也是生命,这是你忍的吧,忍的,

到什么时候,假如修身的身是一个个体的话,如果父母的需要

不如你个人的需要更重要的话,此处你忍的了,就把父母的需要

扔到了,是可忍熟不可忍。


最后不能忍的是什么?我们根自己的情人之间的那种亲情。

你是不舍得不忍的,你说放弃他只要我自己。所以

是可忍熟不可忍就是孔子讲的。讲的就是这些事情,

如果一个路人要吃饭,你父亲也饿了,你只有这一块面包,

你让路人饿着,让父亲吃了,此处能忍吗?可以。

父亲对我来说,一块面包父亲吃了, 我就没吃。

还是我吃了吧 让父亲饿,此处可忍何处不可忍,你就动物了,

这就是可忍熟不可忍的这句话的原意。

所以孟子讲的是很真切的。中国思想的根基,我们从孟子的

书里面看得到,所以这一点就把我们跟洋人根本上区分出来,

 如果按照资本的逻辑,市场经济的原则,我们应该说这样一句话,

商场无父子,这个在中国这个可能吗?绝不可能。

父亲也开了一个企业,儿子也开了一个企业,然后他们就竞争

起来了吗?绝不会。父亲再开办自己的企业同时,关注着

儿子的企业,他一有什么不行的,你赶快去帮了。

商场上无父子这句话倒生于西方。他们把这个界限分的很清楚,

在家里是我们是父子对吧,在商场上我们平等竞争,这个规则,

他们把规则看的很根本,我们把规则看成是什么?

这种规则毫无意义,违背了什么?亲亲。


谁有道理?是西方思想有道理还是中国思想有道理,中国人

讲的道理全从道中而来,那叫道,对吧,道应用到一个事情上

叫理。道理是两个字。

道是什么? 道是人民生活的真相。那么真相又如何呢?

那叫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西方人做到商场上无父子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什么?

西方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时代,把欧洲人从家族里拖了出来。

纳入了宗教团体。欧洲人有了基督教时代。那么每一个小孩出生,

当然有他生身父亲,但很快他经受洗礼,又有了一个精神上的父亲

叫什么?叫教父。然后他跟他的生身父亲一起参加宗教活动。

到宗教团体里面那叫教会。他们在教会里面他们是父子吗?

不是,是教友。在上帝面前平等的。

这样一千多年,各位。才可以打破孟子所说的这句话,

欧洲人的心就变了,经过一千多年的基督时代欧洲人的心真变了,

然后最后得出了一个资本的原则 商场上无父子。


我们中国短暂的时期也经历过这样一个从家族中把个人拖出来的

过程。建国以后,在家里开始争论问题,家人之间争论彼此

谁是反动组织谁是真正的革命组织。争论完了以后发现肚子饿了

做饭了,做晚饭继续争论。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面这个名族变成

了团体中的个人。当然这个团体不是宗教团体。是zz团体,

这个信仰严格意义上是政权信仰,不是宗教性质的。

所以没有足够的力量把中国人从大家族里拖出来。没有足够的力量,

有过作用的。那个时代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入党,然后

临终再次申请,批准了,含笑而终。这种事情很多的。很多人

知道自己已经重病没有生还可能,但是申请成功以后终于

人生价值落实了。这很厉害各位,已经略微相当于欧洲的什么?

基督教时代了。但是他不能长久。因为政权的信仰和宗教的

信仰性质不一样。我们无法对政治的理念形成一个满足我们

终极关怀的需要。伤痕这篇小说就是讲的一个年轻的学生加入

组织然后揭发自己的父亲,然后culture revolution结束以后

他惭愧了,回归了家族。那个短短的时期过去了。


所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所以王阳明说亲之就是亲民,这是什么?仁之也。


好的这节课讲到这里下期继续。


【王德峰讲王阳明传习录】全150课,第七课:徐爱录:亲民还是新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