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疫情
最近疫情肆虐,我躲在家里看完了一本30多万字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这本书的作者叫索尔.贝娄——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这位文学大家生活经历非常丰富,尤其是他的婚姻生活:
70岁时他离了第4次婚,之后71岁的他又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小四十多岁的姑娘,并与之生活在了一起。
而这本《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就是他以自己的这段经历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小说讲述的是某大学的一位植物学教授贝恩,娶了一个比自己小三十多岁的漂亮女孩莱亚萌,婚后不久便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于是报名了一个北极科考队,略显狼狈地逃离了这段婚姻。
这部小说是以8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写的,但全书旨在于剖析人类意识、精神、情感层面上的东西,所以丝毫不会有脱离我们实际生活的感觉。
恰恰相反,你会发现,尽管40多年已经过去,但那个时代存在在人类身上的问题,却不曾过去,在物质泛滥、权钱风靡的年代,我们大多数并不是死于恶劣的疫情和灾害,而是死于“心碎”。

1、婚姻原来是一笔交易
小说中的贝恩舅舅虽痴迷于植物学研究,但内心却一直渴望觅得一份纯粹的爱情。这全都是因为他有过一段堪称“完美”的婚姻。
他那已过世的前妻,虽然不曾与贝恩有着对植物学相同的热爱和执迷,但她也是一个酷爱读书和幻想,又对舅舅贝恩充满爱意的女人。
书中未曾深刻地写满贝恩舅舅对舅妈的爱和追念,但只要提到莉娜舅妈,就会从小说里感到扑面而来的内心宁静和深深眷念的气息。
书里有段话是这样描述贝恩对前妻的情感的:“那被帘帏遮暗了的灯光和那些可以追溯到莉娜舅妈那会儿的皮椅——舅舅真正的栖息地……”
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可以复制吗?不可以。贝恩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热忱和不甘,他还是鼓起勇气和一位比自己小很多的美妙女子莱亚萌结婚了。
莱亚萌年轻、美丽、活泼、善谈、受过高等教育、气质温润华贵,最最重要的是,她居然对一个一股脑只生活在植物世界里的“老头”产生眷恋和爱意。
贝恩被这个花一样的,只认识数月的女子打动了。
当他幻想着的纯粹的爱情来临时,那惯常的对婚姻报以躲藏、拒绝姿态的他,竟不和任何亲人打招呼,悄然地结了婚。

之后的贝恩舅舅可谓是被这段婚姻“折磨”地够呛。
莱亚萌的父亲之所以会同意这门婚事,一面是尊重女儿的意愿,一面则是在利用贝恩,为贝恩“翻案”,企图夺回曾经作为政坛大佬的维利泽手中本应属于贝恩的财产。
那个唯利是图、奸狡似鬼,为了钱财不惜出卖亲人和灵魂的维利泽,是贝恩的舅公。维利泽曾经买通法官从贝恩手里掠夺了本该属于他的钱财和资产。
在之后的年月里,那笔资产翻了数倍,简直成了一笔不容小觑的财富。
这笔财富,在莱亚萌父亲看来不仅可以用来贴补女儿的日常生活,也能以此给身体和事业都每况愈下的维利泽(对手)致命一击。
这一举三雕的谋划,让后知后觉的贝恩舅舅佩服得五体投地。
岳父为着女儿女婿的生活谋福利,主张的是本就属于贝恩的东西,还能借机报复那个自私自利的维利泽舅公;
顺带帮自己解决一个过气的政坛大佬——多好、多完美呢。
贝恩的岳父对贝恩开诚布公地表达过:
我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交给你,她可是过惯了富裕生活的姑娘,她婚后的生活水平,你也不可给她降低了。
你一个大学教授没什么钱,这我理解,谁叫我女儿喜欢呢?那好,我来帮你想办法,你搬来我给你们布置好的富丽堂皇的大屋子里,这个屋子象征着你们不凡的身份和地位。
但住在这里住很贵,你不能指望靠我来养你们,因此你必须夺回你舅公那本该属于你的财产,作为一个丈夫,你必须为你心爱的妻子和家庭谋福利。
以后你也必须要继续探索作为一个教授和学者,所能获得的更多赚钱的方法和渠道……

2、所爱之人,也只是为了一个避难所
莱亚萌知道这些吗?贝恩最想知道的其实是这个问题。
曾经的他认为这个年轻的姑娘爱他,是因为她的与众不同,是因为她发现并且欣赏着别人无法欣赏到的他的才华,如今他见识到莱亚萌有这么一个城府极深、深谙权钱交易的父亲,他不禁对自己所选的爱情报以怀疑,对他所选的妻子动摇信心。
莱亚萌是知道这一切的,但从她结婚以来的状态来看,这些事情她司空见惯。她认为父亲所做的事情是再正常不过,而她和贝恩都是受益者,不是吗?
贝恩住在这个大屋子里,不用做任何事情,他甚至都很少再去想他的植物研究,更加是很少去他的实验室。
他每天就看着莱亚萌睡美容觉睡到中午,懒洋洋地吃喝,打发多得冒烟的闲暇时间。
本恩每日看着这个美貌的妻子,按理是心满意足的——他几乎满足了他年轻时所有对女人的幻想。但奇怪的是,这样的日子过不了几天,他就觉得诺大一个屋子,最能满足他的居然是岳母办公室里的那盆火红的杜鹃花。
一个一辈子过着安逸、舒适生活,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或许她能在学术或学问上于贝恩产生某种默契和共鸣,但也仅仅如此。贝恩越深入地去了解她,就越发能触碰到这个女人内心的空洞和空虚。
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完全不同,莱亚萌喜欢看那种充斥着刺激感受的视听效果和电影,她空洞的生活和空洞的精神需要这样的刺激来填充。
而贝恩宁宁肯安静地看书,哪怕曾住在小小的公寓里,他也能平静而心满意足地9点入睡。
这或许不是年轻与年老的区别,造成这区别的根本是精神与信仰的不同吧。
莱亚萌并没有对贝恩这个老头喜欢到怎样的程度,她只是把贝恩当作自己人生的避难所。
她也并不十分渴望爱情,她觉得平安雍容地活着,过着一直以来一样的生活就是极好的人生。
她享受着他人的创造和安排,而自己却懒得再去创造什么。
她喜欢好把控的人和事,所以她选择了不谙世事、只会对着植物做研究的贝恩。
如果贝恩能接受父亲的安排,那她的婚姻就堪称完美了。

3、该如何安放我们的热情?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我们越是想真正投入生活,放开自我,就越是被自己的灵魂拷问。
就像贝恩,他越是想收获一份纯粹的爱情,放弃一切地去爱一个人,就越是发现自己背叛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自己真正的热爱。
或许从那部聒噪的电影开始,他对莱亚萌就开始丧失了爱意,尽管她还是那么美貌和尊贵。但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莱亚萌最后就变成了贝恩心里怎么都看不上眼的妻子了。
让贝恩最后下定决心“逃离”这场婚姻的,是岳母办公室里的那盆火红的杜鹃花,她突然意识到那盆花从未凋谢过,每天如一。他鼓足勇气走进去瞧——假的!
这一切都是假的!
之后他去看望那个命已垂危的维利泽舅公——那可怜的老人儿,已被那些身外之物折磨得不成样子了。
贝恩想起小时候与维利泽曾有过的短暂快乐的相处时光,决定不向维利泽“讨伐”那些很久以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从来对贝恩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他万万做不到。
再之后,他就报了一个北极科考队,去研究北极的冻土苔原了。
故事的最后,或许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对大家都好的答案,比如说贝恩舅舅是怎么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的?他把自己的新婚妻子撇下真的好吗?他要怎么对岳父岳母交代?
这样逃避现实的态度和方法真的好吗?

4、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答案,答案就在我们的选择里啊!
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答案呢?就像贝恩,他要对自己的岳父和妻子说什么呢?
他没有做他们“逼”他做的事,并且远离他们,其实就是最好的答案。
贝恩这个人看起来好像很窝囊,被亲戚们愚弄、嘲笑,被他人利用,但令人佩服的是,他从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相反,他总能义无反顾地去做符合本心的事情、爱发自内心想去爱的人。
他是这么想,也是如是去做。
这难道不是最自在的活法吗?试问世上有谁能这么潇洒地活?
有些人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是,但却随时都能投身于自己所热爱之事,无为谓求,又心满意足;
有些人看起来拥有许多:财富、地位、权利……但一旦把这些身外之物拿开,他立刻就一无所有了——
就像维利泽舅公,他死的时候心里竟还痛苦着:自己辛苦得来的财富就这么白白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答案呢?自己的选择最后都会成为答案给到你。

文|羽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