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平岁时记(五十七)

2023-03-04 07:01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作者:仙舟 益世报-北京 > 1931-04-17 各街市商号所悬之花灯,为风雨所催,至十八,已是糙旧不堪之象,谓为“残灯”,固甚合也。 时届“残灯末庙”,各灯市以及各庙会之游人,已渐稀少,而西郊之“白云观”,香客则较前增以万倍,果何故欤?有“会神仙”之说也。 关于“白云观,会神仙”之记载,与“灯节”似不相侔,茲另条述之。 灯节补遗 余前述灯节之种种,因属稿仓卒,遗漏数则,茲补志于下: 前清时,内廷所悬之花灯,既华且贵,而宁寿宫设置之“海鳌”,尤为人间所不易见。此灯之形状,髣髴龙像,实则非龙,乃海鳌也。灯之甚,长约二十丈有奇,通体以藤条铜丝编制,以白绫绣成绿蓝混合色之鱼鳞,金线为丝,琉璃为目,耳口鼻塞,皆有置灯之所。据熟悉细情者言,此灯全身,一次需红,白,绿,三色之洋烛五千五百支,十四,十五,十六三晚,每晚须换烛四次,一夜计二万二千支,三夜则为六万六千支。一灯所需,乃如是之巨,倘并诸灯而计之,其数益可惊已! 噫!娱乐=一人之目,尽万人之膏脂,其不亡也,几希! 宋翰林学士王禹玉诗:“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据此,则鳌灯宋已有之,然其耗费之钜,或不及满清万一也。 此节内廷之小号,灯而外,花炮亦为消耗中之大宗,尤以御制之“火判”为奇异。火判系钟馗之像,身高丈馀,内亦以藤条铜丝编制,凡属靴,帽,袍等,均以黑黄红三色之绫子制成,腹内暗藏花炮之药。燃时,两目先发蓝绿之光,腹中亦放极亮之光。如花灯然,亘一小时之久,药线始达嗓部,即有团团之火光,自口中喷出,愈喷愈紧,愈紧,其火光益浓;未几,火团尽,而“炮打灯”又破其腹鱼贯拥出,银光迸发,烟火俱现,此即“火判”之形状也。 闻火判之价值,每坐需银六七百两,而一夜之间,约燃数百坐之多——不在一个地方——在此节中,夜夜燃之,而所需之费若干,不胜计矣。 魏之琇有嘲火判七绝一首,语颇滑稽有趣,其诗曰:“衣冠燄燄踞当[除土],入夜儿童杂笑呼,一片热肠心更赤,此间曾得似君无?”按“衣冠……”句,描写火判之状态,或有未尽。“入夜……‘句,虽系另述一事,似有堆砌之嫌;最妙为后二句,尤以”热肠“”心赤“恰而有味。于无可用笔处,偏能咏之以诗,落笔殊不易。其第二句虽稍欠佳,不足病也。

北平岁时记(五十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