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陶孟和逼上“梁山”
7.1 与毛泽东北大结缘 清末,天津教育家严修创办以新学为主的家塾,聘陶孟和之父陶仲明担任塾师,后病故由张伯苓继之。1907年,学堂迁入南开地区并改称私立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陶孟和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又以官费生资格赴日本留学。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登记员时,经北大教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专门拜访过北大名流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1920年,杨昌济病故后,蔡元培与马寅初、胡适、陶孟和四人联名刊登“启事”,向北大师生征集赙金。1957年,在声势浩大的“反右运动”中,陶孟和曾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毛搞的那一套斗争方法,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毛泽东勃然大怒,本想给陶施以颜色,但想起当年在北大的往事,特别是杨老教授归天之时,陶孟和给予的道义和经济上的体贴、关照,感念旧恩,毛只采取了敲山震虎式的方法让其闭嘴。自此之后,陶噤若寒蝉,历次运动皆闭嘴不语,终致在政治挤压下忧郁死去。 1926年,美国一个社会宗教团体捐赠三年专款给北京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委托该会办理社会调查事宜。中基会接受赠款后,在该会下增设社会调查部,聘请陶孟和为主任,全面主持调查部工作。中基会原为管理美国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于1925年成立的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因近代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多变,为防政府官吏挪作军费或政治活动费,由中美两国民间知名人士共同管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