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常住人口超1365万,一年猛增133万,反超郑州西安排全国第八
武汉常住人口超1365万,一年猛增133万,反超郑州西安排全国第八

去年以来,郑州和西安的网友总是说,我们常住人口比武汉多,所以我们比武汉更厉害,武汉马上就要没落了。实际上,2020年武汉的数据都不能算数。2021年底,武汉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365.5万,在全国排第8位,虽然是一个抽查的数据,但还是比较可靠的。如此一来,别说郑州的常住人口比不上武汉,苏州和西安都落到了武汉的后面。
七普人口数据出来之后,郑州和长沙都得瑟了很久,以为武汉真的不行了,自己终于有了取而代之的希望。当时我就跟他们说,不要高兴得太早,武汉还有一百多万人没有回来。到2021年年中的时候,武汉官宣的常住人口就超过了1350万,一举反超了郑州。而且,武汉城区人口也超过了1000万,挤进了超大城市序列。
到2021年底,武汉又增加了十几万常住人口,比七普数据增加了133万。由此可见,2020年武汉受灾有多么严重!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年多武汉恢复得非常不错。
武汉一年之间猛增133万常住人口,对于郑州网友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打击。郑州领先武汉的地方实在太少太少了。之前,郑州的常住人口比武汉多了几十万,多多少少心里有一点点安慰。去年,郑州的常住人口只增长了不到15万,现在比武汉少了接近90万,一年之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不知道郑州网友作何感想?

所以,有的时候吹牛不要吹过了,尤其是不要落井下石。郑州也好,长沙也好,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武汉太强大了,所以他们巴不得武汉不行,一点点兄弟之情都没有。实际上,就算在武汉最惨的时候,郑州和长沙也不是武汉的对手。武汉逐步恢复了,长沙和郑州唯一的机会也没有了,以后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有个网友给我留言说,郑州和长沙的很多网友不太理性,误将武汉因为疫情的退步看成了自己实力的增长。实际上,郑州和长沙的实力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跟武汉以外的其他大城市一对比就可以发现问题。只是郑州和长沙网友只盯着武汉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到武汉全部恢复了,长沙和郑州网友的梦也该醒了。
不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很多长沙网友至今还沉醉在睡梦之中不愿意醒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也分析过原因,那就是长沙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很难突破局面,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长沙网友们很焦虑,只能通过精神层面的胜利来获取安慰。

最近,长沙一些网友很是嘚瑟,因为长株潭都市圈已经获批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长株潭都市圈不叫长沙都市圈,就足以说明长沙的地位并不稳固,株洲和湘潭也不会听从长沙的指挥。
相比之下,武汉在武汉都市圈的地位非常稳固,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仙桃、汉川这样的小城市就不用说了,就算是城市圈里面发展得比较好的鄂州和黄石,也是唯武汉马首是瞻。
跟武汉都市圈这种以强带弱不一样,长株潭都市圈更像是一种联盟性质的组合。这种组合,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强强联合,说得中性一点就是抱团取暖。当然,这种组合的方式,如果运作好了也是不错的,因为可以通过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来促进均衡发展。
武汉都市圈至今还没有获批,让武汉网友们有点着急,同时也给了长沙网友们巨大的心理优势。总是有人给我留言说,国家马上就要放弃武汉,让长沙取而代之了。这个说法就像用他的脚趾头取代他的脑袋一样可笑。

前段时间我打车去武汉森林公园,滴滴司机跟我说,如果没有2020年的疫情,武汉应该已经差不多挤进一线城市了。大家可能觉得一个滴滴司机的话不足为凭,但疫情确实打断了武汉的发展节奏。经过接近两年的调整与巩固,武汉的经济确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社会层面的伤痕至今还存在,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消除的。我曾经说过,武汉2020的疫情是2008年大地震以来最大的灾难,社会影响之深,若非亲历,真的无法理解。
因此,对于武汉都市圈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获得国家层面的批复,而是扎实恢复经济,发展经济,做强产业,做好城市圈之间的融合发展机制,将武汉都市圈建成长江中游乃至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增长极。我之前说过,国家级都市圈更像一种荣誉,一个头衔,并不代表国家能给你多少实惠。即便是设立了都市圈,自身的能力不行,还不是照样玩不转。西安都市圈前几天就获得批复了,但是去年的经济总量还比不上一个长沙市,今年的经济总量能超过长沙市,就算是已经不错了。这样的都市圈,更像是国家给的鼓励。

武汉的人口已经恢复到了差不多的水平,经济恢复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都会给武汉的发展带来信心,也会给对标武汉的城市带来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武汉人口规模恢复了,也会击破“武汉人口吸引力不行了”的流言留言,更利于大家认识武汉,认清武汉的实力。
武汉的综合实力很强,没什么短板,我很看好武汉的前途。今天的武汉,绝不是那些只有少数几个领域超越武汉的城市可以比的。(2022年3月28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