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卓美眼科知识科普:圆锥角膜,及早识别不可怕

2023-05-30 16:34 作者:河南杨凡  | 我要投稿

什么是圆锥角膜

圆锥角膜指的是角膜局限性圆锥样突起,伴突起区角膜基质变薄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其危险因素包括揉眼、炎症、变应性疾病、硬质隐形眼镜佩戴、氧化应激等。圆锥角膜常始发于青春期,在40岁后大多数进展减慢。患病率约为50-230/100,000人。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形式呈家族发病趋势,也存在散发病例。若为家族性发病,其发病时间可能会提前。

病理学角度看,圆锥角膜大体上可分为中心型圆锥角膜(central keratoonus)和下方圆锥角膜(inferior keratoconus);组织学改变主要包括:角膜上皮基底层铁沉积、角膜前弹力层破裂、角膜基质及上皮变薄、角膜后弹力层破裂皱褶以及圆锥顶部瘢痕。

圆锥角膜有哪些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常出现单眼或双眼进行性近视,进行性散光加剧且框架镜难以矫正。体征方面,可以观察到Munson征、Fleischer环、Vogt’s striae、角膜锥状明显前突等。

圆锥角膜是如何确诊的?

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病史中尤其关注患者的病程、视力变化、眼部疾病史、全身疾病史及家族史。辅助检查方面,需要进行角膜地形图(topography)+角膜断层扫描(tomography)的检查。近期研究显示,角膜生物力学检测(包含角膜粘滞性corneal hysteresis 以及角膜阻力系数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同样可作为评估手段之一。此外,还可进行高阶像差测量(higher-order aberrations),圆锥角膜患者常常出现垂直彗差(vertical coma)。

以上辅助检查中,角膜地形图为非侵入性检查,简便安全且较为敏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基于Scheimpflug原理的角膜地形图检查设备(例如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可以检测到青春前期(pre-puberty)始发的圆锥角膜及亚临床圆锥角膜(forme fruste keratoconus, FFKC)等。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之前,应停戴隐形眼镜。软性接触镜至少停戴3天,硬质接触镜至少停戴14天,否则会影响对于疾病进展的判断。Pentacam角膜地形图包括角膜曲率图、前表面高度图、后表面高度图、角膜厚度图、BAD扩张分析(Belin/Ambrosio enhanced ectasia)等。其标准诊断流程为总览图(overview)、四屈光报告图(4 refractive maps)、综合地形图(topometric)、BAD扩张分析及比较检查图(compare 2 exams)。

圆锥角膜是如何治疗的?

首先,应早期识别圆锥角膜患者。屈光手术术前检查进行圆锥角膜常规筛查,有圆锥角膜家族史的家系进行适龄成员(青春期到40岁)筛查。其次,对于常揉眼的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排除眼表疾病,预防因机械损伤导致的疾病进展。对症治疗方面,框架眼镜可矫正部分圆锥角膜带来的屈光不正,角膜接触镜及角膜基质环(ICRS)植入可矫正更加严重的散光,但角膜接触镜及角膜基质环均无法延缓圆锥角膜的进展。可延缓圆锥角膜进展的治疗方式为角膜交联(corneal cross-linking)和角膜移植。

角膜交联的作用原理是以核黄素作为光敏剂,使用紫外线UVA光照让角膜胶原达到局部光聚合(photo-polymerization)的作用。圆锥角膜从2003年开始应用,适用于14-65岁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或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扩张的患者。美国Hersh等人发表的III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角膜交联术后患者与对照组相比,1年中角膜曲率最大值下降了1.6 +/- 4.2D(p<0.001),且1年后矫正视力提高3.5个字母(p<0.01)(n=205)。报道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与去角膜上皮操作相关的角膜浅层混浊(haze)、点状角膜炎、感染性角膜炎、干眼、角膜瘢痕、角膜上皮不愈合等,此外还有与内皮细胞减少相关的角膜水肿。针对角膜去上皮操作可能带来患者术中术后短期不适,目前有保留角膜上皮形式的角膜交联,利用电泳原理,使核黄素加速渗透进角膜。但综合分析对比两项术式的研究显示,保留上皮的角膜交联与传统去上皮角膜交联相比,对于预防圆锥角膜进展的效力稍逊一筹或稍稍持平,后续仍待进一步探究。以上方式均可有效延缓圆锥角膜进一步进展,降低行角膜移植的患者比例。

卓美眼科知识科普:圆锥角膜,及早识别不可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