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芯片产业:行业周期拐点将至,把握国产替代机会

2023-02-16 11:39 作者:指数洞察  | 我要投稿

各位投资人大家好,我是天弘中证芯片指数的基金经理林心龙。今天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芯片半导体行业近期行情及后市展望。

【行业趋势】

半导体行业在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开启了追赶美日韩之路,整个产业生态逐步修复,包括技术先进性、产业链完整度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均在不断优化,在上游的半导体材料、设备,中游的IC设计、制造、封测等各个环节的国产替代率稳步提升,行业景气度在持续上行。

消费电子作为超级周期行业,正迎来5G创新和智能电动汽车引领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国内苹果产业链的公司不仅将不断向下游成品组装渗透,有成品NPI开发能力,有海外优秀管理能力,以及能够通过上游组件持续盈利的公司业绩将出现爆发性增长。通知随着下游创新需求的不断出现,行业将不断向5G创新应用、IOT、智能电动汽车、智能医疗横向扩张,市场空间将持续释放。

【行情回顾】

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快速达峰、各地经济活动恢复速度超出此前预期,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得到强化,投资者情绪持续向好并开始提前交易春季躁动行情,同时北上资金持续大幅流入,进一步推高大盘,多方利好加持下1月市场主要指数显著回升,大盘成长风格相对占优。1月中证电子指数累计上涨8.16%,跑赢大盘,内部结构呈普涨态势,包括半导体、元器件、光学光电以及消费电子在内的细分行业均实现较高涨幅,相对而言,消费电子、元器件、光学光电上涨幅度更大,分别达到了10.8%、10.7%、9.9%,半导体涨幅相对落后,为7.0%。年初以来产业政策预期向好、地方两会频繁提及信创和自主可控,此前表现较弱的科技成长板块于1月开始补涨,此外美股中的半导体板块大幅反弹,也进一步对电子行业形成正向拉动作用。

【短期观点】

短期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2月集成电路产量为284亿块,环比上月增加24亿块,连续2个月上升,同比下降7.1%,但降幅继续缩小。海外市场延续疲弱态势,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全球半导体周期走弱的影响,2023年1月韩国半导体出口同比录得-44.5%,大幅低于12月的-29.1%,但消费电子终端有所回暖,手机出口增长也从12月的-21.5%转正至15.4%,其他电子设备和通用设备的出口则持续处于下行趋势。由于消费电子产品需求下滑和芯片供应过剩,台积电、铠侠、SK海力士、南亚科等半导体大厂均调降资本支出甚至减产,三星也可能缩减晶圆代工投资支出,目前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现实基本面持续疲弱,高度依赖全球分工、全球投资和全球市场的半导体产业,正处于量价齐跌的下行周期中,当前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压力主要在下游的需求端以及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行业整体产能逐步走向过剩,存量竞争的格局依旧在延续。基于内需修复的节奏,2023年二季度半导体的下游终端需求有望逐步回暖,同时海外需求下行的速率也将逐步减慢,之后半导体量价压力自然会有所缓解,再结合过往半导体周期特征来看,预计年中左右行业基本面或将迎来企稳的拐点、下半年或将重新进入上行周期。考虑到股价领先于基本面拐点,当下已经进入半导体板块的布局期,股价的底部拐点有望就此确立。

【中长期观点】

中长期来看,我国半导体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持续推动国产替代大趋势,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和12.11政治局会议的主基调,在未来几年工作重点中特别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重点解决我国科技“卡脖子”领域,包括半导体制造、航空工业、精密机械、生物种业等领域,政府财政上也将加大对于上述领域的科研投入与企业扶持力度,而“举国体制”将促进相关科研难题的攻关,有利于国产企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进口替代,对半导体板块提供了长期有力的政策面支持。面板方面,考虑韩厂产能退出、中国大陆面板厂新产线逐年爬坡,加之国内产能持续向龙头集中,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厂商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大尺寸面板格局有望迎来好转。小尺寸方面,随着柔性背板技术提升,折叠屏商业化同时价格下探后有望驱动屏幕替换潮,小尺寸柔性OLED产业发展将长期受益,国产替代趋势下国内面板龙头份额也将稳步提升。其他细分领域上,如功率半导体、汽车芯片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智能化发展带来的需求爆发,业绩将持续改善,行业整体景气度将持续上行。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购买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

芯片产业:行业周期拐点将至,把握国产替代机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