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阴阳法王
净土何在
西游取经路上最可怕的妖怪就要登场了,这次又是太白金星提前赶来报信。他化作老者提醒师徒四人说道:“这山上有一伙妖魔,吃尽了阎浮世上人。”
太白公公道:“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
不仅如此,“他手下小妖,南岭上有五千,北岭上有五千;东路口有一万,西路口有一万;巡哨的有四五千,把门的也有一万;烧火的无数,打柴的也无数:共计算有四万七八千。这都是有名字带牌儿的,专在此吃人。”
一番言语直接吓屎了八戒,“那呆子闻得此言,战兢兢跑将转来,相近唐僧,且不回话,放下钯,在那里出恭。”
妖王座小小妖小钻风,说魔王一口可吞十万天兵,“是我大王变化法身,张开大口,似城门一般。”
整个狮驼岭“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屣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过了狮驼岭再往西四百里,就是狮驼国。三魔王“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上夺了他的江山。”
大圣举铁棒观瞧狮驼国,“见城池,把他吓了一跌,挣挫不起。你道他只这般大胆,如何见此着諕?原来望见那城中有许多恶气。乃是:攒攒簇簇妖魔怪,四门都是狼精灵。斑斓老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丫叉角鹿传文引,伶俐狐狸当道行。千尺大蟒围城走,万丈长蛇占路程。楼下苍狼呼令使,台前花豹作人声。摇旗擂鼓皆妖怪,巡更坐铺尽山精。狡兔开门弄买卖,野猪挑担干营生。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
明明路途行了大半,就要到灵山脚下西方净土世界,怎么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凶恶的所在?
只因,不识魔国,何识净土;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贪嗔痴三毒,既是吃尽阎浮世之人的妖魔。
狮驼岭者,尸陀林也,为梵语,意思是暮场,为古印度露天葬场所;故狮驼岭上尽是,骷髅人筋,尸山血海。
狮驼城者,人之色身也。
先看两段《坛经》: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简译之曰:
六祖说道,一念迷惑,就是凡夫;一念悟了,就是佛。迷则为烦恼,悟则为菩提。须用无上智慧打破五蕴烦恼的尘劳,用戒定慧根治贪嗔痴。此法门有八万四千智慧,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破除尘劳,智慧现前。用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不取不舍一切法,则见性成佛。
“韦剌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
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剎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简译之曰:
六祖开坛讲法,有一个韦剌史问六祖:我经常看到有僧俗等人,口称阿弥陀佛,念佛号求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请问和尚,这能往生西方吗?
六祖答道:使君请听,我慧能给你讲,当年世尊如来在舍卫城讲演“西方引化”,经文上写的很明白。如果按照距离算,应该有十万八千里,即是凡夫的十恶八邪,所以很远。对于下根之人来说远,对于上智之人则近。佛法并无分别,只是众生悟道有快慢。迷惑的人,求往生西方净土,悟道的人则自净其心。所以佛说,随着心清净了,则佛土也将清净。使君你是东方人,此心清净,即无罪业;而西方人心不清净,则有罪。东方人有罪,求往生西方净土;西方人造罪,念佛能往生哪里呢。凡夫愚昧之人,不认识自心之中的净土,反而发愿求往生西方净土。而觉悟之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无论东西。
所以佛说,无论在哪里都要常常安乐。使君你心地没有不善之处,西方净土就不远;如果怀有不善之心,念佛往生西方就很难达到。今天奉劝诸位,先要去掉十恶,就是走了十万里;再除去八邪,又走了八千里,一共十万八千里。每个念头都能见到真如自性,所有行为平直无邪,达到西方净土参见阿弥陀佛只在弹指间。使君只管行十善业,哪里还须要去往生;如果不断十恶业,哪个佛祖会来接引。如果能够领悟无生顿悟法,见西方净土只在刹那间;不悟念佛真意,一味求往生,路途遥远如何能够抵达。我慧能带大家此刻刹那间就能到西方净土,你们愿意看看吗?
众人无不顶礼膜拜道:要是这就能见到,哪还须要往生,请和尚你发发慈悲,让我们看看西方净土。
慧能说道:诸位,众生自己的色身就是一座城,眼耳鼻舌就是城门,对外有五个城门(眼耳鼻舌身),对内还有意门。心就是大地,自性就是国王,不见自性则身心坏。佛要向自性中体悟,不可向身外渴求。自性迷惑,则是众生;自性觉悟,既是佛陀。自性中的慈悲就是观音菩萨,自性中的喜舍就是大势至菩萨,能够自性清净既是释迦摩尼佛,心性平直则是阿弥陀佛。人我分别心则是须弥山,邪心就是海水,烦恼就是波浪,毒害就是恶龙,虚妄就是鬼神,尘劳就是鱼鳖,贪嗔就是地狱,愚痴就是畜生。
诸位,常常奉行十善业,就能到天堂;驱除人我分别心,须弥山就倒了;没有邪心,海水枯竭;没有烦恼,除灭波涛;除掉毒害,绝灭鱼龙。内心之大地上觉悟如来真意,绽放盛大之光明,向外映照六门清净,能破除六欲诸天;向内照射自性,即可祛除贪嗔痴三毒;地狱等罪业同时消灭;内外光明通彻,与西方净土世界并无分别。如果不如此修行,如何能到西方世界。
几个重要概念:
西方引化:净土宗的核心观念。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有一国王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他的左胁侍观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三位被称为:西方三圣。接引佛手常持莲台,接引众生,身高丈六,法力无边。
净土宗透过念诵佛号,得以往生西方净土。因为用个人的力量今生获得解脱非常困难,但若通过日常念佛的修行,获得佛力的接引、救援,可以藉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虽没有马上获得正等正觉,但往生净土以后,由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就算往生的众生本身的恶业未除,亦不会沦入地狱、饿鬼与畜生,且能亲听西方三圣说法,证得无生法忍。由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修行简单,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南无阿弥陀佛”也成了汉传佛教信徒经常诵念的佛号。
十恶八邪:十恶就是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有三恶:杀、盗、淫;杀生、偷盗、邪淫。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意有三恶:贪、瞋、痴;贪心、瞋心、痴心。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邪语、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
回看西游,狮驼国就是一个人的肉身,大鹏金翅鸟就是此人的“心性”,国中诸妖魔就是此人种种十恶八邪。如若有人诸恶奉行,则为狮驼国;反之,奉行诸善之人,则转狮驼为净土。
净土宗,以称念佛号为修行方法,看似最简单,但能够被上、中、下三种根性之人接纳。
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将禅宗带到中国,到唐朝六祖慧能法师将禅宗发扬光大,但到明朝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僧人们沉溺于耍机锋、弄奇巧,而寺院也变为藏污纳垢之所,禅宗一时衰落。
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净宗八祖莲池大师,提倡禅、净双修,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以净业为指归。他策厉清规,严明梵行,并亲自著述,阐发戒律精义,以救末世疲弊之习。
大师曾言:“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
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
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阴阳瓶
文中三魔有个非常厉害的法宝, “随身有一件儿宝贝,唤做阴阳二气瓶。假若是把人装在瓶中,一时三刻,化为浆水。”
阴阳瓶没有出处,却非常厉害,如果不是当年观音菩萨赐了悟空三根救命毫毛,孙大圣就就交代在这里了。当时悟空全身的猴毛都被烧的软熟,只此三根尚硬,悟空拔下那三根救命毫毛,“一根即变作金钢钻,一根变作竹片,一根变作绵绳”,这才钻透阴阳瓶,逃出生天。
如上面所说,狮驼国对应净土,是佛家的甚深至理,这里怎么又突然冒出道家理论。盖因,西游所阐述,乃是“性命双修”之道。
前文提过紫阳真人张伯端,他曾写有被誉为“千古丹经之祖”的《悟真篇》,其中写道:嗟夫,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短脩,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岐一念有差,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链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简译之:做人难,难做人,一不小心就走了歧途;老子和释迦摩尼传下“性命”的学问,教化大众得以超脱生死。释家以空寂为宗旨,如果能够顿悟,便可抵达彼岸,假如习漏未尽,依旧无法超脱生死;道家以炼养为真意,如果能够得道,便可肉身成圣,假如本性未明,还是徘徊在虚幻中。
所以,必须要“性”和“命”双修,缺一不可。
在紫阳真人的另一本书《金丹四百字》中写道: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数,九乃金数,以火炼金,返本还源,谓之金丹也。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气别冬夏二至,以形神契坎离二卦。以东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以精化为气,以气化为神,以神化为虚,故名曰三花聚顶。以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故曰无漏。
其中,“舌不声而神在心”,故阴阳二气体瓶,“假若装了人,一年不语,一年荫凉;但闻得人言,就有火来烧了。”
说话之后,原来在“心”的“神”便从口中走漏,是谓“神在心而从口漏”,火就出来了。
三条火龙,乃是贪嗔痴;用菩萨的三根毫毛(戒定慧)逃离生天。
阴阳瓶,就是身心,就是色身,就是这个身体。
《金丹四百字》云: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心之猖狂如龙,身之狞恶如虎。身中有一点真阳之气,心中有一点真阴之精,故曰二物。心属乾,身属坤,故曰乾坤鼎器。
孙悟空用三根毫毛逃出阴阳二气瓶,就是以戒定慧克制贪嗔痴,悟到真如本性,脱离生死。在心是佛家的理论,在身是道家的法门,故而“性命双修”。
阿育王
前文讲,狮驼岭源自尸陀林,是古印度天葬场所,就是舍尸身给鹫鹰。苏轼在《赠章默》诗中写道:“弃身尸陀林,乌鸢任狼藉”。
有说法为,盘旋在尸陀林上空的乌鸢(秃鹫等食腐猛禽)在西游中便成为了如来头顶的护法“金翅大鹏雕”。
大鹏金翅鸟,原型为迦楼罗鸟,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巨鸟,是主神毗湿奴的坐骑。佛教中,它是护持佛的天龙八部之一。
而在西游记中,它成了孔雀明王菩萨的兄弟,因此也是佛祖的舅舅。
抛开这些神话,且看看印度历史上不得不提的孔雀王朝,以及王朝的第三任统治者——阿育王。
如果说,佛陀相当于印度的孔子;那么阿育王就相当于印度的秦始皇。
印度是一个大半岛,北面都是高山,只有一个开伯尔山口是与外界链接的通道,而北方民族屡屡通过这个山口入侵印度。雅利安人、波斯人、马其顿人、阿拉伯人以及突厥人都曾经由这里征服印度,成为古印度的一个个新主人。
公元前325年,在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撤兵后,作为他曾经的一个小小弟,月护王开始依托大帝的余威培养自己的势力。最终在亚历山大身死国裂之后,月护王揭竿而起,建立一个独立政权,是为孔雀王朝。
一种说法为,因为孔雀克制毒蛇,故古印度人崇拜孔雀;另一种说法为,月护王出身一个饲养孔雀为生的家庭,故他名字中有孔雀。
两种说法无论对错,月护王倒是的确出身低种姓。他少年时期曾被流放,这才到亚里山大军中效力,做了印奸,也正因为如此,学习到了管理大兵团的经验,使他后来得以建国。
阿育王是月护王的孙子,“阿育”的意思为无忧,他又被称为无忧王。起初他并未被其父立为太子,父皇病危之时,阿育王联合下属趁着他大哥,也就是太子修私摩无法及时赶回,发动兵变,提前登基。修私摩领兵赶回后,阿育王命人雕刻了一个和自己登高的雕像,放在城东门处作为诱饵。修私摩果然上当,进入陷阱被火焰烧死。
夺位初期,为了加强统治,阿育王对政敌以及各位兄弟进行了残忍杀戮。他还任用酷吏,设立人间地狱。其中有种刑法为,将人放在火上慢慢烤,直至其皮肉分离,剥下皮来,而人还未死。
阿育王野心极大,他四处征伐,于约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最终统一了印度。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也是整个印度历史上少数的统一时期。
前期的阿育王非常残暴,是一个十足的暴君,被称为黑阿育王。在征服羯陵伽国时,就劫掠15万人,屠杀10万人,整场战争死伤达数十万。
据传,阿育王就是在目睹这场战争的惨状后,于心不忍皈依了佛教;他的前世,就曾与佛祖有过一面之缘,那时他就礼敬佛祖。
在统一印度后,阿育王开始致力于推崇佛教。他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在王朝的首都华氏城进行了佛教历史上第三次僧团结集,就是通过此次结集,佛经被分为:经、律、论三藏。
阿育王在印度全境,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供奉佛舍利的佛塔。不仅在印度境内大力弘扬佛法,更是派遣包括高僧以及包括公主、王子在内的使团出国传教,东到缅甸,西到埃及、希腊等国。使得佛教成为一个国际性宗教,整个中亚大陆变成了大大小小的佛国,而不是今天的各种斯坦。
因此,阿育王后期被称为:白阿育王、圣人,被佛教封为:护法明王。佛教的传播,能成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离不开阿育王的鼎力支持。
但他也曾为了推崇佛教而屠杀外道,甚至部分佛教僧侣。
推崇佛教,也许有其个人觉醒悔过的原因,也许也有野史记载中,他与羯陵伽公子的爱情悲剧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统治的需求。
作为古老宗教,吠陀教晚期,婆罗门教(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的吠陀教)世俗化严重,腐败泛滥,民众苦不堪言,婆罗门权威受到挑战,以苦行为宗旨的沙门主义开始盛行。
作为低种姓出生的月护王,就曾依托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后来皈依了耆那教。到阿育王统治时期,统一全国后,他急需一种能够协助他统治的思想基础,一方面要能够对抗老婆罗门残留的贵族阶层;另一方面,要能照顾到当时印度大多数人的信仰需求。
耆那教毕竟太过极端,例如其中的天衣派,就是以天为衣服,一辈子不穿衣服。这要是定为国教,且不提广大印度女同胞情何以堪,印度服装业肯定完蛋。
提倡众生平等,且比耆那教要更为温和,不提倡苦修的佛教,就成了他的不二之选。
阿育王病死后,孔雀王朝陷入内乱,与四十年后国灭;随之,印度教崇信占据上风,“众生平等”终究还是败给了“种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