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千万别想安排子女的未来,把他们的未来交给他们自己!
有一位做父亲的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当中层领导。儿子大学毕业后,他一心想把儿子安排到这家企业,安排到好的岗位。
因为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确实也不好,能进大型国有企业那还是非常不错的,大型国有企业收入相对比较高,也比较稳定。
但是他儿子就是不想进国有企业,儿子想自己找一个小单位,他认为国有企业对他的约束比较多,儿子有点自由的思想。他在理念上、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上和父亲不一样。
我看这位做父亲的有点权威型人格的特征,他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你必须到我所在的大型国有企业来!我在这里经营了多少年,我的人脉多么好,我给你留下了一笔人际遗产,你来了以后很多人都会照顾你。
但是儿子死活都不听父亲的,两个人就闹僵了,闹僵了以后,儿子就从父母家搬出去,自己租房子,跟父母不在一块过了。
搬出去以后他找了女朋友也不跟父母说,结婚了都不告诉父母,更让父母气愤的是,他们生了孩子也没跟男方姓,最后选择了跟女方姓,这也是儿子出的主意——不要跟我们家姓了,我对我们家的人反感到底了,就跟你姓。
这一下把父亲气死了,他就决定跟儿子决裂,但是母亲舍不下孩子,做母亲的跟做父亲的对儿女的感情有很大的区别,那毕竟是在你的肚子里慢慢长大的,从你身上出来的一块肉,母亲不愿意这样。就这样又造成了他们夫妻两人之间的分裂:父亲要和孩子决裂,母亲舍不下孩子。
母亲就跟我咨询了一次,说你把我老公劝劝,不要再闹了,再闹这个家就完了。
我就跟这位做父亲的沟通了一次,我发现这个父亲很强硬,我说:“你有没有和你的儿子坐下来好好地谈谈?”他说:“谈过了,没用!这小子太叛逆了,这小子就是个人渣,就是个逆子,我希望他死掉,我不想看到他了!”
然后我提出要求,我说:“能不能跟你儿子沟通一下?”“不要沟通了,我现在只有一个盼头,希望他早点灭亡!”
孩子的妈妈同意我跟儿子沟通一次,当我跟这个儿子沟通以后,我发现这孩子很懂道理,分析问题很有逻辑性,对我也非常尊重。
他说:“我跟爸不是一种人,我们俩是两种人,对问题理解不一样,我要的是我的个性得到尊重,我要的是相对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不想去国有企业,我也不希望被爸爸安排,我想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
但是他爸爸就是这样的态度:我必须安排你的命运,你必须听从我的安排!
我就问这个孩子说:“你跟爸爸在闹翻以前你们沟通过没有?”他说:“沟通了无数次,但是每一次都是无果而终,每一次都闹得不开心。”
那是什么原因?他说:“每一次沟通我没有说话的份,都是我爸爸在说话的,都是我爸爸在教育我教训我。”
我今天就谈谈“教训别人,教育别人,劝导别人”的话题。
朋友们自己想一想:你这一辈子把谁给说服了,把谁给劝导成功了?你能成功两次我算你是圣人了,哪个人听了你的话以后改了?哪个人听了你教导以后命运翻转了,改邪归正了?没有这种可能性,或者说这种可能性很少很少很少!
为什么呢?人人都不愿意听别人教训他,都不愿意听别人教育他,除非他有这个需要。
当他没有这个需要的时候,你教育他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他希望保护自己的尊严、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尤其是保护自己的价值系统、保护自己的习惯、保护他对问题的理解。
你把他对问题的理解变成你对问题的理解,把他的人生观变成你的人生观,其结果是什么样的?只能造成对方的对抗。
这个孩子和父亲之间的对抗已经成为一个“敌我对抗”了,成了敌我之间的矛盾了,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了。
因为父亲压制的太猛烈,导致儿子的反抗也很极端,不仅不跟父母在一块生活,几年都不见面,而且娶媳妇都不告诉父母,生了孩子让孩子跟女方姓,这就是一种态度:你压制我,我就反抗!
所以,一定要记得:不能压制别人,也不能用你的脑袋改变别人的脑袋,用你的嘴巴改变别人的命运!“希言自然”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别说了,随它的意思。
这个父亲到现在都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光看是儿子的问题是行不通的,从我跟他对话,我看这个做父亲可能不会很长寿,我们是同龄人,他比我小一点,看起来苍老得不得了,为什么?生气了,生了大气了!人长时间生气,身体就要出问题了。
你把自己管好,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决定,你什么都不要管,中国14亿人口能够理解“希言自然“这句话的不一定有1400个人!
谁能把这句话理解透彻,谁就获得了很大的智慧,至少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已经获得很大的智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