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师教育学远未成熟,如何能成为教育学科内卷化的征兆?——与龙宝新教授商榷

2023-08-26 10:18 作者:崴螺山の养陶民工  | 我要投稿

教师教育学远未成熟,如何能成为教育学科内卷化的征兆?——与龙宝新教授商榷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薛伟强

 

龙教授新作《学科内卷化时代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8期)给人很多启发,对教师教育学科发展有重要参考。但鄙人不敢苟同文中“教师教育学诞生是教育学科内卷化发展的征兆”,把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作为教育学内卷化的典型;更不认同文中对于教师教育“学科架构大于学科蕴含”的两点论证。

首先,一个学科的成熟有很多公认的标志,比如公认的权威学科期刊和专著,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学科专家,全国性的学会和相关学会活动等。目前,仅有几本教师教育期刊和专著,有一些大学把教师教育作为研究生招生专业,有些人大力鼓吹教师教育学,无法证明教师教育已经是公认的成熟学科。上述现象的出现,绝大部分是仅把“教师教育”作为一种学术工具而已,包括大力鼓吹教师教育学的学者,也很少有真正认同和宣扬教师教育学科研究者的身份,否则怎么到现在也没有全国公认的所谓教师教育学科的专家呢?(当然,如果真的有几个真正的身属教师教育学科的重量级专家,龙教授的大作应该也很难面世了。)实际上,现在很少有研究者真正认同自己属于教师教育学科,即便是与教师教育关系最密切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不带学科的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学者是“不屑”承认的;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从业者,长期以来都是一盘散沙,因为既有教育学又有学科科学,但到哪边都受歧视,很多人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该属于哪个学科。即便如此,也极少有人跑到教师教育学科认娘家。

龙教授先是把教师教育学科捧的“流光四射、威猛高大”,然后马上火力大开,将其批的体无完肤,炸成一堆废墟。这里面如果存在两个事实,绝不可能都真,否则就完全互相矛盾。实际上,“教师教育”作为正式概念,2001年才出现在官方文件中,迄今不过20年。即使现在教师教育学科得到公认,也是“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必然有很多有待完善之处,就像一个婴儿,和成人相比,必然有很多缺点。用一个尚待充分发展的学科来论证它是教育学内卷化的典型,是否科学?好比我们能用婴儿共有的缺点来说明成人发展的不足吗?鄙人以为,现在的所谓教师教育学科,包括教师教育学院,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名称上,远未到文中所言“学科建制日益完备、日益复杂、日益精细”的阶段,有名无实的阶段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所谓“教师教育学科内卷化”就更难成立,教师教育学科连真正的成熟阶段都没有到达,怎么去内卷?有内卷的空间吗?文中“教师教育学诞生是教育学科内卷化发展的征兆”的表述更不妥,难道刚生出来就开始内卷?还没有任何发展就已经内卷了?

其次,如果教师教育学科已经存在的话,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理论的实践性,是唯一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目的的二级学科,因此在学科建设、发展等方面有很大的特殊性,很难简单地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提并论。教师教育既需要深刻的理论,又需要丰富的实践,二者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大的突破。陶行知、叶圣陶、李秉德、林崇德等方家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不深刻理解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在论述相关的问题方面就容易出现偏差。

第三,文中所言“教师教育学科知识难以支撑优秀教师的培养流程”,师范教育“只能为职前教师成长提供知识技能的预备,而难以确保新教师在未来教育实践中的成熟成功”,这是世界性的规律,是由教师职业特质和教师成长规律所决定的,是单纯的学科知识不可能解决的。其实,大学的很多学科都存在类似偏重理论学习而难以确保未来“实践中的成熟成功”的问题。如果“教师教育学科知识难以支撑优秀教师的培养流程”就能证明该学科的“学科架构大于学科蕴含”,那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教育学原理的学科知识,也难以支撑优秀教育家的培养流程。

第四,文中“大学的教师教育学科服务无法取得一线教师信任”的判断,或许过于草率。实际上,在基础教育学科领域有一批理论和实践结合,对一线教学有重大影响且得到一线教师认可的大学专家,如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江苏师大魏本亚教授、天津师大任世江教授等。他们很多人原来都有相关的基础教育经历,甚至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担任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如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任世江教授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短时间内连续印刷十几次,大受一线教师追捧,几乎人手一册,一些基础好的高中生甚至将其视为高考复习的秘密武器。

“实践学问”对于一线教师固然非常重要,但文中认为教师教育的“理论知识则是停留在研究者口中与学者圈子中的概念命题、理论话语”,由此误解、轻视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是不妥。首先,离开了科学的理论引领,任何学科,包括教师教育学科都无法有效发展。其次,目前师范教育中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皆非纯粹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后两门课,最突出的是实践性。再次,从实践来看,尽管“实践学问”很丰富,但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理论知识的欠缺,理论很难和实践密切结合。比如,如果不深刻掌握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不可能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此,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阶段都有重要的地位,只是教学有效性确实有待提升。换个视角,在相关高校的基础教育培训中,也有很多的教育学教授参与(龙教授本人担任陕西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副主任,应该也参加过),不知他们传授的理论是否也是文中所言“空转的认识结论”?


万物皆可“内卷”本来就不正常,更像是一种社会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我素来敬重的大刊名刊,但很遗憾鄙人连续三天在其公众号所刊文章下方留言表达商榷,却一直无人问津,我真诚地希望得到龙宝新教授本人的公开指教。

 

 

(说明:本文2021年9月13日首发于“教育学与生活”公众号,原名 教师教育学诞生是教育学科内卷化的征兆?——与龙宝新教授商榷)


教师教育学远未成熟,如何能成为教育学科内卷化的征兆?——与龙宝新教授商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