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丛书》 宋 王楙 (十一)
文人递相祖述 《容斋随笔》说:韩文公的《送穷文》、柳子厚的《乞巧文》,都是模仿扬子云的《逐贫赋》,全文接近五百言,《文选》没收录,《初学记》所记载的,才百来字,现在很多人没读过全文,所以我将此文记录在此。宣宗时期有位叫王振的人,他作的《送穷词》也很不错。 我个人发现《逐贫赋》完整版在《古文苑》、《艺文类聚》能见到啊,为何洪氏没见到?韩文公的《送穷文》虽然是模仿《逐贫赋》,但和王延寿的《梦赋》更相似,怀疑也有可能是模仿《梦赋》。我觉得古今的文化人大多递相祖述,有些人因为被见闻局限,没有仔细考究,根据自己学识所及,都以为知道韩、柳二人的著作是模仿扬子云,却不知道扬子云的著作模仿了哪位? 《容斋随笔》说在韩文公之后,王振作了《送穷词》,他不知道在柳子厚之后,孙樵也作了《乞巧对》吗?其实孙樵的《逐病鬼文》更工整,此篇的来源真正出于《逐贫赋》,以此类推,都在模仿,多到无法统计! 喷嚏 《容斋随笔》说:现代人要是打喷嚏不止,必定会说“有人说我”。《诗经》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注解说“我生起思念你的心,你现在可有在打喷嚏。”因此,才有现在世俗人打喷嚏时说“有人说我”,这说法是古时候传下来的。 我个人读《类要编 风篇》,的确有这说法。 古语稚拙 宋子京说:古人所写的句子,谁高雅谁拙劣一看便能明了,《乐府》说“何以销忧,惟有杜康。” 我个人发现束晰的赋有“杜康咥其胃”,白乐天的诗有“杜康能解闷”,潘佑的诗有“直拟将心付杜康”,都是模仿前人。 文人有些是用人名比喻事,比如苏东坡的诗句“独对红蕖倾白堕”,是依《洛阳伽蓝记》的“白堕春醪”,其实白堕是位酿酒大师。有江东人姓刘名白堕,因为他擅长酿酒,于是依名字取酒名。类似最近人称主簿为仇香,其实这样取名的现象很多,比如有“汤燖右军”、“醋浸曹公”等。 苏杭妓名 苏杭一些有名气妓女的名字,都能在白乐天的诗中读到,我记录一些博好事者一笑。 白乐天的诗说“移领钱塘第二侨,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又有“长洲茂苑绿万树,齐云楼高酒一杯;李娟张态一春梦,周五殷三归夜台。”还有诗句说“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有“花前置酒谁相劝,满坐唱歌容起舞。”有“黄菊繁时佳客到,碧云合处美人来。”注解说“派遣英、倩二妓与舒员外同游。”又说“真娘墓头春草碧,心奴头上秋霜白;就中惟有杨琼在,堪上东山伴谢公。”有“心奴已死胡容老,后辈风流是阿谁?”在《忆杭州因叙旧游》里说“沈谢双飞出故乡”,在《九日代罗、英二妓招舒著作诗》中有玲珑、谢好、陈宠、沈平、李娟、张态、真娘、心奴、杨琼、容、满、英、倩、罗等,这些都是当时名妓的姓名。而黄四娘是因为杜子美而被人知晓。 周礼中言糕字 宋景文公说:刘梦得曾经作九日诗,原本要用糕字,但考虑到六经没有此字,便放弃。所以景文的《九日诗》里说“刘郎不肯题糕字,虚负人生一世豪。” 我个人读到《周礼疏》里有句“羞笾之实,糗饵粉糍。”郑玄注解说“现在的糍糕。”所以刘梦得怎么会认为六经中没有这个字呢?我又在扬雄的《方言》里读到这个字。 《苕溪渔隐》认为古人的九日诗,几乎没人用“糕”字,但崔德符的《和吕居仁》诗有“买糕沽酒”。 我个人以为景文的“刘郎不肯题糕字,虚负人生一世豪。”,说明古人的诗很多人用到“糕”,怎么可以说没人用呢? 二书中言饧字 刘禹锡曾经说:作诗用僻字时,所用的字必须有来源。宋考功的诗句说“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怀疑这个“饧”是僻字,后读《毛诗 有瞽》的注解时,才知道六经中只有《诗经》有对“饧”作注解。 我个人读扬雄的《方言》里有这个字,读《樊鯈传》里有“三岁献甘醪膏饧”,才了知汉朝人也曾经用到。 我又考究《周礼》里“少师掌教箫”的注解,也有提到“饧”字。那么这个“饧”,六经里便不是只有《诗经》注解中有了,因为《周礼》的注解里也能见到。看来刘禹锡所说的,是他没经过考究而说的。 我读唐朝人的诗集,宋考功的《途中寒食诗》是“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而沈佺期的诗说“岭表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何日是清明?”二诗一校,宋考功的诗句“马上逢寒食”被刘禹锡接上沈佺期的“春来不见饧”。他将二诗误以为是一诗。那么这句“春来不见饧”是沈佺期的,不是宋考攻的。 损益前人诗语 《诗眼》说:沈佺期的诗句“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而杜子美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很难避开因袭沈佺期。 《随笔》说:白乐天的“巫山夜足沾沙雨,陇水春多逆水风。”是用到杜子美这句句“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 我个人认为不可以为是因袭前人的句子。以前的诗人所作的诗句,一般是根据自己当时的意境进行增减,当时前人这样的诗体如教科书般被其他诗人学习。不能特意针对这二人,比如李嘉祐有诗句说“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王维也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薛据有诗句说“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杜子美也有“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刘长卿有诗句说“柳色孤城外,莺声细雨中。”武伯苍也有“千条翠柳衡门里,百啭黄鹂细雨中。”这些是将前人的诗句增字。 减前人的诗句的,比如王维有诗句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杜子美也有“阊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 有全部照搬前人其中的一句,另一句按照自己意愿接上,如沈云卿有诗句说“云白山青千万里,几时重谒圣明君。”杜子美也有“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有将前人五字句子衍为七字句子,比如沈佺期有诗句说“秦地平如掌”,李白也有“秦川四面平如掌”。 李肇认为王维喜欢剽窃其他诗人的句子,范元实也指出即便老杜也有这个坏毛病,按照事例可以说明此二人荒谬了。 我又继续深入考究,其实沈佺期这句“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也不是他原创的,读陈释慧标所作的诗,里面有诗句说“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王逸少也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不也是因袭前人?杜子美的的诗句说“春水船如天上坐”,李白的诗句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卢怀谨的诗句说“楼台影就波中出,日月光疑镜里悬。”都显现相同的意境。 韩李设谕 韩退之的《自荐书》说“假如有贤德的人来,阁下会与他见面;要是愚蠢的人来,你不会与他见面,那么有贤德的人便会经常来,而愚蠢的人则会渐渐疏远你。假如愚蠢的人来,阁下赠送他千金;有贤德的人来,你也赠送他千金,那么愚蠢的人会时不时来,而有贤德的人则会渐渐疏远你。” 李翱的《荐所知书》说“有二人一起来,其中有一人是有贤德的人,另一个是极为平常的人。您对他们皆以礼平等对待,没有推崇哪位,那么有贤德的人会离开。有贤德的人从此再不理你,极为平常的人会每天来。更何况你对待极为平常的人的礼节更厚,那有贤德的人见你也是极为平常的人,他凭什么要来呢?” 二公将自己的见解利用譬喻表达出来,分别说明是否,道理一下子就明了,非老于文笔者不及此。 韩用杜格 杜子美的《逢李龟年诗》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韩退之的《井诗》说“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寒泉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喝死时。” 杜子美又有诗句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韩退之有诗句说“已呼孺人戛鸣瑟,更遣稚子传清杯。”从这些可以看出韩退之的诗也是源自杜子美。 储光羲的联句说“孺人善逢迎,稚子解趋走。”孺人对稚子,出于江淹的《恨赋》。 承露丝囊 懒真子读了杜牧之的诗句“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认为人家汉朝是“金盘承露”,但唐朝人是丝囊,这丝囊可以承露?真让人无法理解。 我个人以为懒真没有认真考究。按照《华山记》的说法,弘农邓绍八月某天的清晨入华山,途中他看见一童子拿着五彩囊接柏叶上的露水来喝。这事是发生于汉武帝之前,所以汉武帝在童子接露水的地方建造望仙等宫观。而且梁文帝的《眼明囊赋》序说“世俗妇人,在八月晚上会把锦翠珠宝放在露天,凌晨用锦翠珠宝上的露珠擦拭眼睛,因而称锦翠珠宝为眼明囊。”唐朝人在千秋节(八月初五),用丝囊接露水,是沿袭古人八月初的旧习俗。 不识撑犁事 《缃素杂记》说:永叔代王状元谢启(旧时表示答谢的一种文体),说“陆机阅史,尚靡识于撑犁;枚皋属文,徒自成于骫骳。”沈元用启,说“读撑犁而靡识,敢谓知书?问祈招而不知,尚惭寡学。”陆机不懂“撑犁”是什么意思,竟然还不知道出于哪本书。 我个人以为“撑犁”出自《玄晏春秋》,里面说“我读《匈奴传》时,不懂撑犁孤涂是什么意思,刚好有胡人奴仆在我身后拿蜡烛照明,我回头问他,奴仆说‘撑犁,指天子。’他说匈奴人称撑犁,就如汉人称天子。于是豁然通晓。”这事在《艺文类聚》、《类要》等书也有记载。 真实情况是皇甫谧不懂撑犁,不是陆机不识撑犁。欧阳修说是陆机,是不是有别的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