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论 0009
通过以上的计算就可以发现,当外部利益环境出现突发式的不正常变化时,内涵与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刺激,而难与性格继续保持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这就是经常会见到的,因事件变化所带动的行为暂时失常。当然在这里只代表偶发情况,可一旦偶发变成长期频发,那一定会驱使以上的各个点,根据其结果再次调整到同步状态,这就是性格的养成以及自我修正机制,俗称“适应”。
另外从图上又可以看到,无论出现什么变化,自大性格的四条内涵永远都在朝着统一方向动作。又因为理智和道德存在着中间位置的上限制约,所以如没有最上面性格的带领,行为自己则永远都不会越过自己的半场。其实从诱惑力的角度讲,当主动和贪婪需要超出自己的半场时,也就意味着自我所判定的收益变成了亏损状态,这时候具有成本属性的,并且到达上限的理智当然会拒绝行为,进而关闭性格而变得无争。对自信而言,居中的等待或者与社会同行,都比到自卑的半场里瞎忙要好的多。
注:进而可以知道,那些在平时属于自大的性格,其行为如果出现在了自卑的半场,一定是接受了某些不自信的被动意识,由此放弃了对贪婪的预期和主动的追求。简单地说,起码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再称之为自大性格。
在此要说明一点:我们会统一使用“主动和贪婪”,去计算对利益追求的强度,而且也包括以后所有的此类表述。这既是性格理论的结构性要求,也是为了简化叙述。要知道自信必然与主动挂钩,而主动也是所有行为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会将“被动”表述为对主动和贪婪的不自信,而不会讲成是对被动和吝啬的自信,所以也会使用“不自信的吝啬”,或者“因为不自信所以吝啬”一类的描述。
总之在以后不希望陷入到,是“不自信能够成功”还是“自信不能够成功”,这类人类所特有的文字纠缠之中。从字面上看,这貌似只是一个描述基准点的变化而已,但其本质上却是精神认知的根源性问题。而世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执拗,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具体的精神认知,给予各自思想的不同感受差别。其实任何强烈的不自信,都能造成一种接受被动的自信感。从精神角度讲,这属于自我优先意识的感受效应。从性格角度讲,这都属于在后面会讲到的,对行为的选择机制效应。而从外表上看,这属于各自的习惯性本能和利益取向差别,那用人文一点的解释,可以将这种貌似无意义,实则有些认知不清晰,甚至是扭曲的争执,特指为“愚钝式的固执”。
先来简单说明一下:前者属于自卑的被动,当然会以逃避介入为主。后者属于自信的主动,那可选择的精神余地会大很多。所以他们本就属于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另外,也要与自信对自已“有或者没有意义”进行区分,“没有意义”会反应为因诱惑力不足而拒绝去追求。那从表面上讲,这属于纯成本和收益性之间的对比,而与行为本身无关。“行为自信”体现的是对成功率的预判结果,所延伸的是行为形式设计。“意义自信”体现的是对利益价值的认知结果,所延伸的是利益优先性排序。
而以上示意图所演示的诱惑力变化,会出现对“行为和意义”的两种不同刺激状态。前者属于被突然性的改变了成功率自信,当增强时就会感觉有利可图,比如,偶遇个力量弱小等等。后者属于突然改变了对利益价值性的认知状态,当增强时也会感觉对自己更有意义,比如,偶遇些巨大利益等等。这时候都容易改变其日常的行为欲望,由此又会对应的去忽略掉一些东西,比如前者会忽略些价值风险,后者甚至会忽略些成功率。当然,反向变化的道理相同。从结构上讲,他们都叫做对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