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石蒜与曼珠沙华,古人的态度
我就是喜欢红花石蒜彼岸花的别名,也喜欢曼珠沙华的名字。最早还是在一本叫《神仙进修班》的小说里看到的。奈何桥下,彼岸花开。在书里,曼珠沙华风靡一时。
中二时期的我们喜欢这些名字,颇具悲情色彩的名字使得它广受小说电影的喜爱,最近看到中国花卉报的《曼珠沙华与石蒜,真没关系》里,老师说这个悲情名字不利于这种美丽植物的推广,她更喜欢古人对其的称谓,金灯花。这让我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不利于推广?
其次,我对结尾所说相信古人审美,认为金灯花形容红花石蒜贴切阳光浪漫产生了疑问,之前看到一篇科普文章,有一段颇为有趣的言论。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到底喜不喜爱红花石蒜呢?我们挨个从名字来分析。
曼珠沙华 天东Asp【石蒜?彼岸花?曼殊沙华?莉可丽丝?这花怎么这多名字!【天冬博物日志】【去看植物吧】-哔哩哔哩】在这里解释了这个名字的由来。《法华经·卷一》云:“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 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乱坠天花,有四花,分别为: 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 沙华。 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其中“珠”字古代用“殊”,所以曼殊沙华更准确一些。而这些花是什么没有特指,只知道是神圣的花。也有称“曼殊沙华”为红花,“摩诃”为大个的,“曼陀罗花”为白花。而具体是什么花有很多说法。
《汉语大词典》对“天花乱坠”列举的书证就是《法华经》此段。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古代诗歌中“金灯花”意象考》称“天女散花”中也散的也有这些花。
古代一般用“曼花”此名来传照佛法,其本义并不是描写曼花如何,而是作为一个佛教典故。诗人们的曼花倒也有可能指的是红花石蒜。
彼岸花 日本春秋分前后三天,称为“春のお彼岸”和“秋のお彼岸”,是扫墓的日子,石蒜大约在秋分前后开放,祭祀时刚好常见,据up主天冬Asp所说,春分时开的樱花大叶早樱被叫做春彼岸,秋分时则是秋彼岸,也就是红花石蒜。彼岸花的说法是由日本传来的。、
Lycoris 石蒜属[(拉)lycoris 古罗马女演员]石蒜科,据说她原本是奴隶,后来是哑剧演员,后来是交际花,,她的艺名叫Lycoris。
也有花语解释为“肉欲上的欢愉”,据知乎《被误解的美丽——石蒜家族》所说,可能是外国人的锅,因为鹿葱和忽地笑在外国还有 “Naked Lady” lilies. (裸夫人百合)的说法。(并不特指红花石蒜)

蟑螂花、老鸦蒜、蒜头草、幽灵花、地狱花、舍子花、山乌毒 “ 有些地方因其鳞茎有毒性,可作土农药杀灭害虫,又称之为蟑螂花”。这些别名也说明了国内一些地域对其的态度,似乎也可以视为红花石蒜因一些特征而在我国文化不公对待,但若要据此推断古人的态度,还少些说服力。
龙爪花,平地一声雷 一个是对其形态的描述,“因多数石蒜花被裂片强烈反卷,有些地方称其为龙爪花”;另一个需要一点想象,石蒜开花和长叶的过程是分开的,想象一下秋分之际,暮色苍茫,一片种植石蒜的草地上,火红色的花朵倏忽而开。宛若平地惊雷,黄花石蒜也是同理,被叫做忽地笑。
石蒜 《中国植物志》说“石蒜”是《本草图经》对它的称呼。《本草纲目》里也有

一是“石蒜”是“水麻”或“金灯花”的鳞茎。(《本草纲目》误以为是根)二是最后一句,花叶不相见与金灯同。可见这时李时珍认为这是俩种不同的花。(来自知乎黄鼠狼精Morrica)
金灯花
铺垫这么久,终于来到了大头戏,但由上可知,金灯花是多种花的统称,如有些书常把金 灯花与山慈菇(茨菰)视为同一物,《本草纲目》对 山慈菇的解释为:“释名金灯《拾遗》鬼灯檠《纲目》 朱姑《纲目》鹿蹄草《纲目》无义草,时珍曰,根状如 水慈姑,花状如灯笼而朱色,故有诸名。" 《江南 通志》直接记山慈菇:“一名金灯花,冬月生叶如水 仙而狭。冶其实两者并不是同一类植物,山慈菇为 兰科植物,《神农本草经疏》意识到了二者并非一 物,“山慈菰,味辛气寒善散热消结,故主痈肿疮瘘 瘰疬结核等,昔人用醋磨传今人,亦入服药中,产处 州邃昌县,实非金灯花" 。 因金灯花浦生色红, 形似金灯,以致和挂金灯即锦灯笼(俗称金灯笼) 也容易混淆。 《农政全书》:“姑娘菜,俗名灯笼儿, 又名挂金灯。 本草名酸酿……结房如囊,似野西 瓜,蒴形撮口布袋,又类灯笼样,囊中有实如樱桃 大。"在今天挂金灯也被称为锦灯笼,不同于金 灯花的石蒜科,它属于茄科植物。 由上可见金灯花 和山慈菇、挂金灯等花是有很大区别的。要细究古人对如今被称为彼岸花的红花石蒜的态度,实在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只能说些自己的看法。
既然已经用了金灯花这一名称,能找到的文献多是赞誉。而恶语仅有唐代的段成式一家之言,《酉阳杂俎》卷十九:“金灯,一曰九形,花叶不相见,俗恶人家种之,一名无义草”。
再说相近的说法,尽管石蒜颜色艳丽好养活,出现在花园里种植也有1500年的历史,在花卉方面也从来都没有被重视过。在宋代张翊的《花经》中,把石蒜列为七品三命,与蔷薇和木瓜是对等的。到了明代,石蒜同样被列为下品花卉,“下乘具品如金丝桃、鼓子花、秋牡丹……金灯、银灯……。铅华粗具,姿度未闻,置之篱落池头,可填花林疏缺者也。”总的来说,石蒜就是一个填补空隙的花卉。耐得住干旱、受得住贫瘠倒是让石蒜在补充花卉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好。(《石蒜:偏爱石缝的黄泉花》——《生活解码》)
关于“金灯花冶在文学上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见江淹的作品《杂三言·构象台》 《金灯草 赋》。 自唐代金灯花开始入诗,到宋代发展至高峰,至明清以金灯花为题的诗作日渐稀少。 金灯花因从佛经中来故 其和佛教关系甚密,许多诗中以“曼花"指代金灯花来书写佛理。
而在诸多对金灯花的赞誉中,少有能准确分辨出到底是不是红花石蒜的,按时代慢慢理的话,唐代期明确题为金灯花的 诗作只有两首:薛涛的 《 金灯花》 (《 全唐诗》 卷 803)和卢殷的《金灯》(《全唐诗补编》卷二十二)。
阑边不见蘘蘘叶,砌下惟翻艳艳丛。 细视 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宫。 (薛涛)
疏茎秋拥翠,幽艳夕添红。 有月长灯在, 无烟烬火同。 香浓初受露,势庳不知风,应笑 金台上,先随晓漏终。 (卢殷)
其中卢诗“香浓初受露”,与网上查到的红花石蒜的气味不符(几乎无味或微微蒜味),这里的金灯花是红花石蒜的可能性较小。
传统的咏物诗要寄寓作者内心情感才会显得 有内涵,唐代这两首金灯花诗不仅是单纯的歌颂其 本身,也是有着作者情感寄托的。 像薛诗整首都是 用金灯有花便不见旧叶的特性来感慨人事代谢,可见不管是不是红花石蒜,其花叶不相见的特点在此时诗人眼里,总还有一丝凄凉。石蒜虽然是传统花卉之一,也出现在古代一 些诗文作品中,却因其长期生于乡野阴暗又潮湿之 处,不具风骨却火红似魅,似乎不太符合那个时代 对植物的审美观,故而金灯花没有真正走进传统文人的视野中。
到了宋代,金灯花进入人们的生活,宋吴自牧在 《梦粱录·诸色杂货》云: 四时有扑带朵花,春扑带朵桃花、四香、瑞 香、木香等花。 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 栀子花。 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 冬 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腊梅 花。 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沿 街市吟叫扑卖。
宋代女人一年四季都喜好戴花,这段时期与金灯花有关的作品偏向生活化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如晏殊的《金灯 花》: 兰香爇处光犹浅,银烛烧时焰不馨。 好向书生窗下种,免教辛苦更囊萤。 在咏金灯花诗中,晏殊的这首算是很具代表性的,晏殊“书窗种金灯”的典故为后人写金灯花增 添了新内容(一说正是如此新形象让金灯花在宋代迅速走红),但奇怪的是,他的词里金灯花应该是有香气的,杨万里的《戏嘲金灯花上皂蝶》更是说金灯花是有多么香艳才能让皂蝶于其间流连不去呢?。这一点便是到了清代,也有严熊的《金灯花》:“应候有色有香看可爱,无根无叶种难成。”这种看起来似乎不像是红花石蒜的。
洪适的《野处送金灯花》一诗: 银灯未茁有金灯,翠叶森森比剑棱。 待得花光无断续,却须拈出问邻僧。我更是怎么也理不顺,如果我没翻译错,第二句的翠叶森森应该是对应题目和上一句“有金灯”中的金灯花,但金灯花不是花叶不相见吗?这首诗简单地提到了佛教的有关事物。
按南京中山植物园所说“明代,金灯花有二色,红色唤“金灯”,白色唤“银灯”,到了清代,金灯的花色更丰富了,而银灯亦有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忽地笑”之名”。陈淏子的《花镜》中曰金灯花“深秋独茎直上,末分数枝,一族五朵,正红色,光焰如金灯。又有黄金灯,粉红、紫碧、五色者。银灯色白,秃茎透出,即花,俗呼为忽地笑。花后发叶,似水仙,皆蒲生,顺分种。”
要论金灯花,颜值有江郎才尽的江淹撰写《金灯草赋》,品性有唐代诗人卢殷“香浓初受露,势庳不知风,应笑 金台上,先随晓漏终。”意蕴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上说“海外有世界名金灯”, 金灯花还因其名与金灯山等佛教胜景名同,故而和佛教关系更加亲密。
但我国古代曼殊沙华就是金灯花吗?好像很难说。用深富佛理的“曼花“这一 名称化用佛经的典故,,其本义并不是描写曼花如何,更难确定古人心中曼殊沙华的样貌到底是怎么样的。
红花石蒜
有那么多不同的故事,实在难以判断古人对红花石蒜的态度究竟如何。
但是花叶不相见的特性,引出裸体,别离,金灯三个完全不同的意象,得益于这种反差,科普工作者科普曼殊沙华与红花石蒜的视频,格外受关注。但我也看到有几位作者,似乎对彼岸花之名不待见?

分明有了彼岸花的故事,讲金灯花的典故更体现其身上的历史和文化韵味,何况这都称不得恶名也算名,可能在植物园几位老师眼里显得喧宾夺主,但怎么看,宣传金灯花名称最好的方式都是和彼岸花曼珠沙华捆绑营销营造反差感而不是”红花石蒜这种自带“招黑属性”的小花要如何努力“黑转粉”?为今之计,唯有忘却彼岸之名,重拾金灯之魂"。
有如此特别的寓意,怎么会不利于它的推广呢?说原本金灯花意象多美,螃蟹花平地一声雷显得多野性艳丽壮实,彼岸花牵强附会硬生生沾了娇柔和死气,真是令人无语。。。难不成罂粟就活该被叫毒花?看到美丽花朵的同时,想起她背后迥异的故事,难道不是更好?

这里可以看到彼岸花带来相当大的流量。
我在权重参谋上截了俩张图。


可见彼岸花这一名字,起码在文化传播和电商市场上,是有利于红花石蒜的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