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生之初,有如一 张白纸,无知无欲

2021-02-21 09:38 作者:天地虽大任我游  | 我要投稿

老子喜欢“婴儿",在《道德经》里,老子三次直接论及“婴儿",还有三次则以"孩"或"子"代替"婴儿"之意,"婴儿"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关键词"。我体会,老子 之所以喜欢"婴儿",是因为,在老子心目中,"婴儿"是"含德之厚"的象征,"要 儿“是“得道之士“的表征,“婴儿"是“理想社会"的特征。

老子喜欢“婴儿"的第一个 原因,"婴儿之德"正是"含德之厚"的象征。

老子的"道",是世间万事万物都必须遂循的 规律,老子的"德"是规律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有的现象。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里,老 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之德",是"厚德"。老子认为,习"道"、得"道"、行"道",都必须遑奉、遵 循、遵守这样的"厚德"。在《道德经》第十章里,老子以诘句写道:"专气致柔,能婴儿 乎?"聚结精气以达到柔和、柔顺、柔韧,能呈现出婴儿般无欲的状态吗?人生之初,有如一 张白纸,无知无欲,至柔至顺,但是,却蕴藏看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人长大了,人生观、价值 观、世界观得以形成,每个人的心灵是否仍然象一张白纸呢?这时候,还能不能做到"无 为"、"不争"、"卑下"呢?这些,洽洽就是"道"要迎刃而解的重大问题。

     老子喜 欢"婴儿"的第二个原因,"婴儿之态"正是"得道之士"的表征。

就是说,掌握规律、践行 规律的人,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而"圣人"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具有"婴儿之 态"。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里,老子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 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其意思是:得"道"的"圣人",在其位的时候,要收敛自己的欲 望,使天下人都归于浑厚、纯朴、自然。老百姓必然会关注"圣人"的一举一动,若要做表 率、做榜样、做楷模,"圣人"则必须"孩之",也就是使自己率先回归到"婴儿"般浑厚、 纯朴、自然的状态。在《道德经》第二十章里,老子对"婴儿之态"进行了生动描述:"众人 熙熙,如享太牢,如舂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留累兮,若无所 归。"其意思是: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矗大的宴席,如同舂天里登台眺望 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 之声。疲倦闲散啊,就像流浪汉,还没有归宿。在这里,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得道之 ±"的心态进行对比描述,说明"得道之士"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得道之士"必 须“婴儿化“ 。

老子喜欢“婴儿"的第三个原因,“婴儿之为“正是“理想社会“的特性。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用于观世治国、正己修身、待人处事的,是用于指导他心目中的"理想社 会"建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子认为,“婴儿"的稚嫩行为,与他设想的“理想社会"十 分相符。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里,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 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会有一个开端、根源、起 始,这个开端、根源、起始就好比产生世间万事万物的"母亲"。如果把握了开端、根源、起 始,就有助于认识万事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知其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这里的"子",指的是世间万事万物,指的是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 的人类社会?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里,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 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其意思是:明明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的地位,甘原 做天下"无为"、"不争"的溪涧。如果甘愿做天下的溪涧,那么,永恒而高尚的"德"就不 会离开和丢失,并且能够回归、回溯、回复到"婴儿之为"的状态。这种"婴儿之为",是纯 真、纯净、纯朴的,是无知、无欲、无邪的,是柔和、柔顺、柔韧的,可以想象,这样的"理 想社会"是十分美好的。


人生之初,有如一 张白纸,无知无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