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 | 你可以相信干细胞

转眼之间,2022年进入到尾声,在12月3日我们迎来了第三十一个“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Day of DisabledPersons)。一年一度的残疾人节日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

这个特殊的日子设立于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三十余年来,残障人士事业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内都逐渐开始重视残障人士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
对于有能力工作的残障群体,合理倾斜用工指标;对于残障群体家庭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采用多形式的活动和政策予以帮扶,丰富他们的技能与兴趣,开展相关的医疗康复培训——让每一个残障人士都能享受到被尊重的幸福感。
残疾人需要被理解,也需要医学界伸出的援手。因此,干细胞技术被寄予厚望,医学研究者致力于以干细胞来治愈或改善残疾人的患处,其中的巨大潜力值得期待。

例如因车祸、坠楼、冲撞等事故导致的瘫痪病人,很可能受惠于干细胞强大的促进组织愈合再生能力而重获行动自由。
瘫痪是终身残疾人群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意识清醒但丧失了行动能力,其发病的机理比较复杂,例如因大脑动脉病变引发的单瘫、因大脑动脉分支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导致的偏瘫、因脑干病变导致的交叉性瘫痪、因脊髓感染等导致的截瘫等,虽然各有原因,但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1]。
脊髓中密布的神经元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知觉丧失的症状,而且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不强,所以神经系统一旦受损,修复极为困难。
然而,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具有强大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群体,不仅易于获得和扩增,并且还能经过诱导而定向分化为特定细胞。
诸如《细胞治疗学》(Cytotherapy)等多数国际医学期刊都以刊载文章,记叙了采用干细胞治疗后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显著提高,膀胱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尽管脊髓损伤只是治疗瘫痪病患的第一步,但更多的临床研究和数据佐证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

又如在眼科领域,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也为患有重度眼疾的残疾人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在今年4月6日,日本大阪大学的医疗团队宣布了令人振奋的临床试验结果:他们为4名30岁到79岁之间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患者进行了iPSCs移植,其中3人成功恢复视力,基本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类似的临床研究还针对黄斑变性、严重性化学灼伤、儿童白内障等细分领域,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目前已经知晓可被干细胞疗法治愈或有明显疗效的残疾疾病包括脊髓损伤、儿童脑瘫、肌肉功能衰退、软骨损伤、神经性听力下降、嗅觉障碍、皮肤再生等[3-4],许多科研方向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干细胞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中显现出来的优势在于术后排异反应小,并且治疗过程不会引发医学伦理道德风险,毕竟干细胞的来源极为广泛,其扩增和定向诱导技术也日益成熟。从安全性和伦理风险角度,干细胞移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非常小的。
在再生领域,干细胞所能发挥的功效日益显著,越来越多临床试验还在加紧申请立项中。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千万残障人士能够迎来重获新生的那一天,干细胞疗法终会开启治愈残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6167099707.html
[2]袁欣,丁璐,邓宇斌.水凝胶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21,38(04):805-811.
[3]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20606/content-1373394.html
[4]魏娟芳,王琳杰,崔艳如,岑秋宇,张安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对脊髓损伤动物治疗作用的系统综述[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2,28(05):585-592.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